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视角分析

作者: 黄敬宝

[摘要]基于对4657名工作5~20年的大学毕业生调查,立体展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在职业发展初期、中期、后期的动态过程中,职业发展渠道畅通,多数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平均月薪、岗位级别、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级别、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技能匹配、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不同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异较大,分层现象明显,昔日同窗好友散落在晋升阶梯的不同层级,同时还存在人际关系、官本位影响大等晋升制度障碍。因此,政府要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和晋升机制,明确职业发展的路径和努力的阶梯;大学毕业生在单位中也要努力工作并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职业发展。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职业生涯;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黄敬宝(1977- ),男,安徽阜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  10248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18-09

当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初次就业,便开启了职业发展周期。这是一个不断演进与发展的过程,从纵向看,在不同阶段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质量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从横向看,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刘泽云、邱牧远根据中国城镇居民调查数据估计了高质量高等教育对工资的影响,“211”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收益使其年工资增长了37.5%。林蓉蓉的研究发现,在厅局级副职和省部级副职的晋升过程中,理工科毕业生比人文社科毕业生更有优势。冯斌、李婷婷等对学术硕士职业发展的研究发现,学习课程的选择面越大、前沿性越好,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越好;基础性的科研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综合工作能力,有助于提升未来的职业发展素质。同时,从现有文献来看,还缺乏直接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整体状况的探讨。所以,本研究试图通过调研弥补这个空白。

唐纳德·萨帕(Donald E.Super)提出了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把职业生涯划分为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4~25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个体职业的发展任务不同,并逐渐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选择也逐渐成熟。埃德加·施恩(Edgar H.Schein)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问题和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进入工作阶段,基础培训阶段,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本研究按最大年龄判定标准45岁,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工作5年、10年和15~20年。职业发展状况主要是通过工作5年、工作10年、工作10~15年的就业状态跟初次就业状态相比较来体现。数据来源于2020年3月—2021年1月课题组针对全国31个省市130所高校就业办或校友办对25~45岁1999—2009届高校毕业生展开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回收问卷7187份,其中有效问卷6660份,本文适用的问卷4657份。

一、职业发展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

经统计,工作5年的高校毕业生为2176人。男性924人,占42.5%;女性1252人,占57.5%。最高学历为专科的占21.1%、本科的占65.9%、研究生的占13%;学哲学的占1%、经济学的占20.7%、法学的占14.8%、教育学的占6.3%、文学的占8.4%、历史学的占0.5%、理学的占7.5%、工学的占16.9%、农学的占3.1%、医学的占10.3%、管理学的占19.5%、艺术学的占2%。因有些学生跨专业学习,所以学科百分比的总和大于100%。

(一)职业发展初期的就业状况

1.就业地区分布。就业地区在北京的最多,占19.7%;广东占9.3%,河南和山东分别占7.9%、7.2%;贵州、上海、浙江、安徽、广西分别占5.9%、4.4%、4.2%、3.6%、3.4%,山西、江苏、四川、宁夏、云南分别占3.3%、2.7%、2.7%、2.6%、2.5%,福建、辽宁、天津、湖南、重庆分别占1.9%、1.8%、1.7%、1.5%、1.4%,新疆、河北均占1.3%,内蒙古占1.2%,江西、陕西、西藏、湖北均占1.1%,吉林和黑龙江均占0.9%,甘肃和海南均占0.8%,青海占0.3%,香港、澳门等其他占0.4%。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北上广地区和人口大省河南、山东相对比较集中。

2.就业城乡分布。在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5.6%,在省会或直辖市就业的占43.7%,在其他城市或城镇就业的占50.7%。可见,其就业主要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

3.就业性质分布。党政军机关占比最多,为12.6%;学校、科研机构占11.9%,其他事业单位占15.4%,国企占18.3%,外企占3.6%,个体民企占38.1 %。可见,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吸引力较大,个体、民企也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领域。

4.岗位职业分布。因职业太多,无法一一罗列,本研究重点统计了企业常设的职业。公务员占11.6%,事业单位管理占6.3%,企业管理占6.8%,人事、人力资源占4.6%,生产、加工占1.7%,采购或销售占9.3%,财务、金融占13.7%,科研、研发占3.1%,工程、技术占9.7%,设计、媒体占2.6%,法务占2%,教师占13.5%,医生或护士占5.9%,翻译、咨询、运营、内勤、公关等其他项占9.1%。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分布呈多样化,但相对集中于财务或金融、公务员、教师和事业单位管理岗。

5.工作时长分布。工作时间长短既体现了劳动供给量,也反映了工作忙碌程度与生活状态。每天工作接近7小时的大学毕业生占13.1%,接近7.5小时的占5.4%,8小时的占39.1%,8.5小时的占12.2%,9小时的占30.2%,共计42.4%的大学毕业生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可见,加班现象较普遍。

6.税后月薪分布。薪酬既体现了民众的劳动付出及其对单位的贡献,也可为其生活质量奠定基础。税后月薪为0元~3999元的占17.4%,4000元~7999元的占46.2%,8000元~11999元的占20.9%,12000元~15999元的占8.1%,16000元~19999元的占1.7%,20000元以上的占4.8%。可见,初期就业薪酬待遇差距较大,但相对集中于2000元~12000元。

