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研究

作者: 李菡

[摘要]职业体验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路径,还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初始起点。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具有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先天优势,在高职院校开展“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是新时代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在明确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内容构成的基础上,从职业体验教育方案、环境、资源、体系等层面确立目标架构,针对参与主体单一、场景搭建单调、资源整合不足、体系亟待完善等现实困厄,可从对象定位、环境定制、资源定向、体系定型等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开展“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李菡(1982- ),女,河南荥阳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河南  郑州  4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分层—融通—开放—渐进’四式职业体验教育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GLX69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4-0095-07

职业体验教育是一种通过体验方式来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兴趣、塑造职业意识、感知职业劳动、获取职业技能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深入推动职业体验教育,不但能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素质教育水平,还能充分展示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社会氛围,吸引更多优秀学子选择职业教育,缓解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所需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的矛盾。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常态化开展职业学校校园开放、企业开放日、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面向社会的便民服务、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这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指明了方向。然而,从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职业体验教育的参与主体、场景搭建、资源共享与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职业启蒙”“实践体验”融会贯通起来,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赛道,构建多对象、全方位、多元化的职业体验教育实践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新的职教力量。

一、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构成要件

1.思想领域的职业意识体验教育。职业体验教育是个体在主观意愿下参与职业体验,接受实体化或仿真性的职业教育活动,并树立职业意识,实现择业观、劳动观塑造的过程。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对象分为学生群体与从业人员两大类。学生群体通过接受职业体验教育,建立对所体验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向“准”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围绕学生的职业意识体验教育,可从职业规划、未来理想、劳动意识等方面进行纵向延伸,塑造学生的择业观,升华学生的劳动观。从业人员通过接受职业体验教育,加强对职业技能建设和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突破当前的就业现状,强化对职业生涯的明晰认知和道路规划。针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体验教育,可从就业现状、行业前景、职业思维入手,将相关内容纳入职业体验教育的思想改造体系中,对其实施体验性和引导式的意识体验教育。

2.认知领域的职业知识体验教育。“职业”是核心,是专业知识应用的最终归宿;“体验”是重心,是个体认知觉醒的必要过程。围绕某一职业了解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及专业知识,是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立足于专业知识体验,使体验者提前感知这一职业需要的具体入行门槛和从业知识要求,进而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扮演与职业选择提供初步的感性认识。由此,职业知识的初步体验成为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而言,职业知识体验教育涵盖了专业理论、专业文化与专业就业三个板块的体验教育内容。专业理论板块主要是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一些专业名词术语的概念、定义及基础理论知识等;专业文化板块包括与之相关的职业文化、行业文化、公共文化等;专业就业板块则强调就业环境、择业方向,甚至行业前景等的体验。

3.实践领域的职业技术体验教育。职业体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衍变形式,职业性与技术性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职业技术的获得水平,是衡量个体专业精深程度的重要指标。在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中,技术体验内容必不可少。具体而言,实践领域的职业技术体验教育至少包含学力体验、技能体验与技术体验三个方面的内容。学力体验对标文化体验,是实践课业能力的重要形成途径,可使参与者了解职业所需学历要求,适应从业岗位的学力条件,保证学历水平与岗位需求匹配;技能体验强调专业技能的综合提升,根植于岗位对个体能力的基本要求,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不断砥砺参与者提升从业能力,提供弥补短板的驱动力;技术体验是对相关岗位职业技术的感知,亲身经历、实地领会行业的技术发展要求,体验所属职业类型的工作技术条件,为后续就业、择业保驾护航。

4.感知领域的职业环境体验教育。环境体验教育,即通过场景化的岗位模拟操作,使参与者身临其境地融入未来的职业环境中,进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感知领域的职业环境体验教育主要通过真实打造的职业环境与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来实现。在真实打造的职业环境体验教育上,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拥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育人等先天优势,可以为参与者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体验,从视觉、触觉与感觉等方面综合反馈体验成效,并使其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反省塑造职业意识;在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体验教育上,高职院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三维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3D体素场景技术等,打造“多场景—融通式”的职业体验教育环境,使体验者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最大限度地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收获体验真知,为今后的职业生涯与从业方向提供环境借鉴。

二、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目标架设

1.构建“多对象—分层式”的职业体验教育方案。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首先要明确实施的对象群体。《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的发展任务,“支持职业学校承担更多培训任务,实现优质职业学校年职业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这些要求的提出,确立了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全民性”,无论是中小学生、职业院校学生,还是行业企业人员或社会人员,都可以成为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对象。而针对不同对象的职业体验,培育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手段的选择与课程的安排都要充分体现差异化,开发多样化、沉浸式的体验项目和标准,构建“多对象—分层式”职业体验教育实施方案,以满足多元化实施对象对职业体验教育的需求。例如,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劳动意识、职业认知、技术了解与环境适应的体验教育为主;在培育计划上应立足学习本位的教育原则,科学设定体验频率,开展“学期体验”“劳动周体验”等;在实施手段上应坚持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中切身体会职业劳动;在课程安排上应坚持“以学为主,以教为方”的原则,安排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体验教育课程。

