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内涵诠释、逻辑进路及研究转向

作者: 李名梁 史静妍

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内涵诠释、逻辑进路及研究转向 0

[摘要]现代产业学院是“产学研教创”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既发挥了学校教学互动、学研相交的功能优势,又充分展现了政府、企业等外部环境主体的产业运行实体作用,以产教融合、研用互促实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知网2012年—2022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总结了学者对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多维综述视角,在深度解读我国现代产业学院概念内涵、逻辑进程的同时,系统阐释了主要包括基于理论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生成逻辑与发展历程、组织属性与内核要素、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改革路径与风险防范以及基于实践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经验。基于此,对我国现代产业学院问题研究的未来走向,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四个方面做出进一步展望,以期为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内涵诠释;逻辑进路;研究转向

[作者简介]李名梁(1976- ),男,湖北黄石人,伊犁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新疆  伊宁  835000)史静妍(1999- ),女,陕西咸阳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在读硕士。(天津  3002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制度困境视角下全球投资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BGJ02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0-0013-08

近年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热潮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日益成为产学合作新时代下积极应对新发展,主动适应新变化,促进多链条、多资源有机衔接与高效整合的强劲之举。2020年7月30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点)》(以下简称指南)应运而生,指南要求坚持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需求,引领强化多元式的办学体制,充分发挥产教并举的统筹优势,以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实现对传统路径强依附的突破,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2023年3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现代产业学院以独具一格的功能目的服务性、治理结构合作性和教学内容职业性,在当今国家教育改革与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立足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概念内涵,力图通过对文献和政策的深度爬梳,从可视化角度分析现代产业学院研究的整体现状、研究内容、视角以及未来展望,为助推现代产业学院科学定位、规范运行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一、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诠释

(一)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溯源

产业学院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教育与就业部策划倡导的产业大学,其作为学习个体与学习产品之间的中介机构,以搭建网络学习平台的方式,向社会个体和企业提供具备现代化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质量开放式远程学习方式,旨在提高个体就业力与企业竞争力。相较而言,我国产业学院不同于英国的网络“产业学院”,它是以等同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体组织形式面向大众。国内最早关于“创建产业学院”的论文由覃晓航1988年所写,这也是我国对“产业学院”最初的概念表述。现代产业学院是基于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对人才的强大需求而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大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深度参与,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研究逐步成为产教领域研究的新方向。

目前,产业学院内涵存在多种理解:一是整体属性论,即产业学院是基于明确的服务面向,以独立的高职院校形式表现出的一种整体属性。二是办学组织论,即产业学院是办学实体组织,通过融合社会各方资源,实现合作共赢、利益共享、创新共进。三是平台载体论,即将产业学院视为人才培养平台或载体,由此形成新业态下的机制需求。四是学院论,即产业学院是二级学院的升级版并增添企业元素,致力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近两年,对于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又相继出现“混合式实体”“利益共同体”“校企联合体和产业化学院”“新型教育共同体”等多种认知。

通过文献梳理,本文明确现代产业学院是以政策为牵引,同步汇集多方办学力量,通过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现代化治理结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综合化功能定位,联合多元资源互通共享,从而形成面向现代行业产业的一体化创新型育人模式。

(二)现代产业学院的深度阐释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具备高效的校企融合性,其建设深入“企业+学校”内部,强调现代化系统间的相互吸引与补充,要求校企协同共生,实现需求对接。一方面,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并接收师生实习参训,完善人才培养路径。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团队、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与企业互动,共建技术创新基地和技术成果推广中心,发展创造性产业以及整合资源。由此可见,现代产业学院使合作双方互融互通,各取所需,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企业服务等方面,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共同发展与双向循环。

1.新产业。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急需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立足产业前沿、植根前沿产业,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及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前沿产业背景下,以数字化引领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新产业催生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升级,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地。

2.新教育。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格局下,以数字经济为发展基调的关联领域成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现代产业学院的各类院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明晰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路径,根据指南提出的七项建设任务,落实产业、学业双向跟进,教育主体多元,师资队伍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3.新机制。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是由主体协同、多机制联动、多要素协调、多模式推动而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关系,体现了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搭建产学研协同服务创新平台,实现市场与高校资源的实时对接,将产业需求作为目标安排。另一方面,为确保现代产业学院优质高效育人,人才培养共同体成为核心价值追求,坚持以校企为主导,以行业为指导,强化政府作为总抓手的内外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

