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举措与启示
作者: 杨梅 卡迪丽娅[摘要]日本自2017年通过修订法案设立专门职大学以来,取得了不俗成绩。从个人、社会、国家角度分析专门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为技术人才提升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为数字时代解决人才供给需求、为国家战略提供关键驱动人才。日本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包括: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即战力”人才,强调课程体系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的深度融合,实施基于真实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校企多元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对标市场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理实融通以变革职业本科教学范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日本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经验。
[关键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门职大学
[作者简介]杨梅(1973- ),女,四川泸州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卡迪丽娅(1998- ),女,哈萨克族,新疆乌鲁木齐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西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日本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逻辑与效能审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WUS23028,项目主持人:卡迪丽娅)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8-0080-09
职业教育不仅是授人一技之长的实用性教育,更是社会迈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汲取发达国家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能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新的导向与思路。
职业教育作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深受政府、社会与企业的高度重视。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日本政府以“学历”与“能力”双提升为目标,于2019年4月改革高等教育体系,设立与普通大学具有同等地位的专门职大学。目前,我国关于专门职大学的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剖析其人才培养的特点。李梦卿与陈竹萍通过剖析政策,对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实践策略进行了概述[1]。王文利与苏月基于实例考察,系统阐述了专门职大学的职能定位与制度设计[2]。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探讨日本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举措及其效果,进而总结日本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以期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一、日本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从个人、社会、国家角度分析日本专门职大学育人模式的目标,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日本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育人内涵。
(一)为技术人才提升终身学习能力
进入21世纪,各国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各行各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应提高。各国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并融入教育的各阶段与各层次,以期提升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培育学习型社会生态。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门职大学是日本政府服务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的主要平台之一。在专门职大学成立之前,日本政府已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长期探索,并建立起专本学校互为补充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如1976年日本政府设立的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和丰桥技术科学大学。这两所技术科学大学以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作为招生对象,定位为开展精英职业教育,录取规模较小,将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大学院,培养本硕博贯通技术人才。技术科学大学培养的人才在20世纪末极大缓解了日本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但难以满足当今工业化国家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劳动者对提升技术技能的需求。为培养胜任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确保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和升级,日本设立“终身学习系统”参与主体之一的专门职大学,为学习者健全职业终身学习路径。
日本专门职大学服务技术人才终身学习能力主要体现为构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链。日本的基本学制为“六三三”学制,即日本学生在六周岁入学,接受九年义务基础教育后进行第一次普职分流。学生可以选择就读以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为基础的普通高中,或选择以商业、农业、福祉、情报等工学专业为主的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高等专门学校。但是,学生想深造会遇到巨大的现实阻力。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类型的院校在定位与生源上存在差异。日本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阶段分别为专科层次的“专攻科”、短期大学、专门学校以及本科层次的两所技术科技大学。“专攻科”主要接受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短期大学以及专门学校则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三类专科院校主要培养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中级技术人才,但未能有效解决因高技能人才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结构性就业困境。另外,虽然存在本科性质的职业教育院校,但由于技术科技大学只招收工学部学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另一方面,专科学生想要提升学历层次较为困难。日本专门学校以及短期大学的学生想要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专门的学位授予制度。虽然该制度成功解决了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中“无学位”与“断头路”的双重难题,但至今仍存在制度缺乏后续突破、实际受益人数与领域有限、学位认可度不及大学学位等诸多弊端[3]。为解决以上困境,日本政府于2017年5月修改《学校教育法》,正式确立专门职大学制度。该法规定,专门职大学与普通大学地位等同,四年制毕业生可授予直接注明具有国内外通行的职业或产业领域专业名称的学士(专门职)学位,两年制毕业生则可以获得“短期大学士(专门职)”学位[4]。《专门职业大学设置标准》强调,“专门职大学有义务确保入学者身份的多样性”[5],因此,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留学生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都同等拥有进入专门职大学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格。同时,入学者可凭借工作经验或专业技术能力申请抵扣至多30学分的课程以及相应的修业年限[6]。专门职大学的设立作为延续日本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抓手,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链,推动了教育横向融通、纵向链接。同时,由于专门职大学招生的多样性,应届学生、在职人士与成人学习者都能在大学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保障自己的技能水平与社会人才需求一致。日本专门职大学的设立既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服务技术人才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的现实对策。
