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量化研究与推进路径

作者: 柳靖 种劼琳

我国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量化研究与推进路径0

[摘要]以2018—202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中职业教育领域立项课题里的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对立项数量变化、区域分布、研究主题以及课题主持人信息等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存在职业教育领域课题立项数目不断上升但课题区域分布不均衡、责任单位多样化但比例失衡、研究主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侧重程度不同等问题。对此,未来职业教育课题立项应:加强区域联动研究,构建协同创新中心;激发研究活力,调动各类机构研究的积极性;注重研究主题范围,加强理论与实践共振。

[关键词]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定量分析

[作者简介]柳靖(1977-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种劼琳(1998- ),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硕士。(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11-07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是教育知识生产的主渠道,国家规划导向下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知识生产的主要方式。”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每年在教育学学科设置的研究支持项目,是“教育学领域研究的最高级别项目类型”②,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和科学研究方向,能够引领职业教育决策的制定和教学改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从“教育知识生产方式的输入端入手”③,聚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年度课题立项名单”中的职业教育课题,通过分析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把握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国家级课题的内容、空间格局和职业教育科研特点,总结目前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为教育心理、教育信息技术、比较教育、国防军事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 15个学科类别。本研究采用一致性抽样法,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018—202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类立项课题作为研究样本。五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立项1453项,其中,职业教育类课题332项,包括年度课题146项、西部项目课题10项、教育部课题(含教育部重点和教育部青年)176项。为控制研究变量,本研究仅选取年度课题项目即包含国家重大、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课题在内的146项进行统一的分析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课题数量”“区域分布”“研究主题”“隶属单位”“项目负责人”五个方面,运用Excel和Nvivo11软件对立项数据信息进行归类、编码和处理,继而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立项数量

1.总体数量变化。表1显示:2018—2022年职业教育课题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比例不断增加,五年间由8.2%增长到12.5%,但分阶段来看,各年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别。2018年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收官之年,成果丰硕,使得职业教育备受关注,相关课题立项迅速增多,由2018年的8.2%增长至2019年的10.7%。2019—2021年,各行各业受新冠感染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变缓,职业教育各方面平稳发展,课题数量出现明显下降,所占比例均低于10%。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印发,使职业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1—2022年课题立项数量迅速增加,所占比例也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不断制定和施行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得到认可,发展前景良好。

2018—2022年,职业教育课题总量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的比例平均占9.96%,说明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当前职业教育科研的受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较小。在所有等级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领域的国家重大课题4项,占比1.3%;国家重点课题5项,占比1.6%;国家一般课题118项,占比37%;国家青年课题19项,占比6%。在四种类型中,只有国家一般课题的立项率高于9.96%,表明在我国自上而下的知识生产层级中,职业教育科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课题立项单位隶属系统数量。通过分析立项课题的责任单位隶属系统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课题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研究队伍分布情况及其科研实力。数据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国家级立项课题大多数隶属高等学校,共计87项,占总体立项数量的69.86%。其中,“双一流”高校共49所,占立项单位总数的33.56%;教育部直属高校共53所,占立项单位总数的36.3%。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是高等学校,其具备明显的人才优势和较强的科研实力。作为职业教育主要活动场所的职业院校,立项数量为44项,占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总数的30.14%,表明职业院校应在理论方面加强关注和倾斜,科研能力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他11项分别隶属国家级或省级研究院所和中小学校,仅占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总数的10.27%。已有结论反映出,我国除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外的其他层级和类型的教育机构对职业教育关注较少,要达到职普融通、职普并行的目标还需要努力。

2018—2022年,共有96家单位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课题立项。14家位于江苏省,占总数的15.07%。值得注意的是,这14家单位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均设有产学研合作平台。由此可见,江苏省职业教育有效融入各种教育类型中,开创了具有特色的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2020年9月28日,教育部与江苏省正式启动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苏南模式”,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样板”,带动了江苏省各级单位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江苏职业教育进行研讨,极大地推动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北京市课题立项单位数量占总数的14.38%,说明其通过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产生的“虹吸效应”不断吸收优秀教育学者。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占据总量的8.9%和7.53%,说明其依靠经济发展速度快、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了职业教育科研的迅速发展。山东省内立项单位数量为8所,占总数的5.48%。凭借经济实力和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开展职教高考试点等工作,山东省跻身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列,极大地激发了职业教育科研活力。

