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价值、现实问题与突破路径
作者: 赵勇 潘建林[摘要]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高水平赋能、高质量供给、高标准引领,实现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提升。然而,当前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还面临多重困境:重“追随”轻“迭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重“标配”轻“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离位”;重“传统”轻“同步”,培养能力与高阶要求“失位”;重“单力”轻“合力”,校内推力和社会拉力“缺位”;等等。对此,从构建适应产业更迭的人才供求体系、完善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夯实契合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等着手,激发职业教育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持续输入动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科教融汇
[作者简介]赵勇(1986- ),男,安徽池州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潘建林(1982- ),男,浙江金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浙江 义乌 3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多元协同机制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YJC880098,项目主持人:杨剑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0-0039-0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成历史性交会,传统生产力质态悄然发生变化。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所在。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密切联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系统阐释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价值基础上,深入剖析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探究其成因,提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举措,可以为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种横跨“教育域”“职业域”“地方域”“企业域”的开放性系统,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高水平赋能、高质量供给、高标准引领等内在优势,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同时,也能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水平赋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国家在研判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大背景下,对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整体规划。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国民教育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对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作用更为直接。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集聚人力资本并释放人才红利,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溢出效应。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特色,精准对接企业生产需求,特别是深入挖掘“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等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培育与产业中高端升级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型。这一过程与新质生产力相呼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注入动力。
(二)高质量供给: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快速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发布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指出,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工程技术人才缺口将近100万人[1]。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独特优势,其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创新能力培育体系。职业教育要结合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认定标准,形成覆盖各类课程的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二是以科教融汇赋能创新能力培育。职业教育在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基础上,通过追踪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技术和产业前沿,不断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培养一大批具备精湛技术操作能力、技术变革和创新能力、解决生产现场难题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高标准引领:顺应生产力质态跃升,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
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生产力的跃升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普及初级教育以培养合格工人,到19世纪机器工业的蓬勃发展推动德国研究型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历史上工业强国的发展无不直接影响人才需求,并推动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当前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新质生产力将以跨越传统、变革旧式、面向未来的崭新设计,对职业教育生态产生全方位影响。一是新质生产力引领职业教育理念更新。在数字场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注入新动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技能更易获得。这种变化传导到职业教育理念层面,促使以“知识传承和技能培养”为导向的传统理念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差异化理念转变。二是新质生产力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革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量掌握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迫使职业教育必须敏锐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三是新质生产力引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更新。随着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对岗位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培养学生的AI素养、创新能力、数字意识以及工匠精神等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新焦点。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现实问题
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立足实际审视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理清成因,针对性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赋能新质生产力。
(一)供需困境:重“追随”轻“迭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
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广泛而深刻地参与经济社会生活,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统计显示,近十年,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培养了6100万名技能人才[2]。在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近七成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涌现,由于教育的滞后性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仍被动追随市场需求,导致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陷入规模和结构的双重困境。
在规模上,2022年我国职业教育共培养将近900万名毕业生,但与当前产业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缺口突出。据《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2021年)》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化人才有近1100万缺口[3]。人瑞人才联合德勤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智能制造领域重点产业数字类人才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且缺口还在持续放大”[4]。可见,我国新兴行业的技能人才缺口较大。究其原因是职业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人才培养前置环节反向错位。
在结构上,新一代数字科技会引发“机器换人”的就业替代效应,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大量标准化、重复性的工种面临压缩和淘汰。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就业替代效应也会创造新的工作场景,衍生出新的技能需求和就业需求,非常规性工作如数据分析、系统控制等日益增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之间还存在突出的供需不匹配问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新科技和新知识不断涌现,产业变革速度加快,给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同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各种内外因素的叠加导致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
(二)结构失衡:重“标配”轻“精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离位”
产业结构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其揭示了国民经济中不同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持续发展依赖于专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推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2023年我国第一、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由9.3%、44%下降到7.1%、38.3%,逐年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13年的46.7%上升至2023年的54.6%,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①。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已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升级转变。与之相伴的是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即从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以“标准设计→批量生产→大量消费”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依靠技术变革、以“个性定制→按需生产→按需消费”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三大产业人力资本供需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专业提出了新需求,而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吻合度不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教育统计数据》,对2022年高职(专科)分专业大类毕业生数进行统计分析。从专业结构来看,高职(专科)院校对接第三产业的毕业生人数、专业个数以及现代学徒数量都远超第一、第二产业的规模和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3%,高于其毕业生占比2.0%与现代学徒占比4.3%,这一数据凸显了当前高职(专科)院校在第一产业相关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专业人才与技术的需求。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9.9%,高于其现代学徒占比34.1%及毕业生占比23%,但现代学徒在毕业生中的比例仅为10.26%②,这表明毕业生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第三产业毕业生占比高达75%,但现代学徒仅占毕业生总数的5.7%,凸显高职院校在第三产业人才培养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之弊。基于上述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和国民经济体系中产业结构之间的适配度不高,这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也会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三)实践掣肘:重“传统”轻“同步”,培养能力与高阶要求“失位”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关键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有待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囿于传统的工业社会范式,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符合需要[5]。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支持不够。
首先,现实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教学环境、数字资源和实训场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职业院校在资源建设上存在不足,缺少兼具虚实融合、全息仿真、开放交互等多种学习空间,特别缺少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产范式的资源,制约了高素质复合型劳动者的培养。此外,政策支持不足和财政资金投入有限是影响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将直接限制职业院校在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进而导致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产业转型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步伐不同步。高水平师资队伍是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当前职业院校的师资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明显脱节。其一,职业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教师的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脱节。其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高水平教师比例偏低。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较为滞后,存在“重学历、轻经历”的问题,教师选拔过分强调学历层次和论文成果,对教师实践经验与行业技能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由于校企合作模式较为单一,缺乏长效机制,教师难以深入产业一线实践,无法获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最新的技术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