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

作者: 李秋霞 陈晓乐 肖斌

[摘要]揭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对纠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唯产业论、唯就业论等片面认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生成理论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存在为适应性的逻辑起点、技能或技术存在依附于人的实践活动。在职业教育孕育期、萌芽期及发展期,演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历史、辩证生成逻辑,逐渐形成了人与技术统一的理性认知。坚持人的生命实践意义与技术的人本价值,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适应性;生成逻辑;对象化劳动;技术存在

[作者简介]李秋霞(1972-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河北  石家庄  050024)陈晓乐(1988-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讲师,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河北  邢台  054000)肖斌(1982- ),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河北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21JY00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19-08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①。这不仅直指社会需求,也隐喻着个人诉求,是对当前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问题所给予的回应。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导致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持续低迷。很多地方在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习惯性陷入唯产业适应论和唯经济适应论的误区,重社会功利价值、轻人本价值的职业教育目的观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增强适应性”是我国对职业教育长期办学规律的经验总结与理论结晶,抓住“职业教育适应性”,就是抓住职业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探寻职业教育适应性,首要回答的是“职业教育适应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学界针对适应性的主流观点大多集中在教育规律适应论、产业革新适应论、技术理性适应论、人文价值适应论等方面,主要从职业教育目的或价值的视角进行审视,这也表明职业教育具有跨界的复杂特征。技术作为职业教育的“质”,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界限。“职业教育本体是教育允诺与人的技术生存的统一,它的最终确认将为职业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奠定普遍性基础。”②这就决定了研究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在人与技术的建构关系中寻求职业教育存在的本体。马克思主义生成实践理论为我们深入揭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方法论,即一切事物都是在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展开过程中生成自身。因此,本研究拟将技术存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依次展开,理清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与技术的发展理路,继而整体把握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

二、技术存在: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生成逻辑

职业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及本性是一切教育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原点,可从本体论视角揭示教育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从本体论视角分析,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人与技术双向建构的互促共生,是人与技术的关系适应和过程适应。在技术适应中促进人的实践,同时,人也在实践中适应技术并发展自身。

(一)技术存在与人的缺陷存在

技术与人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自人类产生开始,技术便伴随人的终身并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关于对技术本质的认识,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解蔽,是“构成我们时代最高的危险”。米切姆认为,技术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制造和使用人造物,它凝聚着人类智慧结晶和思维模式,是技术性与人文性双向建构的统一过程。斯蒂格勒重新定义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从人与技术关系的互补中为技术寻找动力来源,认为人不同于动物,具有某种特殊性,能维持生存本能。人必须借助技术的创造能力来弥补缺陷,从而重构自身。马克思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据,认为技术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化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由此可见,技术与人的关系具有相互依赖性,人的技术属性弥补了自然人的生存缺陷,人类的社会化实践活动又不断推动技术发展,这无不证明技术与人的双向建构关系。这种建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相互耦合形成的。

基于技术与人的依存关系和存在客观性,以弥补人的缺陷为本能需求的技术教育具有合理性,职业教育存在也便有了原始依据。技术伴随人类发展并影响人类发展,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教育也具有特殊的类型教育地位,产业适应、经济适应、社会适应都是外在适应。唯有技术适应和生存适应,才是职业教育原点,是一切适应的根源所在。

(二)技术存在与人的自我实践

职业教育既然是以培养人的技术技能为目的的生存教育或为个人未来发展做好生存准备的教育,那么技术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具有哪些天然依存关系?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③。无论劳动技能或劳动技术,都围绕人类劳动能力的具体社会实践展开。技术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存在,使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发展自身,又改造整个自然界。所以,人的对象化劳动具有不断超越自身的意向性和目的性的特征。马克思通过阐释对象化劳动与人的自我实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劳动与技术之间自然意义上的存在关系。这表明劳动技术是基于人的发展本质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意向性生命实践。作为人的对象化的劳动技术,是人类实践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然生命现象,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现象,是人的自我实现和创造自我的生命活动。因此,技术不仅具有被动的适应性,也具有主体性,依存于人的类特征并具化为人的发展本质的外显表征。作为人类认识、利用并控制自然,使之服务于自身的各种能力和手段,技术是人类本质的最重要部分。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类本质和发展本质两大类别,两类本质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对人的更深层次的实践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具体展开。这种逻辑主要体现为类本质,以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为显著特性,已然内含人的发展本质——技术超越,自我发展的需求为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在技术世界中不断超越现存技术。因此,自然存在的技术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人的发展本质作用,技术也依存于人的实践活动而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技术存在与人的自我实践具有双向建构的一体化依存关系,不能割裂。