二、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研究的逻辑进路

(一)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研究的趋势

将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研究库,检索主题中包含“产业学院”的期刊论文,剔除无明确作者和实际内容的相关文献,共获有效论文1235篇,发表时间跨度为2012—2022年。历年发表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来,我国针对产业学院的研究文献数量不断上升,据此可将十年来我国产业学院问题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2017年。该时期学者们对于产业学院建设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构想。党的十八大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扩建是国家战略要点,有效推动了产业学院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层面的建设及试点试行,由此政策推行带来研究文献数量日趋增长,但涨幅不大,发展较为平缓。

第二阶段,2017—2020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印发,在极大程度上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得到深入发展,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产业学院数量迅速增长。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出现井喷式增长,2017年论文发表数量为38篇,2020年达到232篇,是2017年的7倍。

第三阶段,2020—2022年。该阶段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作为产业学院优化升级的行动指南。现代产业学院迈入增值赋能、以质取胜的阶段,“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目标。此阶段,学者们对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日趋热忱,相关文献数量也在保持高位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了快速增长。

此外,通过多方式检索,“产业学院”研究外延下的“现代产业学院”,首次出现在林健2018年发表的文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中,是以新工科为背景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截至2022年10月,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检索目标,共得出期刊论文数905篇。其中,2018年针对“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按全文检索后仅有7篇且基本是援引《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的“建设一批行业企业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这一表述。2020年在政策的推动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指南将“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新时期汇聚新发展动能、聚力新应用人才、提升产业竞争的智力支撑,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与实践,使文献数量激增,每年新增近一倍。

随后,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现代产业学院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聚类图谱。可以发现共存在6个聚类,分别为产教融合、模式、多元主体、教育部、智慧公安、校企合作。其中主要研究热点是产教融合、模式和多元主体这几个方面。

(二) 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研究视角的阐发

1. 基于理论基础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问题研究。从理论层面来看,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政策驱动下的产教融合集成载体,以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助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创造性举措。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当前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现代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与发展历程、组织属性与内核要素、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以及改革路径与风险防范。

第一,现代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与发展历程。在不断优化发展新环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背景下,厘清现代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与发展历程,将进一步筑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基础。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创新团队、建立研发中心,这些都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参与。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中国校企协同创新大会上回应了新时期为何且如何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问题。以产养教,以教促产,不论是将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还是未来工程实践趋势,都将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在发展历程方面,很多学者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李艳、王继水通过文献分析法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入手,对我国产业学院由第一阶段的类型概念构建至第三阶段的实际运行做出深刻的总结性研究。郑荣奕等学者对近十年的现代产业学院演进过程进行研究,依照各阶段的国家政策和战略部署,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试点、加速发展和提质培优三个阶段。区别于文献分析法,聂劲松、胡筠等人以问卷形式开展实证调研,科学合理地检验了产教融合多元组织形态的状况,并依据调查样本判断其由多元化到集成化的演进趋向。随着时代发展,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产业、专业紧密结合,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学院。汪麟等学者深入探寻了我国职业院校开设特色产业学院的基本情况,梳理出“网红学院”经历的三个阶段发展历程,得出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学院,特色产业学院应因时而动、因地而为,积极克服主客观限制条件,以特色化、专业化、创新化的特性,助力职业院校迭代升级。

第二, 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内核要素。属性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事物在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表现出的不同性质与特征。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业学院的升级,现代性是其特有的属性,这也是现代产业学院相较于传统产业学院彰显出如此强劲韧性与活力的关键。建设背景产业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服务功能复合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是现代产业学院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此外,通过不同视角下的现代产业学院组织特征研究,学者们也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是基于产业服务角度的研究。产业和教育,二者存在极强的关联度与互动性,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与产业的共融共生,尤以“产业”为一切生、起、兴的基础,因此“学院”终将服务于“产业”,从而具有明确的产业针对性、多元共生性、柔韧敏捷性、功能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二是基于区域发展角度的研究。多从高职教育入手,忽视了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的搭建。因此,在以地方高校产业学院为研究对象时,其要点在于既要关注一流学科建设,又要推进学院发展市场化,其“新型化”特征体现在组织目标的区域性与地方性、办学和治理主体的多元性、知识生产的模式转换与跨学科性、人才培养的“项目制”属性以及运行机制的随应性。三是基于组织创新角度的研究。现代产业学院被视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创新,其内部发展动力有赖于一切同教育有关的内容,如知识体系、学科构建、教学资源等。相应的外部影响因素则是经济市场、产业变革与新业态以及新技术对人才的需求,由此两方推演出现代产业学院的时代属性为特色传承、产业为要、区域共生、学科交叉融合与跨界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