2.营造“多场景—融通式”的职业体验教育环境。在“多对象—分层式”的教育方案下,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需要创设与之相适配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根据不同职业类型、受教群体、体验内容来搭建多元化、立体化的体验教育场景。一方面,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目的决定了场景的布置,不同对象群体参与职业体验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有所差异,构建多场景的职业体验教育环境以满足不同对象群体的体验需求成为主要实施目标。构建单一场景的体验教育环境包括硬件设置和软件设置,前者为可供劳动体验的岗位、可承载工作的基础设备;后者为体验教育的一体化服务和智能化管理。多场景教育环境则是根据岗位体验教育的实施需求,实现软硬件配置的多元化创新。另一方面,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涉及的行业领域、工作岗位、体验内容都比较复杂,实现多场景资源的共享,推动不同场景、专业之间的体验点相互融通,构建“融通式”的职业体验教育环境是必然趋势。融通式职业体验教育环境的打造在于依托当下的创新科技,将一体化智能设备与多元化场景搭建衔接起来,实现场景应用的高密度与广覆盖。例如,打造专业集群的岗位研学基地,发展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使体验场景能够满足专业内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甚至不同用工模式下的职业体验需求,实现职业体验教育的信息无感化汇聚、数据智能化分析和资源最优化配置。

3.开发“多元化—开放式”的职业体验教育资源。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多元化。加之《行动计划》提出的职业教育“全民性”与“多对象”的发展要求,进而为职业体验教育的多元化资源整合与开放性资源共享奠定了制度基础。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集职业岗位体验与职业知识教育于一体,职业岗位体验需要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实操体会岗位需求,职业知识教育则需要立足行业、职业,扎根专业技术技能,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职业认知体系。因此,多元化资源整合与开放式教育应以场景随动、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为原则,开发海报、展板、活页、音视频及虚拟仿真等多元化资源,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多元化资源的来源主要包括职业岗位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前者由行业企业提供,后者则由教育机构提供。同时,资源整合主体的多元化也直接放大了资源共享的开放式要求,包括内部共享与外部开放。内部共享是不同种类职业体验资源共享,外部开放是高职院校对企业组织、科研单位和社会个人开放职业体验教育。总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不是封闭的“俱乐部”,也不是排外的“小圈子”,其与其他相关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在资源整合与共享上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可成为合作共赢的好伙伴。

4.打造“多维度—渐进式”的职业体验教育体系。体验式教育是通过组织与职业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来发现、培养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认知、职业倾向,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行为。这不仅是一个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培育的多维空间,还是一个“亲历—获得—检验—反思”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维度性和渐进性特点。针对体验式教育这一特点,高职院校需要确立“多维度—渐进式”职业体验教育体系的构建目标。在维度衡量上,以劳动教育为索引,激发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人文素养;以创新教育为载体,培养科学研究、专业技术等科学素养;以就业教育为导向,提升职业规划、岗位适配等职业素养。在渐近变换上,根据体验式教育的动态路径,发挥职业院校在职业型人才培养中“兴趣—内容—情景—价值”的教育优势,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亲历来激发兴趣,根据获得来完善内容,借助检验来丰富情境,利用反思来提升价值,使体验式教育“亲历—获得—检验—反思”的动态过程与职业院校“兴趣—内容—情景—价值”的教育优势紧密联系起来。高职院校打造“多维度—渐进式”的职业体验教育体系,其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多维度的素养培育和渐进的职业体验,来影响个体的职业行为,最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困厄

1.参与主体较为单一。职业教育的社会性与全民性特点,决定了其体验式教育参与群体的多样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主体仍以在校学生为主,中小学生与社会人员的参与度不高,比例较低,“多对象”的职业体验教育主体矩阵尚未成形。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无论是职业体验教育的培育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手段与课程安排,还是多样化与分层式的体验项目,均以在校学生为蓝本打造,其服务的主要群体是高职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学生、社会人员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社会人员参与的职业体验教育多为临时性活动,并未形成常态化、规模化的教育安排,参与批次与数量规模也无法与在校学生相比。同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职业体验教育更多的是政策驱动的产物,很多职业体验教育项目“流于形式”,具体落实过程缺乏可持续性和连贯性;而社会人员职业体验教育又具商业性的特点,参与规模与体验层次不足。由此,加剧了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