(三)技术存在与职业发展适应

虽然职业概念起源于工业文明社会,但作为一种人类谋生的手段,职业的存在与人的发展具有同样的渊源。按照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观的观点,职业的发展属于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劳动外化、异化的范畴。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发展和分工的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④。人的发展本质的内在需求,决定了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人的自我实践视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剩余产品,剩余产品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也放大了人对私有财产的占有需求,两者的高度契合加速了社会化生产和分工。技术发展催化了社会化大分工,使劳动不断在历次分工中以不同形态强加给人类,这与人类最初产生的自觉劳动和自由劳动的主观意愿相违背。因此,职业作为一种通过社会化分工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产物,看似适应了人的发展本质需要,实则是人的劳动异化。劳动外化、异化加速了职业的生成,这种职业生成是一个基于人的技术适应与自我实践活动的社会化过程。

职业作为社会化分工的产物,具有一定历史局限和社会阶级性。只有超越历史局限和社会阶级,职业才能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回归技术存在的本质,从而实现自由发展,职业与人性才能保持一致性和适应性。哲学家马尔库塞说,“人们并不是在过自己的生活,而是在履行某种事先确认的功能,占据极大部分个体生活时间的劳动时间,是痛苦的时间,因为异化劳动毫无满足感,是对快乐原则的否定”。⑤因此,抛开人性空谈职业或技术教育,是对人的本性异化和实践性的践踏,唯技术的职业教育势必走向技术功利化,职业终究不能满足人的获得感。在人与技术的主客一元视域下,只有赋予人文关怀的技术教育才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这也印证了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一种人性与技术性不断演绎的双重适应。

三、技术社会形态: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历史生成逻辑

人类的实践是人类历史社会的起点,实践性是历史性的前提和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形成某种观念或思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活动,这就形成了该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主要回答教育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基于对教育目的的主观认识,有助于从本体论到认识论探究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历史生成。教育目的虽是人的主观意识反映,却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职业教育不仅源于劳动外化的社会化分工,也依赖劳动能力自身发展的技术技能提升需求。因此,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既有其本身特质的因素,也有时代性特征。通过对不同社会文明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从技术生存依赖的视角梳理各个时期的技术社会形态,有助于考证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历史生成逻辑。

(一)职业教育孕育期:偶然获得的渔猎技能

此处使用技能的概念,是因为原始社会人们出于本能的模仿,没有科学知识的支撑,技术没有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且物质极度匮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以有血缘关系的族群为主,这就导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相对简单。人们获得技能的方式不固定,只能通过偶然性获得生存的本领,如渔猎技能、制作石器技能等。这种技能不以个人谋生为目的,而是族群平等享有的公共技能。由于原始社会的分工是基于族群内部出于生物本能的分工,与动物界的分工没有本质区别,依靠生产资料共有和劳动合作维持基本生活物质供给,所以人的社会流动性未能实现跨族群、跨层级交流,生产关系仅仅局限在内部劳动分工,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和分工。基于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劳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释放,职业发展还不具备历史条件,但作为人的对象化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工具已然成为人生命实践的一部分。原始社会中人的一切对象化的类特征,决定了人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技术的自然存在与相互依赖,解放发展劳动能力是人发展本质的需要和永恒目的,这也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为职业发展埋下了伏笔。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关系简单等特征,决定了其教育目的的共享平等属性,教育不存在阶级性更不具备社会服务功能,一切以人的简单生存需求为出发点,为族群全体服务。此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偶然发现的技能,通过言传身教和观察模仿的方式以维持种族的延续。掌握生存技能成为教育的第一任务,人的生存就是技能依赖,人的教育活动就是不断适应偶然获得的技能以维持生存需要。自此,技能教育的历史也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这也是职业教育的雏形。

(二)职业教育萌芽期:经验传承的农耕技术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技能经验的积累,人的实践活动突破历史局限,将劳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解放了体力劳动,农业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技术社会形态从渔猎技能时代升级到农耕技术时代。从社会化分工引起的生产关系变化中分析人的劳动能力的内在规律,技术的升级代表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创造了剩余财富,社会分工致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阶级开始出现且阶层开始流动,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劳动不再为族群提供生存需求而是被统治阶级占为己有。当劳动脱离人的本能需求而仅仅为对立的阶级服务时,劳动外化异化开始加速形成,人性受外化异化的劳动压抑。因此,人在通过劳动技能改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塑造本身,这就体现了技能技术既是人的异己对象,也是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的超越性主体。从本质分析,作为人的对象化的劳动技术,是人的发展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充分表明人的自我实现的对象性力量。

从农业社会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技能依赖视角分析,农业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该时期人们的生存方式,以手工小作坊生产为主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目的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不是交换。在农业社会,土地是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体力劳动作为最主要的劳动形式,它所需要的方法、技术等完全凭经验积累,无须理论指导。因此,人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能力依然顺应自然赠予,人对技能的依赖仍局限于自然适应并发挥着主体作用。随着人的发展本质的意向性实践,人的对象化劳动具有超越性本质,基于人的审美追求使得技能具有技术和艺术的特征,人们开始依赖技艺创造更多品种多样的物质产品来满足各类人群需求。技艺依赖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父传子、师教徒为主,这也是最早的传统学徒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