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诉求、逻辑与进路
作者: 梁晨 廖园园 方绪军[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其在个体的技能形成、能力塑造、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作用,是贯穿于个体全生命周期的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是指向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服务个体职业发展、契合终身学习形成的过程。指向个体全生命周期发展是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前提,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关键,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是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旨归。因此,实现个体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应以全生命周期为引导,提升职业教育个体成长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不同层次的投资获益;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人力资本投入持续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惠性人力资本;技能形成
[作者简介]梁晨(1996- ),男,陕西洛南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廖园园(1984- ),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浙江 金华 321004)方绪军(1982- ),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 桂林 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扩招背景下广西中高职联合办学‘三段三融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B33,项目主持人:王艳梅)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27-07
人力资本是涉及人类社会生产诸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人们通过教育投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固化在学习者身上的资本,会在个体的后期生活中得到利润偿还。舒尔茨认为,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收入方程和人力资本的估量方法等相关模型。由此可见,个体的职业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进入学校的后天学习中逐渐形成与建构起来的。所以,职业教育可被视作诸教育类型中对于个体人力资本提升最为直接的形式。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目标在于让不同年龄阶段、身份、职业的人都能凭借合理的成本投资获取自身职业发展所需的相关服务和渠道,强调职业教育服务个体人力资本提升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职业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其在个体的技能形成、能力塑造、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是贯穿于个体全生命周期的重要教育类型。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称“新职教法”)提出的“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旨在打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壁垒,畅通个体的成长路径,注重在个体的生成中实现自我逐渐向完整的人的生成。然而,当下职业教育在个体人力资本提升方面仍沿用“就业导向、岗位驱动”的人才培养定位,加之受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利益关系错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适应性与人民满意性难以有效彰显。为此,从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内涵特征出发,以社会人力资本提升为导向,构建基于个体全生命周期发展需要,契合产业变革、职业教育与培训深层衔接的职业教育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本提升体系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一、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诉求
(一)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是指向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的过程
全生命周期是在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生命历程、教育终身性等基础上提出的,是生命历程理论、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理论等的综合体现。从个体全生命周期历程来看,个体是在不断的生成中实现完整的,而教育在个体的生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奠基,那么职业教育可视作与个体自身未来长期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从结构属性看,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但类型不同的教育,其对个体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举足轻重。职业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生命三重维度的彰显,即自然生命的健康成长、社会生命的高质量形成和精神生命的逐渐充实。自然生命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生命特性,社会生命指向于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和社会对个体的认可程度,精神生命是最为上位的生命形式。社会角色、贡献率是影响个体社会生命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维度看,职业可视作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最直接条件,个体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逐渐实现自我职业生命的塑造和完整性。职业教育促进个体全生命周期成长主要通过对个体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职业伦理、职业目标等的培养,助力个体高质量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
(二)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是服务个体职业发展的过程
如果说职业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最直接条件,那么满足个体的职业需要便是实现个体高质量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从个体成长看,个体职业生涯可被分为从业之前和从业之后。且各阶段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入各不相同,前者指向个体为获得相应职业而进行的“输出式”人力资本投入,表现为个体通过相应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提升自我的从业能力和基础。后者指向社会经验的生成,表现为个体在真实的职业岗位和生活中不断实践而形成的职业风格等。从价值角度看,职业教育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体现在:首先,普惠性人力资本投资助力个体建构合适的职业生活方式。个体在选择某一职业作为自己的既定职业时,也就与之相适应地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此种生活方式是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体验等不断形成的;同时,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技能训练、组织群体交往等活动形成自我的职业生活方式,这对于个体的成长而言是影响终身的。可以说,职业的存在使得个体的生活逐渐具备了生活的样态,个体的生活方式就是通过个体的职业生活所展现的。其次,普惠性人力资本投资助力个体建构契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生活态度。生活态度是个体在生活方式上对某一职业生活所表现出的生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本质上是个体如何对待职业、理解职业生活、建构职业生命等最为直观的反映。职业教育在帮助个体建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各种职业的直观体验,帮助个体将所学知识通过自我实践形成自我从业效能感,进而帮助个体形成自我的职业认知、职业理解、职业生活等,以增强个体的职业适应性。诚如黄炎培先生所言:“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①可见,个体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的过程便是个人进行人力资本输入的过程,这一输入并非传统以经济、资源等为主导的输入,而是以知识、态度、情感等为主导的综合性人力资本投入。最后,普惠性人力资本投资助力个体形成高质量的工作方式。如果说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个体在职业、生活等共同作用下个体的生活形态,那么工作方式和从业心态则是个体在职业选择、从业过程中所形成的最为直接的情感。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此二者是相互递进的。前者指个体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在职业院校内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达到相应的从业标准,而后者便是个体在获得职业后通过进一步的社会实践和职业锻炼而形成的工作方式与从业心态,是个体通过职业直面社会现实的生活方式。总之,个体接受职业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便是个体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工作方式、从业心态等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换言之,个体围绕职业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便是个体完整自我的过程。
(三)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契合终身学习形成的过程
