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

作者: 张海宁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跨境教育对于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可视化分析,对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与趋势进行图谱呈现,并从教育学视角对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的内涵特征、实践价值、现状模式、质量保障及学生满意度等热点问题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推动我国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高职国际化教育实践提供支持与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张海宁(1980-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研究员,博士。(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创新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中文+职业技能’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1YH029CX5,项目主持人:谢永华)、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教学资源建设项目“融合创新:电动汽车‘中文+职业技能’检测与诊断平台”(项目编号:YHJC21ZD-073,项目主持人:张海宁)和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江苏高职院校跨境教育项目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SJZDA114,项目主持人:张海宁)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6-0106-0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提升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各大经济体面临的紧迫问题。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有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跨文化沟通和国际理解成为教育需承担的新使命、新任务。“跨境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新现象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开展跨境教育并不断提高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对于支撑区域产业国际化竞争力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有关跨境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其理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盲目接受境外要求、培养质量标准参差不齐、监管体系缺位等一系列问题。2019年7月,教育部网站公布新终止的全国跨境教育项目共234个。基于此,提升跨境教育质量成为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实践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波普尔曾在专著《客观世界》中将世界中存在的现象进行总结与划分,并按照其性质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其中,第一世界即为物理世界,具体包含了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构成部分。第二世界为精神世界,主要包括人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状态作为主观性世界相对独立存在。第三世界则是思想内容世界,主要包括能够体现人们意识的精神产品。过去,传统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为借助第二世界感知和认识第一世界并形成第三世界。这种研究范式短期内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补充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仍然无法逃离研究中的主观性与对第三世界生成后研究资源的浪费。因此,本文在研究方法论上充分利用过往研究资源对当前跨境教育的发展与研究情况进行客观化呈现,故而选择CiteSpace为主要研究工具。Cite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主要用来绘制知识图谱(Knowledge domains),自2004年9月由陈超美博士应用JAVA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以来,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运用Cite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进行知识演进趋势的分析已经呈现井喷之势,在教育研究领域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数据选取方面,本研究的国内文献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样本来源,设定“跨境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筛选,得到代表性论文112篇;国外数据则以Web of Science中的TM核心数据库为来源,以“transborder education/cross-border education”作为主题,检索筛选出外文文献178篇。本研究使用了CiteSpace软件对上述文献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对热点主题进行详尽梳理,以期把握跨境教育质量研究的发展、进程与趋势。

二、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研究的发文分布

为找出本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本研究统计了各个研究单位在“跨境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国内研究机构中,厦门大学以5篇发文量排名第一,位居发文量前三名的还包括浙江大学与北京大学。在国际范围内,多伦多大学以5篇发文量占据榜首,其次是乌德勒支大学和牛津大学,这说明尽管跨境教育还未成为研究热点,但越来越多的名校开始关注跨境教育研究。

此外,关于国内外研究机构间合作状况的研究发现,在以“节点”代表机构名称、“节点大小”代表发文量、“连线”代表存在合作关系的合作图谱中,国内单位合作网络中有节点48个,连线10条,整体网络密度仅为0.0089;国外合作网络中共有节点182个,连线89条,整体网络密度仅为0.0054。由此可知,国外对于跨境教育问题的研究单位相较于国内更多,且部分机构间存在一定的研究合作。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机构在本领域都尚未形成规模性的专业研究团队。跨境教育总体呈现为一个出现时间短、研究普遍度不高但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领域。

(二)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研究的热点图谱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相对较高的关键词有“跨境教育”“跨境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等。国外研究文献则主要聚焦在“higher education”“transborder education”“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migration”“identity”“quality assurance”等领域。国内研究节点较高的是“跨境教育”“国际教育”“教育国际化”等。从国内外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看出,国内外跨境教育研究的热点大致相同,都重点关注了“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等问题。这意味着高等院校作为跨境教育的核心教育载体,对“高质量”的共同诉求已成为研究的关键点和热点。

(三)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研究的国内外异同

从国内外发展图谱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跨境教育研究的热点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就共同点而言:其一,国内外跨境教育研究成果数量都比较丰富。其二,对于国家层面的跨境教育现状研究,国内外大都重点关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等国家,这意味着在跨境教育实践方面,这几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可借鉴意义。其三,从研究问题来看,总体呈现由“宏观”向“微观”的转变,试图通过对实践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来提升跨境教育的整体质量。就差异而言:其一,国内研究主题较少,但相对聚焦。国外研究内容涉及面极其广泛,不同阶段的关键词皆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近年来开始关注质量保障与课程的研究问题。其二,近年来国内研究呈相对疏散状态,国外研究比较平缓,但整体呈现合作日益紧密的趋势。

