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2年“岗课赛证”研究综述:内涵演变、基本特征及前景展望
作者: 王婧 徐涵
[摘要]“岗课赛证”作为职业教育领域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探索,渐成研究热点。“岗课赛证”内涵演变从分散走向统一,经历了“岗课证赛”“课岗证赛”“课岗赛证”“岗课赛证”四个发展阶段。以“岗课赛证”内涵的发展历程为研究脉络,辅以citespace软件对CNKI2010—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X证书制度、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及教学模式是“岗课赛证”研究的主要切入点。目前,“岗课赛证”的相关研究还未切实聚焦到“综合育人”上来,未来“岗课赛证”研究亟待向“综合育人”聚焦,同时要增强研究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作者简介]王婧(1997- ),女,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在读硕士;徐涵(1964- ),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辽宁 沈阳 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隐性知识共享视野下职业教育师徒制技能传承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A21009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92-07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更新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类型之一,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中,教育部强调推广“岗课赛证”融合,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这些要求的提出,进一步为学者们指明了研究方向,“岗课赛证”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新的研究重点。目前,“岗课赛证”研究的整体情况以及未来研究趋势尚未明晰,因此,有必要对“岗课赛证”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与盘点,使现有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岗课赛证”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并且进一步厘清“岗课赛证”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为“岗课赛证”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岗课赛证”的内涵演变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有机构成了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学者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内容,只是之前未形成统一的表述,如“岗课证赛”“课岗证赛”“课岗赛证”等。
“岗课证赛”中的“岗”是指通过一线行业专家群策群力,确定该专业岗位群并制定相对应的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课”是指专业课程建设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为基准,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证”是指将职业等级证书考纲与教学大纲相衔接,实现课程与工作过程、职业等级证书的融合;“赛”是指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评定专业能力、检验教学质量、评估专业建设水平,促进各职业院校进行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在“岗课证赛”这种表述里,“岗课证”是重点的实施环节,“赛”的作用并不突出,仅仅是作为辅助手段,起促进作用。“课岗证赛”和“课岗赛证”中的“课”是指课堂教学,“岗”是指工作岗位,“证”是指各种证书;“赛”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的技能比赛。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课程本位的特点,也是“岗证赛”的出发点。2021年4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落实“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自此,表述逐渐统一,关于“岗课赛证”概念的界定也随之明晰。“岗课赛证”中的“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①。
综上所述,“岗课赛证”将“岗”作为逻辑起点,将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与工作岗位精准对接,以标准本位作为职业教育的入口。同时,将“证”作为逻辑终点,以能力本位的评价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口,保质保量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岗课赛证”的表述中,将“课”与“赛”置于中间,作为衔接的中心环节,这样的表述与之前的“岗课证赛”“课岗证赛”“课岗赛证”相比更为系统化,更为契合职业教育的理念,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二、“岗课赛证”的研究现状分析
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检索平台,以“岗课赛证”为主题,期刊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数据选取时间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岗课赛证”相关文章共有458篇,第一篇相关文章发表于2010年。在这段时间里,“岗课赛证”的研究主题逐渐从分散走向统一,“课岗证赛”“课岗赛证”“岗课证赛”等主题研究分布其中。
(一)“岗课赛证”的研究态势
2010—2020年,“岗课赛证”相关研究成果的期刊发文量虽总体偏少,质量偏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3篇,但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岗课赛证”相关主题研究达到一个小峰值,为20篇。2021—2022年,“岗课赛证”相关主题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与数量,发文质量也大幅提高,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达到30篇(如图1所示)。这与《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岗课赛证”的大力倡导密切相关,“岗课赛证”将是未来职业教育领域主要研究热点之一。
(二)“岗课赛证”的研究热点
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对筛选完的文章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的构建,对“岗课赛证”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岗课赛证”的研究相对突出,出现的频次达79次,同时涉及丰富的相关研究方向。“岗课证赛”“课岗证赛”也曾是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岗课证赛”出现的频次达31次,“课岗证赛” 出现的频次达22次。“岗课证赛”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职,会计专业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较早,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是“岗课赛证”研究的主要切入点。但是,“岗课赛证”的相关研究还未切实聚焦到综合育人。由此可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可研究性较高,亟待填补研究空白。
基于此,应用LLR算法功能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进一步把握“岗课赛证”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聚类共分为九大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岗课证赛、课岗证赛、岗课赛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增材制造。“岗课赛证”中的各类聚类研究内容具有多样性、交叉性的特点,“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是截至目前“岗课赛证”研究的主要论域,“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增材制造”是涌现的新论域,研究价值与空间很大。
(三)“岗课赛证”的研究前沿
通过使用Citespace软件和Burstness View(突显率图谱)对短时间内出现次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发现,在起止时间内,关键词突变强度越高,学术界对于此研究内容关注度越高,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岗课赛证”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本研究将最短时间跨度设置为1年,生成了突变强度排名位于前11的关键词(见表1)。关键词“岗课证赛”“课岗证赛”突变强度高,研究周期长,是之前学术界主要探讨的研究内容。随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岗课证赛”“课岗证赛”二者不再是学界主要关注的研究内容,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育人模式”这些高频词的出现可以看出,未来“岗课赛证”的研究视角开始向育人问题的探索上倾斜。
