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职业教育合作的现实动力、基础与路径选择
作者: 刘建峰 刘雨晨[摘要]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催生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职业教育合作的新机遇。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双方的职教合作擘画了蓝图,深层次教育合作基础为双方的职教合作搭筑了基石,中资企业“出海”为双方职教国际性产教融合赋能,“职教出海”经验助力双方的职教合作行稳致远。深化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不仅是南太平洋地区大国博弈的政治诉求,更是推动岛国产业转型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于提升岛民就业率、减少贫困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职业教育合作可以尝试以下路径:以政策机制为关键点,引导共创;以示范项目为着力点,激发动能;以政侨企校为突破点,凝心聚力。
[关键词]职教出海;太平洋岛国;职教合作
[作者简介]刘建峰(1981- ),男,山东济南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刘雨晨(2000- ),女,山东潍坊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读硕士。(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0-0031-08
“职教出海”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主题,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重要支撑。太平洋岛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扼守亚洲与南北美洲的海上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是当前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1][2][3]。随着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推进,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4]。太平洋岛国主要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斐济、汤加、萨摩亚、库克群岛、帕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基里巴斯、图瓦卢、瑙鲁、纽埃等14个独立主权国家,陆地总面积仅为55万平方千米,但拥有28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专属经济区[5],属于典型的“陆地小国、海洋大国”。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太平洋岛国在全球市场上仍以资源输出为主,基础产业发展能力有限,这导致海外移民人口快速增长,人才流失问题突出[6],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太平洋岛国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迫切需要同中国加强合作,以提升人才储备和产业发展能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太平洋岛国实施国际教育援助,从早期提供来华奖学金名额到设立孔子学院,再到直接向岛国本土派遣教育援助教师,国际教育援助的方式不断更新[7],职业教育援助越来越受到太平洋岛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简称中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可以为太平洋岛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太平洋岛国经济社会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体现中国的国际责任。
中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应立足太平洋岛国的国情,有针对性地输出中国方案,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基于此,笔者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斐济、汤加、萨摩亚等六个太平洋岛国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跨国多点民族志、叙事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专注收集四类不同分析层次的数据,即太平洋岛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政策、太平洋岛国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太平洋岛国本土企业的人才需求、中资企业的人才需求,最后通过两个以上来源交叉检测来验证数据的有效性。从现实动力和基础出发,探索中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有效路径,对于加强中太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布局规划和精准实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太职业教育合作的现实动力
(一)政治动力:南太平洋地区大国博弈的政治诉求
随着全球治理时代的发展,南太平洋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国博弈再次加剧[8]。中国需要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国际合作,深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共享发展经验,推进太平洋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树立大国形象的正向认同。太平洋岛国希望获得中国的支持,提升国际地位和对南太平洋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为中国和太平洋岛国的国际合作带来新机遇,也为太平洋岛国提升国际影响力、表达政治诉求提供了新契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9],担负重要的使命[10]。斐济、巴新、萨摩亚、汤加、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基里巴斯等国已同中国签署了教育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2018年,我国教育部与汤加教育部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汤加王国教育部关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支持建立聊城大学汤加学院,协助汤加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2022年5月,在第二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上,中方提出将全面落实2020年到2025年向太平洋岛国提供25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3000个研修研讨名额;中国“鲁班工坊”将向岛国提供首批20个职业技术教育留学生名额。中太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可以输出职业教育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并具有共同发展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有利于促进中太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提升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
(二)经济动力:产业转型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南太平洋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稳步实施,职业教育合作将成为推动中太产业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太都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来推动项目投资建设。一方面,太平洋岛国多数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陆地面积狭小,人口稀少且海外务工人员数量快速增长,面临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缺乏的严峻挑战,产业发展能力受限,社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主任所罗门·皮塔(Solomon Pita)表示,“在所罗门群岛某些行业不得不招募海外人员建设国家,所罗门群岛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国家建设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华商和中资企业赴太平洋岛国投资创业。据中国驻斐济大使馆经济商务处统计,2019年,华商企业在斐济注册投资项目共172个,占斐济吸引外国投资项目的46.7%,中国成为斐济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国。太平洋岛国华商和中资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劳动力资源短缺、技能水平低等人力资源供给问题。有华商表示:“太平洋岛国资源很好,也有很好的海外投资政策,但当地员工的专业技能很难满足企业需要。”也有华商表示:“我们需要既懂当地文化又懂技术的本土人才,他们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扎根,但很难找到。”中太职业教育合作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尤其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走进太平洋岛国,也可以为太平洋岛国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于中国而言,可以有效刺激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于太平洋岛国而言,可以在不断吸引域外投资的同时积极转化海外技术溢出,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
(三)社会动力:提升岛民就业率和减贫的迫切需求
