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赵希彦 李云飞 田晓玲

[摘要]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之需,是高校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现实中高职院校“专劳融合”育人工作存在理念更新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融合点契合不紧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对此,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加强顶层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培育“政校企”协同共育教育生态、完善“专劳融合”育人综合体系等,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育人

[作者简介]赵希彦(1972- ),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李云飞(1987- ),男,辽宁辽阳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田晓玲(1977- ),女,黑龙江安达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辽宁  营口  1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辽宁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项目“黄炎培劳动观视域下高职‘专劳融合’育人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LNSH24002,项目主持人:胡克伟)、2021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农业高职院校专劳融合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1EB190,项目主持人:赵希彦)和2021年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类高职院校专劳融合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ZIG2021009,项目主持人:田晓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4-0066-07

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以下简称“专劳融合”)育人模式是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一种人才培育模式。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就业。专业教育则是以特定职业或行业需求为导向,培育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专劳融合”是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相互融通,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培养劳动精神,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劳动能力。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剖析高职院校“专劳融合”育人的价值,梳理其困境,以构建其优化路径。

一、“专劳融合”育人的价值

(一)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代,高校要以前所未有的历史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担当起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的时代重任[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促进人的现代化,这对高校的育人育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相一致。“专劳融合”育人模式正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之需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质”是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追求,“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现生产力质的跃迁,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培养做保障。

“专劳融合”育人模式,多维度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提升赋能: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其在新兴产业中的竞争力;劳动教育对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促进跨学科学习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持续的学习和技能更新机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之路铺设了坚实基石,确保新质生产力持续进化的人才供给;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使学生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

(三)大学生全人培养的应有之义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我国各类高等院校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推进民族复兴、服务世界发展。职业大学也应正确认识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使命责任,坚守高职教育的初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五育并举,培养国家栋梁之材,需要各个高校从顶层设计上发力。“立德树人”归根结底是要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实现育人目标[2]。“专劳融合”育人,能够有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将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素养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在专业技能的磨砺实践中感悟劳动的价值,内化对专业精神的追求与坚守,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专劳融合”模式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跨专业的劳动活动有助于促进多角度思考,团队合作激发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培养自我驱动力,而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训练则为应对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创新基础。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剧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职业”“劳动+数字”“劳动+创造”的时代特征[3]。基于数字技术融通创生高职“专劳融合”新生态,通过数字劳动牵引带动高职专业教育新模式,是有效推进高职“专劳融合”教育的逻辑理路。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适应当代数字劳动呈现的时代特点,重构劳动教育模式。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模式重构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做到:去伪存真,重构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守正创新,重塑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形态体系;兼容并蓄,重整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参与体系;灵活多样,重建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时空体系。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重构的过程中,学校需要主动建立可操作、可实施、可持续的“专劳融合”育人模式,通过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出既懂得劳动之美,又具备专业之精的新时代工匠。

二、“专劳融合”育人的困境

(一)“专劳融合”育人理念更新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1.部分院校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普通大学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育人模式的模仿程度较深,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对发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缺乏重视,或将劳动教育简化为单一的技能训练,未能充分利用或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从而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对不同职业的价值判断和认可度差异,也会影响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此外,在教师层面,一些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导致教育实践中的低效。部分教师缺乏将劳动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缺乏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过分关注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指导学生劳动实践时缺乏有效性。

2.部分教育者的认知存在局限。面对新兴技术蓬勃发展,部分教育者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劳动、智能劳动、虚拟劳动等新兴劳动形式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不认同相应的劳动教育形式。劳动过程是一个涵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行为动作到思维活动的综合性运动形式。劳动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更是智力和创造力的体现。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的内涵正在发生迭代更新。教育者需要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传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包括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等。

(二)“专劳融合”的各融合点间不够契合

1.目标层面:目标的制订与整合过程存在不足。“专劳融合”育人模式的改革,首先要在目标层面寻找融合点,并针对融合点进行深度解读,层层递进地落实到具体院校、具体专业(群)的育人规划上。宏观层面,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首先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在把握新时代劳动内涵与劳动特征的基础上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沟通,并结合本校优势专业的特点,制定一套关于课程、教学、评价、实习、学校课外生活等各教育环节的目标体系。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对各环节的目标进行深度整合设计,未能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理论思考就业、创业、创新与教育目标的逻辑架构。

2.课程层面:各类课程的融合点难以寻找、融合深度不足。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实体内容,是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具体表达。高职院校要在课程方面实现“专劳融合”的课程融合,不仅要在原有的教学知识体系上进行重构,还要对各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设计,确保整合后的课程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劳动教育往往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何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实现跨专业的融合,是课程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入劳动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许多职业院校也独立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但对如何将劳动教育必修课的教育成果服务于其他类型课程,还缺乏深度思考,对未来专业课程与劳动课程融合的方案缺乏设计。

3.课堂教学层面:融合力度相对缺乏,教学效果较差。课堂教学是呈现“专劳融合”育人模式的核心途径。理想的“专劳融合”课堂状态,一是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将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专业教育的实用技能有机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理解和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二是采用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工作环境、项目式学习、工作坊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三是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四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现实中,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课堂面临以下挑战:一是课程内容融合不够深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仅作为附加模块简单叠加在专业教育之上,未能与专业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结合。二是实践环节形式化或实践机会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教师缺乏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的培训和经验,难以在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4.岗位实习层面:部分院校和合作单位的融合意识淡薄。学生的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育人环节,也是其教学质量的重要实践性保证。根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21〕4号)》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安排,需定期到企(事)业等单位进行岗位实习,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辅助或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岗位实习的本质是教学活动,也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也锤炼学生意志品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岗位实习过程也是“专劳融合”育人的重要环节。但在具体执行中,部分职业院校将岗位实习完全交给实习单位,缺乏对学生的监管,对劳动素养的培训或培训力度不够。也有部分实习单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共赢意识,认为学生只是临时来实习,对实习实训中实习单位要承担的育人责任承担力度不足。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实习标准流于形式,更不用说有效的“专劳融合”。

(三)“专劳融合”育人评价体系不完善

职业教育评价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着育人导向、激励与反馈的功能。“专劳融合”评价不仅要求评价劳动教育,更要实行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评价。《纲要》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劳动教育评价作用均有明确强调,并对评价的方式有具体说明,要求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与专业教育的评价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教育评价存在价值关怀弱化、多元主体诉求冲突、评价内容未能凸显类型特色、评价方法相对单一等问题[4]。具体来说,“专劳融合”育人评价体系不完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