三、“岗课赛证”研究的基本特征
结合以上可视化分析结果,2010—2022年“岗课赛证”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岗课”“岗课证”:以人才培养为研究的落脚点
这类文章的研究主题分为两大方向:一类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认为课程体系开发与工作过程对标是实现“岗课”融通的重点和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将“岗课”融通作为现代学徒制探索的突破口,学校与企业视为“岗课”课程体系联合开发的共同主体。在开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把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框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同时,学生本位是“岗课”综合课程体系的内核,实现“岗课证”融通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以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根据岗位需求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作为课程标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来设置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从而形成工作岗位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类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其研究方向主要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进行思考与探讨。“岗课证”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在开设相关课程和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取学历证书及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积极响应培养符合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证”融通:以1+X证书制度为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课证”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具体研究对象层次从中职贯穿到应用型本科,涉及全部职业教育层次。从研究内容看,主要涉及“课证”融通、1+X证书制度、教学改革等方面,其中1+X证书制度是多数学者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关于“课证”融通,学者就“课”与“证”的关系进行探讨,将其分为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在外部关系上,产教融合是“课证”融通改革的逻辑起点,更是现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课证”融通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这既是“课证”融通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体现。在内部关系上,二者关系可以概括为“二元”互融,是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课”为核心元,在“课”做好的基础上引“证”入“课”,相辅相成。
与此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认为,教学改革质量的体现与“课证”融通的推行效果相辅相成。教学改革应突出“课证”融通特色,融“证”入“课”,以“课”为主是教学计划设计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实现“课证”融通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是“课证”融通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其自身作用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此类研究更进一步提出“课证赛”的理念,强调要依据“课证赛”融通理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如以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模式为基础,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将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依据任务驱动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关于1+X证书制度这个切入点,相关研究学者认为,“课证”融通的实现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想构建与1+X证书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就需要通过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来实现“课证”融通。职业院校要将课程体系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在促进教学标准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衔接的同时,要以职业标准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同时,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是实现二者有效融通从而促进1+X证书制度实施的有效保障,通过科学的学分转换从而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证”融通。在1+X证书制度体系下,“课证”融通的质量需要监督与管控,为此,构建评价体系以促进“课证”融通质量提升同样是重要举措之一。也有研究学者从“课证”一体化的角度对“课证”如何融通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融通不只是颁发两证而已,更是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融通,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与行业职业岗位(群)能力标准的融通;同时,“融通”既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课证”融合将会延伸至整个终身教育系统。
(三)“课赛”融合:以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为研究的关键点
关于“课赛”融合的相关研究,内容大多聚焦于某一具体专业,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观点都是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抓手和突破口。对于教师来说,职业技能大赛既是检验教师课程教学成果的“试炼场”,也是教师革新专业知识、深化专业技能、实现自我职业能力提升的“登云梯”。教师通过对竞赛内容的把握与对学生的竞赛指导,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新动态及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对于学生来说,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但可将专业课程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应用与展现,还可以切身体会行业企业前沿,这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专业知识能力提升。因此,专业建设应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利用平台优势,不断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专业建设的根本,来进行“课赛”融合。树立“以竞赛促教育、以竞赛促学习”的理念,寻求专业建设的最优路径,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课赛”融合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课赛”融合,首先,要将职业技能竞赛设计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相结合;其次,要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赛项设计相结合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最后,要围绕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和就业岗位需求来设计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技能)、职业素质和知识。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课赛”融合的核心,这对于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