职业教育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本的“普”和“惠”。“普”即职业教育助力人力资本提升的普遍性和非歧视性。普遍性指向职业教育是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其发展成果必然是人人可共享,非歧视性主要表现为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个体在获取职业和技能方面是平等的。“惠”指职业教育发展应惠及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即办好职业教育既要惠及个体,也要惠及各参与主体,更要惠及区域。个体是不断生成的个体,职业将个体逐渐具体化,人在生成过程中逐渐“职业化”,职业成为人在社会活动和生产过程中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标签”,人在对职业的追求中逐渐形成了自我的社会角色。但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需要个体在具体人的生成和突破中,逐渐实现自我向完整的“我”转变,表现为个体人力资本投入的终身性,即围绕自我终身发展需要而进行持续性的人力资本投入。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同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在助力个体技能形成、技能型社会构建方面更为明显。技能型社会指向于“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终身学习体系投入表现为“人人皆可有技能、人人处处随时可习得技能”两个方面。前者在于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的公平性。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制由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技工学校等组成,部分高等院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点,职业教育纵向办学体制逐渐贯通。近年来,随着职普融通的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逐渐贯通,生源上逐渐实现普惠性,农民工、下岗青年、待业青年等皆可获得同等学习资源与条件,职业教育横向融通机制逐渐完善。后者指向于职业教育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普遍性层面。随着国家资历框架、1+X证书等系列措施的推进,在满足个体技能提升的同时,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也在逐渐形成。总之,职业教育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是实现技能型社会、终身学习等的重要途径,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愿学技能为职业教育普惠性人力资本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支撑。
二、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逻辑
(一)指向个体全生命周期发展是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前提
职业贯穿于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个体的全生命职业周期至少可分为职业启蒙期、职业预备期、职业体验期和职业丰富期四个阶段。首先,职业启蒙期是职业认知的关键。其目的是在个体成长关键期进行以“职业、知识”等为主导的知识引导,帮助个体建立职业基础认知。职业启蒙与个体成功概率呈正相关。高质量的职业启蒙肇始于基础教育阶段,现有教育中因条件、资源等制约,职业启蒙教育往往被其他类型的知识教育所取代,直接导致个体选择专业时迷茫和“父母式决定”。其次,职业预备期是使个体为从事某一职业做好预备,表现为个体通过时间、经历、经济等的主要投入提升自我的从业能力和从业水平。其对应于个体通过统一高考后进行相应的专业选择阶段。个体选择专业的第一标准是自我兴趣,进入学校后,个体获益至少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文化类获益,包含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二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技能获益,即在知识习得的基础上,个体通过实践实现自我能力提升;三是以从业伦理和精神等为代表的隐性获益,表现为个体通过亲身体验对职业的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再次,职业体验期是学生在学校专业学习后进入工作岗位,将自我前期所学与现有岗位相匹配,是个体围绕职业进行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产出。最后,职业丰富期是个体从业后受技术和知识变革与更新等影响而进一步学习的时期。在经历短暂的职业体验期后,随着技能要求的提高,个体不得不进行新的投资以获取从事这一职业的能力,如进行相应的证书考试、技能培训等。总之,职业教育在个体的全生命成长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个体围绕职业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本提升过程便是从走近职业、走进职业到走好职业的过程。
(二)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关键
职业教育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中,深化产教融合是关键。教育人力资本投入在于着重提升人的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实现资本由重点人群向普遍人群倾斜。职业教育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通过相应的技能培训,帮助个体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一条逻辑主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无不是通过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与自身国家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等。深度协作的产教融合体系在为国家发展输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为个体持续性人力资本投入提供了途径。一是产和教、校和企的高度适应。旨在实现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建构紧密合作、高效协同的产教间和校企间的适应关系,实现学校培养和社会所需相对应。这既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前提,也是诸参与主体参与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的前提。二是实现不同结构层次的适应。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的最大作用是实现多方获益,通过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类型和专业结构有效调整,实现诸主体平等参与,通过课程设置、专业调整、企业实训等有效整合,实现技能普适性。三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科技的迭代和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培训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打破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强的现实问题。
(三)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是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旨归
职业教育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的最终旨归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需要,主要包括供给层和需求层。前者指向教育和技术拥有主体的投资,后者指满足个体成长和技能形成所需的相应培训与资源。“十四五”时期,结构性矛盾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之一。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在催生社会形态调整的同时,也在加速旧有就业体系的变革,人才培养“用”与“供”的结构性矛盾愈加明显,建构高质量的终身学习体系也更为迫切。一是亟待打破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隔阂。当前,因校企间现有办学资源、产教关系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的差异化,加之受社会重视职业教育轻视职业培训等现象的影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容、标准、机制等方面难以实现高效衔接,也无法实现系统化,致使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质量总体较弱、覆盖面不足。因此,必须尽快打破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隔阂,畅通个体技能形成的路径。二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贯通性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多是对传统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模仿和复制,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明显,教学偏重于知识导向,“教”与“需”难以实现贯通;同时,职业院校招生多为二次招生,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普通教育的“兜底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加快系统化革新的速度。三是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联结缺乏柔性。学生在获取学历后并不是个体学习的结束,而是重新进行职业学习的开始。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需要积极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发展,职业继续教育与职业辅导教育、职业终身学习共同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有效补充。职业培训具有柔性和灵活性特点,教育对象相对广泛,内容相对灵活。因此,职业教育助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既要打破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隔阂,还要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更要完善个体参与职业继续教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