(二)职业发展初期的职业发展状况

1.就业地区变化。现就业地为北京的占19.7%,比初次就业时的21.9%低2.2%;现就业地为上海、广州、深圳的占13.7%,比初次就业时的12.7%高1%;现就业地为其他沿海地区的占21.6%,比初次就业时的19.9%高1.7%;现就业地为中部地区的占20.3%,比初次就业时的23.7%低3.4%;现就业地为西部地区的占24.4%,比初次就业时的21.8%高2.6%。可见,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了跨地区流动,但总体幅度不大;上海、广州、深圳、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成为人才流入地。

2.就业城乡变化。现就业地为省会或直辖市的占43.7%,比初次就业时的43%高0.7%;现就业地为其他城市或城镇的占50.7%,比初次就业时的49.4%高1.3%;现就业地为农村的占5.6%,比初次就业时的7.6%低2%。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特点,但流动幅度不大。

3.就业性质变化。与初次就业相比,现就业单位性质为党政军机关的上升2.2%,学校、科研机构的上升2%,其他事业单位的上升1%,国企的降低1.2%;外企的降低0.4%,个体民企的降低3.5%。可见,就业尽管是双向流动,但由体制外单位流向体制内单位的更多。

4.工作时长变化。初次就业时,大学毕业生每天工作接近8小时、8.5小时、9小时、9.5小时、10小时的分别占51.8%、12.3%、15.1%、3.3%、17.5%,平均工作时间为8.6小时;而现在每天平均工作8.2小时,比初次就业缩短了0.4小时。可见,虽然工作时长缩短了,但加班现象依然存在。

5.跳槽情况。最初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倾向,初次就业较盲目;在随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工作体验和经验积累,显现出更明确的职业潜质,可能通过跳槽加以优化调整。从来没跳槽的大学毕业生占39.7%,跳槽1次的占25.8%,跳槽2次的占19.5%,跳槽3次以上的占15%,平均每人跳槽1.098次。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有跳槽经历。

6.业务变换。即使不跳槽,还可能变更工作业务,以实现更大程度的人职匹配。业务没变换的占45.1%,变换1次、2次、3次以上的分别占33.7%、14.1%、7.2%,平均每人变换0.835次。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变更过工作业务。

7.薪酬变化。剔除物价上涨因素,跟初次就业相比,现税后月薪下降的占6.5%,上升0元~3999元的占65%、4000元~7999元的占18.2%、8000元~11999元的占4.6%、12000元~15999元的占2.9%、16000元~19999元的占1.3%、20000元以上的占1.6%;现平均月薪为7766.6元,比初次就业时4145.4元提高3621.2元,增长87.4%。可见,现薪酬呈上升趋势,超过七成增长在8000元以内。

8.户籍变化。户籍是人们拥有当地身份的一种证明。在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中,户口没变的占84.4%,迁到北京的占1.4%,迁到上海、广州、深圳的占2.4%,迁到其他省会城市的占6%,其他变动情况占5.7%。可见,少数大学毕业生的户口向大城市迁移。

9.社会保障变化。社会保障能降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风险,是工作待遇的重要体现,其完善程度跟工作单位密切相连。认为社会保障待遇没发生变化的占32.6%,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改善的分别占11.9%、21.9%、21.6%、12%。可见,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多数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10.专业对口程度变化。大学所学的专业跟现实工作是否对口,会影响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与工作效率。与初次就业相比,现工作岗位跟高校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没变的占38.2%,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15.3%、18.9%、16.7%、10.8%。可见,经过早期的职业摸索,现工作岗位更能体现专业的人力资本价值。

11.技能匹配程度变化。与初次就业相比,现工作岗位跟自己的工作技能匹配程度没提高的占26.6%,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10%、27.2%、25.5%、10.8%。可见,经历早期的职业探索与试错,现工作岗位更适合自己,也更能发挥个人的才能。

12.工作压力变化。与初次就业相比,认为现工作压力没变的占25.4%,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降低的分别占16.5%、26.5%、22.6%、9%。可见,随着工龄增加,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所下降。

13.工伤概率变化。现在发生工伤的概率没变的占43.9%,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降低的分别占20.2%、21.1%、9.3%、5.4%。可见,超过一半的毕业生的劳动环境与条件得到了改善。

14.工作满意度变化。现工作的就业满意度没变的占19.8%,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幅度提高的分别占11.1%、34.9%、24.8%、9.5%。可见,八成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三)职业发展初期的职位晋升状况

1.岗位级别晋升。没有行政级别的占68.3%。在机关事业单位,晋升为副科长的占4.2%,科长的占1.3%,副处长的占0.3%。在企业,晋升为组长的占3.2%,主管、主任的占6.9%,部门或项目经理的占7.2%,总监的占1.1%,总裁或董事长的占0.8%;高级专员、秘书、部门副经理、董事等其他情况占6.7%。可见,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岗位级别均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