(二)课题立项区域分布

根据202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制度及分类标准(17)》规定,除港澳台外,我国经济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具体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依据2013年中国政府网公布的《区域地理》规定,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具体包括:北方地区为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安徽北部;南方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从区域分布来看,职业教育领域立项课题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中西少的现象。表2显示,2018—2022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总体数量上,南方地区各单位课题立项数量明显多于北方地区,南方与北方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历年立项课题数量涨幅可知,北方地区课题立项数量增长幅度大于南方。从立项课题数量可以看出:南方地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度较高,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倾向于到南方实现自身的科研价值,同时,越来越多的科研热点聚焦于南方职业教育。从变化趋势上不难看出,近年来受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虽然北方地区的各类单位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仍然与南方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需要制定相应措施,留住北方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加大对职业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水平。

职业教育领域立项课题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分布情况,见表3。数据显示: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区域课题立项数量远超其他区域,共有101项;中部地区有23项;西部地区数量仅为14项;东北三省五年间共获8项国家课题立项。这表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城市居民人口多于农村人口、思想较开放,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以及思想变化速度较慢,影响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从2016年起,受东北全面振兴政策的扶持,东北地区谋求产业转型,急需高技术人才支撑,经济转型的需求间接推动了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从四个区域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东部、西部地区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东北地区呈现稳定发展趋势而中部地区呈现波动起伏趋势。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教育、经济扶持政策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动了西部和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支持中部省份共建共享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此后,中部地区课题立项数量明显提升,这表明国家政策在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立项课题研究主题分布

利用Nvivo11软件对2018—2022年的立项课题题目进行词频查询,在剔除部分与主题无关的词语后,共获得184个相关词。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为“体系”“院校”“模式”“机制”,其次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为“培养”“融合”“实践”“路径”等词。由此可见,在2018—2022年职业教育领域立项课题中,研究角度较为宏观,聚焦于体系和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院校建设,以建设和改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为目的。

主题分布主要涵盖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内容两大方面。在教育层次上,“高职”出现13次,“本科”出现13次,“中小学”出现3次,“高等教育”出现2次,说明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聚焦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出现11次,“乡村振兴”出现9次,“劳动教育”“产教融合”“STEM教育”各出现8次,涵盖教育主体、教育种类、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多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领域研究主题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同时,还出现了“中国化”“历史”“欧洲”等词语,说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研究不断趋于国际化,且重视横向历史研究和纵向跨国比较研究。

(四)课题主持人统计分析

课题主持人是整个课题申请和立项过程的主体,通过分析2018—2022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主持人的年龄、性别、职称、留学经历和任职等变化,可以更好地观察、总结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规律,从而得出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改进趋势。2018—2022年的146项课题中,主持人共计145人,其中仅有刘奉越教授五年主持两项国家一般课题,其他144位主持人五年内平均仅主持一项课题,呈现散点式不连续分布。

1.年龄变化。根据《2022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公告》对国家青年课题申请人的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来划分年龄阶段,主要分为35岁及以下、36~50岁、51~59岁和60岁及以上4个阶段。其中,2018—2019年35岁及以下人数为0,2020年起逐年增长;36~50岁的人数呈现上涨趋势,2022年增长至21人,达到人数峰值;50岁以上的两个年龄阶段人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1~59岁的人数多于60岁及以上的人数。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课题主持人正面临更新换代,科研队伍逐渐年轻化,中青年教师成为学术研究的中流砥柱,年轻教师的研究成果逐渐得到肯定和认可,为职业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力量。

2.性别占比。男性主持人数量始终多于女性主持人的数量,2018—2020年男女性别差异不断增大,2020年男性数量与女性数量相差16人,达到最大差距值。从2021年起,女性数量开始上涨,2022年仅比男性主持人少1人。从性别占比变化来看,男女主持人比例变化趋势相反,男性主持人占总人数的比例总体缩小,女性比例则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承担国家级课题主持人的女性学者数量不断增加,男女比例渐趋平衡,这也表明女性学者在学术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学者跻身于较高层次的学术研究队伍,成为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