(二)为数字时代解决人才供给需求
在新兴产业领域异军突起的数字新时代,技术要素深度嵌入数字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智能化生产系统对社会活动方式的转变冲击着职业教育。如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耦合,是各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方面,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为支撑的数字劳动不断涌现,推动日本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另一方面,新兴技术的兴起将逐步替代技术技能含量较低以及流水线式的就业岗位。在日本,自20世纪起从事副业等兼职性质的非正规就业者越来越多,零工经济已成为日本各行业聘用低学历和低技能劳动力的新趋势。职业教育毕业生大量进入零工经济岗位,虽能保证毕业生就业率,但不利于社会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加,阻碍毕业生向高技能人才转化,导致劳动力供需矛盾明显,大量人力资本被浪费。因此,数字经济时代就业市场对脑力劳动与高技术劳动的需求将更加突出,对拥有初级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Romer)在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升级是支撑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7]。为此,日本专门职大学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将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有机串联起来进行系统设计,培养面向实践、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针对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规划调整专业群。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新兴技术带来的技术岗位,在专门职大学打造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群。这种调整将专业从原本对应某一特定岗位或行业,转变为对应“数字化”及行业岗位,以确保毕业生拥有的生产技能和职业知识具有通用性与迁移性。另一方面,构建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在校生,专门职大学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互联网与高新产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学习专业职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数字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培养适合数字经济时代的高阶技能劳动者。对于以简单重复性劳动为主的工作者,专门职大学逐一为其提供定制化数字技能培训,旨在迅速提升其操作智能机械的应用能力,避免被数字经济社会淘汰。概言之,确保并形成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链,是日本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变革的新动向。
(三)为国家战略提供关键驱动人才
为适应生产技术的变革,推动信息技术与物理社会融合,世界各国创新数智科技政策发展模式,如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人工智能研究与开发战略计划”,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提出“英国数字战略”,日本政府提出“社会5.0(Society 5.0)”。“社会5.0”概念于2016年10月在《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中提出。该计划明确了日本将在人工智能等重点技术领域发力,通过技术和创新来创造更加智能、注重人本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强调构成“社会5.0”三要素之一的便是培育构建新社会的人才[8]。
日本长期面临劳动力人口减少、职业技术从业者不足、少子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亟须培养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作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日本从国家层面强化制度设计,鼓励专门职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创造能力的高水平职业技术人才,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生活品质。
二、日本专门职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
作为推行实践型职业教育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专门职大学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以学术知识理论传授及应用为人才培养重点的方式,以培养兼备跨界思维方式和融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重心。
(一)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即战力”人才
“即战力”(即戦力)是日本专门职大学提出的要求学生拥有“无须准备就能立刻上岗就业的能力”,即具备各自领域的从业资格和实用技能以及相关实践经验,以保障其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基于此目标,日本专门职大学注重人才的“即战力”培养理念,具体体现为优化师资结构、适时更新专业以及强调实践课程占比三方面。
第一,设立实务家教师(実務家教員)岗位,保障学生获取最前沿的实务知识与技能。《专门职大学设置基准》明确指出,专门职大学的师资队伍结构由在其专业领域有5年以上实际业务经验的实务家教师与担任理论类课程的研究员教师(研究者教員)共同构成[9]。其中,实务家教师占比不得少于40%,具备高度的实际业务能力。实际业务能力通常根据持有资格、实务业绩、脱离实际业务的年数等来判断其合格程度。实务家教师又可细分为兼具研究能力的实务家教师以及在职业一线进行实务工作兼任专门职大学教育工作的“类专任教师”。由此可见,日本专门职大学设立实务家教师岗位,不仅避免了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陈旧,还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脱节。
第二,紧跟产业升级适时更新专业目录。截至2024年,日本共有19所专门职大学,涉及信息情报、医疗健康、饮食服装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且多为与企业合作开办的私立院校。专门职大学作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充分考虑到其专业设置与地方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对口问题,并带有明确的就业导向。因此,专门职大学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地方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让其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结构形成合理对接,避免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比例不协调,保障其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能根据业态或岗位需求变化合并专业。例如,高知康复专门职大学(高知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専門職大学)由高知学园与当地医院合作开办,旨在培养在卫生和医疗福利领域具有先进知识和技能、高尚道德感和丰富人文情怀的合格人才,为地方社区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10]。在专业设置上,高知康复专门职大学从少子高龄化、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紧缺等保健医疗福祉领域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拥有先端医学科学推进研究中心的高知县优质医疗资源以及拥有世界一流医学研究设备的地方医疗设施,将专业设置在以往的理学疗法(理学療法学専攻)与作业疗法(作業療法学専攻)两类专业基础上,并考虑邻近医院对听力治疗技术人才的需求,新开设了言语听觉疗法(言語聴覚学専攻)专业。学生在专门职大学所学专业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所具备的专业技术与实务能力能立刻胜任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