三、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研究的热点分析

(一)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的本质内涵。2003年,由OECD和挪威教育部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教育服务贸易论坛”明确提出“跨境教育”这一概念。自此,学术界对“跨境教育”的探讨不断深入,与这一概念的相关术语有跨国高等教育、离岸高等教育或无边界高等教育。最早对跨境教育内涵进行界定的是Jane Knight博士,其认为跨境教育是教师、学生、项目、机构或办学者、课程等在跨越国家边界下开展的教育活动。“跨境教育”强调的是国家边界,当涉及监管责任时,质量保证、资金和资格认证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协会对跨境教育的项目与机构流动做了进一步细分,项目流动被分为“完全交付、衔接项目、双联项目以及特许经营”四个子类;机构流动则被细化为“海外分校、企业高校与国际高校”三个子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跨境高等教育提供质量指南》中重申Jane.Knight博士的定义,提出“跨境教育涵盖从面授到远程学习”等模式。

2.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认识角度,国外众多学者都对跨境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有涉及政府、院校、个人等不同层面共同作用的推拉因素,有基于教育发展不足、人力资源的开发、多元文化主义、新兴市场和人口的全球迁移等复杂的驱动力因素,还有更好机会、奖学金、社会经济状态、学术能力、性别、年龄、积极性、抱负以及与本国“文化类似”等因素。基于特点等差异,Knight等研究者将跨境教育划分为学生中心、劳动力培训中心、知识生产或创新中心三种类型。英国文化协会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在总结各大实证研究后证实“积累国际经验”是学生参与跨境教育机构或项目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国际经验累积可被理解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外语能力、获得国际学位,并能够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谋取更好职业机会。

3.高职院校跨境教育价值探寻。李爱君认为,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跨境教育项目,能够在办学质量、社会声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方面获得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了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引入,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具体而言,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国际办学理念、优秀的教师队伍及其管理经验、优质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评价理念与方法等部分。通过开展跨境教育项目实现了中外高职教育理念在办学实践层面的充分融合,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完善、中外师资团队融合、英语基础强化等方面。王琴认为,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跨境教育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学习需求,实现中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弥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4.高职院校跨境教育模式。V.Naidoo提出,跨境高等教育排在首位的是澳大利亚,其次是美国、英国、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OECD也对北美、欧洲等地区的跨境高等教育进行了详细研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跨境教育最常见的模式主要有政府合作项目、整校制合作模式、部分专业合作模式。除了上述分类外,孟莎莎将跨境教育分为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式三种类型。刘正良分为独立学校、设置独立机构、中外合作办学、师生交流、课程合作、证书培训。

(二)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

1.高职院校跨境教育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高职院校跨境教育的研究逐渐从内涵特征、发展模式等宏观问题转向跨境教育学生满意度等微观问题。关于学习者满意度的研究重点聚焦于:一是满意度的维度分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为将学习者满意度分成学术质量、教育质量以及课程结构。二是满意度模型的探索,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客户满意度模型SCSB,ACSI以及KANO等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一些学者展开了初步研究。简彩云参照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SCI)测评模型,从学生需求预测、学生感知质量、学生感知价值、学生满意等六个方面设计问题,并确定了指标权重。张运以顾客满意度模型为基础,从学校形象、学生预期、感知价值、学生满意等方面对高职教育学生满意度评估进行构建。

2.高职院校学生对跨境教育满意度现状。丁笑炯认为,学生选择跨境教育的动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满意度。Stephen Wilkins和Jeroen Huisman通过七分量表测量跨境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发现得分均超过4.6,在对项目物有所值、符合其期望、愿意向他人推荐等指标上总体满意度均超过4.9。李桂荣、李志从教师、课程、学习、就业等七个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住宿、饮食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欧阳河则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调研,认为高职教育服务尤其要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和环境、信息资源服务建设。

3.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关系。关于教育质量与满意度关系,国外已经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Syed Zamberi Ahmad基于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对245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关教育和非教育质量的考试、大学声誉或形象、课程质量、学习环境、学术建议支持和社交生活设施等维度的高等教育服务因素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满意;M.Lai通过相关性系数和结构模型表明学生满意度不仅受学术质量的影响,还受到大学核心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技能培养的影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