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价值、困境及策略选择

作者: 雍军 魏小英 李珊

[摘要]我国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正式进入后脱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新使命。然而,面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专业学习、服务能力、资源供给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因此,职业教育要从营造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氛围、深入调整专业建设模式、全面落实乡村地区产教融合、提高扶贫措施针对性、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效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技术、人力支撑。

[关键词]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作者简介]雍军(1977- ),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魏小英(1978- ),女,四川眉山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李珊(1990- ),女,四川巴中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南充  6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心课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与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19B11,项目主持人:孙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099-07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后脱贫时代“贫困”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由最开始绝对贫困发展到相对贫困,由物质层面的收入贫困发展到精神层面的能力贫困、思想贫困。因此,在后脱贫时代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项重点任务。职业教育要正确认识把握后脱贫时代贫困问题的演进规律,深度思考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农村人民群众消除精神贫困和能力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目标。

一、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价值

(一)为消除精神性贫困提供文化支撑

文化贫困是相对贫困现象的重要表征,也是后脱贫时代扶贫工作关注的重点领域。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一定区域中的贫困人口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惯性影响,会形成一种以僵化、保守、短视为特征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制约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刘易斯的文化贫困理论虽然在学界尚有争议,但对解决我国后脱贫时代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仍有启发,即在破解相对贫困过程中要以文化扶贫为先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重在相对贫困地区打造现代、进取、创造性的社会文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其中,农民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日益显现的精神贫困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社会职能,职业教育的普及推广本身就蕴含着弘扬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文化因子,职业教育要发挥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功能,在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开展职业培训的同时,在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头脑中及早确立社会主义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理想,树立锐意进取、奋进拼搏的意识,在农村劳动者的心中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营造积极进取的乡村文化氛围,实现精神脱贫。

(二)为消除能力性贫困提供技术支撑

1998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低下,并且体现为人们缺少发展的机会,缺乏应对变化的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贫困不仅是收入不足,更是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匮乏,而能力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获得知识和接受教育的能力等。基于以上表述可以总结出,能力性贫困主要指贫困人群因自身知识水平、工作生活经验、个体健康状况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贫困。我国多年来持续推进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切实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在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后,下一阶段的关键工作方向就是着手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职业教育是以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我国广大农村职业教育为推动农村产业兴旺,面向农村农林牧副渔各类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推广和开发工作,面向农村各类企业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地区全面脱贫做出了重要贡献。后脱贫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继续发挥实用型教育的功能和优势,持续面向农村各类产业培养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推广、进行技术创新,从而缓解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能力性贫困,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打牢基础。

(三)为消除代际性贫困提供人力支撑

贫困的代际传递突出表现为贫困在某些人群中长期化、顽固化。贫困的代际传递,实质上是贫困家庭各代成员之间占有的生产生活资料相同,且自身的能力素质条件又十分相近,生活状况难以发生改变,其结果就是贫困的长期化、顽固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切实消除代际性贫困的关键在于为贫困家庭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提升其知识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水平,赋予其未来增收创富的内在条件,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循环。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实用性、技术性、专业性、职业性等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农村劳动者就业增收,还能够帮助农村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它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阻断脱贫后返贫问题的关键途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根据2022年8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统计,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通过大力发展县域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扩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农村学生的录取比例,大量吸收农村青少年进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就读、深造,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有利于充实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储备库。同时,引导城市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面向农村劳动群众广泛开展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职业培训活动,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帮助相对贫困人群习得高质量就业本领,有效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二、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困境

(一)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脱贫地区个体全面发展要求耦合度低

后脱贫时代,脱贫群众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有了更为美好、全面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本身就具有职业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属性,它将个人职业和生命体验相结合的现代职业人作为培养目标,但就现实层面而言,在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实现就业为落脚点,在育人深度层面存在不足。

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脱贫群众个体发展要求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技术,轻文化。职业教育的育人过程是一个通过职业知识、技能与素养习得,有组织、有目的的文化过程。但长久以来,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更加关注受教育者职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水平,往往忽视了掌握技术的人的自身成长和发展。二是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学历教育主要以职业院校办学为主,非学历教育主要以分散在各市、区、县、乡等区域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培训学校为主。广大脱贫群众接受职业教育最现实的途径就是接受非学历教育,一般通过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学习。但是,目前职业教育资源总体上向学历教育倾斜,现有的非学历教育存在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时间短、效果差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脱贫群众期望能力全面提升的需求。三是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有明显的职业区分度,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要更加重视实践。近年来,尽管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建立了一系列校内外实训基地,但从目前课程学时分布来看,仍然以理论学时为主、实践学时为辅,很多职业院校实训设备数量严重不足,实训资源短缺使学生无法短期内达到上岗操作的要求,其他的短期职业培训更难以保证受教育者的实践要求,导致很多文化程度较低的脱贫群众无法理解讲授内容,培训效果相对较差。

(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乡村产业形态发展契合度低

职业教育之所以被视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专业教育内容与产业生产实践高度相关。但是,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农村产业形态普遍存在错位现象,这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生了不良影响。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主要围绕城市工业发展,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争相开设大数据、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等热门专业,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开设涉农专业的职业院校相对较少。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与城市地区产业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程度通常滞后于城市产业,即便是同一地域的农村和城市拥有相同的产业,两者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也并不相同,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存在差异。一方面,现有职业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内容,都无法满足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各市、县、乡面对脱贫群众开设的职业技术培训都存在“短、平、快”等特点,缺乏长远的技术培训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缺乏对后续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也很难为本地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助力。基于上述原因,当下职业教育面临专业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脱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相分离、职业教育“离农”趋势明显、特色办学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发挥自身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的社会作用。

(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与脱贫地区企业产教融合度低

从主观层面来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僵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针对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色彩依然较为浓厚。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务服务环境的优化,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依然存在行政力量对职业院校的办学和教学事务干预过多的现象,这既挫伤了一些职业院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又使得地方行业组织和企业难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事务管理工作,进而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的深度;从客观层面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由于城市的产业发展程度较高,行业企业管理机制较为成熟,大中型企业多,校企合作关系相对稳定,产教融合实践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面貌与城市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的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家族式企业多,企业管理模式相对粗放,市场竞争力较弱,职业院校难以与这类企业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

(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脱贫地区民众创富增收诉求适应度低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随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全部脱贫,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个体发展,都要求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然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与脱贫地区民众创富增收的诉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偏低,难以满足脱贫地区民众创富增收的服务需求。全面巩固我国已经取得的扶贫攻坚成果,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提高农村民众的增收能力。然而,多样态、高质量的产业生态构建,既需要大量拥有精湛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又需要有专业机构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但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不强,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具备本地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难以满足农村产业生态构建的人才需求,而且职业院校的专业服务能力、专业服务门类也较为有限,很难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受众创富增收能力偏低。面向脱贫群众开展的职业教育主要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一般以教授某一技术为目的开设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颁发结业证或培训证书,但目前劳动力市场对此类培训证书的接受度不高,导致很多脱贫群众无法通过职业培训致富增收。总之,目前的职业教育既无法在培训内容上满足脱贫群众能力提升的需求,也无法在培训形式上满足脱贫群众灵活化、碎片化、特色化、小众化的需求,在培训效果上也无法满足脱贫群众通过培训致富增收的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