太平洋岛国的主要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旅游业,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内外部市场环境、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11],自主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经济社会发展普遍滞后[12]。多数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发展依赖海外侨民汇款和外国援助,其中10个太平洋岛国在世界援助依赖国排名中位列前20。2022年,太平洋岛国收到的官方发展援助净额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普遍超过13%,其中图瓦卢最高,占比为79.9%。太平洋岛国亟须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转变,提高居民就业率。斐济驻华商务参赞拉蒂什·辛格(Latish Singh)表示,“斐济也想拥抱数字化时代,发展数字化经济,将本国传统经济通过数字化逐步升级,并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加深与中国在多产业的经济合作”。巴布亚新几内亚有华商表示,“巴新当地人技术水平很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社会治安很不理想”。瓦努阿图有华商表示,“瓦努阿图土著人要么种地、要么在酒店打工,还有一部分到新西兰果园里务工。但凡懂点技术,在岛国都能过得不错”。汤加前驻华大使、汤加—中国友协秘书长西亚梅利耶·拉图(Siamelie Latu)表示,“中国的诸多发展成就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我们十分钦佩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期待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我国学者李兴洲认为,职业教育是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精准扶贫方式[13]。多年来,中国一直向太平洋岛国派遣技术专家,建设农业和渔业示范项目,培训技术人员,助力太平洋岛国减贫发展。
二、中太职业教育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太职教合作擘画蓝图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斐济,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太平洋岛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斐济,习近平主席还同8个建交岛国领导人举行了首次集体会晤,共同决定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再次同建交的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将双方关系上升为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太双方陆续建立了经贸联委会、农业部长会议、渔业合作发展论坛等双多边对话机制,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库、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减贫与发展合作中心等一系列合作机制,与太平洋岛国合作机制初步形成。2021年,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会议发布《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发展论坛广州共识》,为中太渔业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2022年,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访问太平洋岛国期间宣布将成立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2023年,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合作示范中心正式启用。政府之间的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和高级别对话机制为中太岛国职业教育合作擘画了蓝图。一方面,太平洋岛国地缘政治和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中太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是双方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6+1”合作平台建设精准定位太平洋岛国的主导产业和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将成为中太职业教育合作重要的着力点和载体,可有效支撑相关专业合作的落地实施。
(二)深层次教育合作基础为中太职教合作筑基石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太职业教育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首先,中太已建立良好的教育合作机制。中国向岛国提供政府奖学金,支持岛国学生来华留学,同时在巴新、萨摩亚、汤加等国援建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一批学校项目。2015年开始,我国先后举办了太平洋岛国高级公务员培训班、太平洋岛国青年领袖研修班、“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太平洋岛国)等,培训了大批管理人才。2023年,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教育部长会在巴黎举行,中国承诺与太平洋岛国携手,为各国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其次,中太已开始探索适合岛国发展的职业教育实践路径。2018年,聊城大学汤加学院成立。2022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南南合作线上培训班成功举办。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举办了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技术线上培训研讨班,目的在于加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创新渔业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海洋渔业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合作。
(三)中资企业出海赋能中太职教国际性产教融合
协同中资企业走出去,为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是中国“职教出海”最鲜明的特征。中资企业和华商在太平洋岛国的投资发展迅速,已成为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2年,中冶集团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投资的瑞木镍钴项目正式投产,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最大的镍钴矿投资项目;同年,烟建集团进入斐济,十余年来扎根斐济,承建了20多个大型基建项目,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技术支持。此外,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所罗门群岛承建了2023年太平洋运动会体育场项目;中铁建设集团巴新公司承建了新爱尔兰省议会大厦;中国远洋渔业公司在太平洋岛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建造渔港和渔船维修设施,以支持当地渔业发展。有中资企业负责人认为,中资企业在太平洋岛国投资需要大量既懂中国技术标准又懂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当地员工。一方面,太平洋岛国对外资企业雇佣当地人比例有要求;另一方面,雇佣当地员工也能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有中资企业负责人认为,“太平洋岛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难以支撑中资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且当地员工与中国企业文化融合非常困难。为保障国际产能合作安全有效,实现当地员工的在地职业技能培养非常迫切”。因此,中资企业在太平洋岛国的在地化发展蕴藏了中国“职教出海”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
(四)“职教出海”经验助力中太职教合作行稳致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成效显著,可以为中太职业教育合作提供借鉴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非洲援建了苏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是苏丹最重要的职业培训机构之一[14]。之后,中国陆续在非洲其他地区援助建立了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如援坦桑尼亚心脏外科诊疗培训中心、援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援赤道几内亚职业技术学校、援纳米比亚青年培训中心、援乌干达工业技能培训与生产中心等。中国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领域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渔、电子信息、医药卫生、交通运输、旅游、财经商贸、装备制造、能源动力与材料等领域[15]。2023年,我国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合作共建的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揭牌,这是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同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工机械印尼有限公司、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三方合作共建中国—印度尼西亚智能运载装备现代工匠学院。从中国在泰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鲁班工坊”,到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启运,截至2023年,中国已在海外25个国家建立了27个“鲁班工坊”,开启了中国职教品牌化、体系化服务国际社会的历程。2023年,山东省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面向中资企业海外本土员工、当地居民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中国与非洲、东盟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领域广阔且较为成熟,可以为中太职业教育合作提供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