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技职专科升格职教本科的历程、问题与启示
作者: 刘云波 张灵夕
[摘要]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从专科学校升格改制为职教本科(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的历程,建立了从高中阶段到研究生阶段的完整技职教育体系。但是,在升学通道畅通、本科职业教育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高等教育系统准备不充分、技职教育趋近普教化和产业基层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对此,大陆在建设职教本科时,应充分借鉴台湾职业院校的升格经验,尊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供需规律,做好本科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坚守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类型特色,切实为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办学质量评估,建立动态的本科职业院校进出机制。
[关键词]台湾;专科学校;职教本科;升格改制;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刘云波(1983- ),女,吉林松原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灵夕(1998- ),女,河南新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北京 10087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6-0027-10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0年5月,教育部提出独立学院整合优质的高等职业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成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各地掀起了独立学院与高职高专院校合并转设为本科职业院校的热潮。截至2023年6月,教育部批准设立了33所本科职业院校。202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规定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基础上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严格把控质量,引导学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办学。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稳步发展职教本科并高标准建设本科职业学校和专业。在职教本科新兴发展的同时,政府注意到不能一味走快速扩张的道路,要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之路。
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设立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主要采取专科院校升格为技术学院和技术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等方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伴随着专科院校的升格改制等一系列政策改革,台湾的技职教育(职业教育)最终建立了从技术型高中到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及研究所的纵向畅通的完整体系。
海峡两岸同宗同源,不仅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观念,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也极为相似。当前,大陆同样面临少子化的人口挑战,面临家长渴望子女获得高学历教育的期望,面临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人才的需求。大陆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完善时期,特别是本科层次职教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在这方面,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开展了大量的升格改制探索与实践,其本科职教办学模式较为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可以为现阶段大陆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经验借鉴。
一、台湾技职教育简介
(一)台湾地区基本教育制度
台湾于2014年8月起开始实施十二年国民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九年义务教育,对象为6~15岁学龄的民众,即小学与初中阶段;第二阶段为三年的自愿性中等教育,对象为15岁以上的民众,即高中阶段,以免试为主的多元入学办理模式进行招生,学校类型多元,普通与技职教育兼顾。
初中毕业生进入高级中等学校,学制为3年,包括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和技术型高中。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职教)高考选择升入普通大学或四年制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四技”),也可以通过中考先进入二年制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二专”),之后再经职教高考升入二年制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二技”)。除此之外,初中毕业生还可以在中考时选择进入五年制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五专”),之后再经职教高考升入二技。普通大学、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均可以继续接受相应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
(二)当前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学校结构
目前台湾技职教育包括中等和高等技术及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两大体系。中等职教包括国中(即初中)技艺教育、技术型高级中等学校(以下简称“技术型高中”)、普通型高级中等学校(以下简称“普通高中”)附设的专业群科以及提供专门学程的综合型高级中等学校(以下简称“综合高中”);高等职教体系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
台湾的高中学校有以下四种类型:提供以基本学科为主课程的普通高中;提供以专业及实习学科为主课程的技术型高中;提供包括基本学科、专业及实习学科课程的综合高中;为学习意向明显的学生提供以特定学科领域为核心课程的单科型高中。主要课程分为四大类:普通科,教授文理数化等知识;专业群科,教授青年职业技能、培养基层技术人员;综合高中学程(含学术学程和专门学程两类),为取向未定的学生提供试探和辅导机会;实用技能学程,以就业导向为目标。同时,还设立进修部,负责继续进修教育。其中,中等职教系统包括专业群科(包含进修部)、实用技能学程和综合高中专门学程。近年来,由于升学渠道畅通,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比连年上升,接受中等职教的学生数量快速减少。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2022年版教育统计报告显示,台湾高中普通教育和技职教育学生数量的相对比重由2016年的44.5∶55.5的差距逐年拉近并反超,2021年比例为51.3∶48.7。
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复杂,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包含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的专科学校。其中,三年制专科学校在台湾技职教育升格改制过程中转型为技术学院,现行的专科学校依据学制长短不同分为“五专”和“二专”(包括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附设的专科部)。前者招收初中毕业生;后者招收高中学校相关群科的毕业生,即技术型高中、普通高中学习专业群科课程以及综合高中学习专门课程的毕业生。此外,“二专”还招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专科学校学生修满学分毕业后均授予副学士学位。
另一个层次是职教本科,即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的学士班,依据修业年限不同也可分为“二技”和“四技”。前者招收专科学校相关群科毕业生,后者则主要招收高中专业群科、综合高中专门学程、实用技能学程毕业生,并向普通科毕业生开放部分名额。修满学分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此外,台南应用科技大学还设立了七年一贯制(“五专”+“二技”)的艺术学专业,此学制学生五年级要参加升级甄试,未通过且不愿意继续升学者授予副学士学位;完成七年一贯制学业后授予学士学位。
二、升格历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随着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层次的需求提升而向高端化发展。同时,伴随着20世纪末世界高等教育的扩张,台湾高等职教体系也随之扩张,其中专科学校纷纷升格改制成为大学。台湾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职业学校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一是专科学校升格技术学院;二是技术学院更名科技大学。前者是教育层次的提升,后者是同一层次的学校改更名,同时伴随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的提升。专科学校的升格改制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期: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台湾地区的产业是以重工业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的需求促进了专科教育的迅猛发展。台湾当局设立多项政策推进建教合作,改进工业职业和专科教育,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层次开始从中等职教向高等职教过渡。1961年台湾仅有专科学校14所,但在80年代达到77所。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的助力下,台湾地区专科学校数量急剧增长,为90年代专科学校大规模升格成技术学院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是台湾专科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职教本科发展的萌芽期。
70年代后期,伴随着低廉劳动力优势的逐渐消失,台湾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相应地,台湾人力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素质的要求提高,不仅体现为学历的提升,对质量也有更严格的要求。单一的专科层次教育难以满足人才需求的转变,高等职教体系转向多元化发展时期,开始创设技术学院。1974年,台湾工业技术学院首先建校,这是台湾地区初次成立二年制技术学院,专门招收专科学校毕业生。同时,将专科改招为技术型高中毕业生,意在建立和普通大学平行的高等职教体系。台湾的工业技术学院(现为台湾科技大学)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9年,台湾废除实行多年的三年制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甄选办学质量高的专科学校升格为职教本科。可以说,这一时期主要是专科学校的整顿,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的工作刚刚起步,整体规模较小。
(二)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地区经济步入产业升级阶段,产业由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对高级管理、研发人才等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时,在全球高等教育扩张的浪潮下,为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台湾高等职教体系开始转型升格,为工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基层技术人才且作为重要支撑力量的专科学校逐渐被边缘化,纷纷申请改制升格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技职教育开始将重心转移到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希望培养大量高学历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来适应时代发展。
从1994年起,台湾地区开始放宽专科学校学科增设限制,陆续出台措施引导专科学校改制升格。专科学校纷纷改制,技术学院短时间内数量剧增。这一年,《教育改革总谘议报告书》提出要突破技职教育升学瓶颈,开始规划将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并附设专科部。同年,台北工专、台北护专停办三专部,并改制为台北技术学院和台北护理学院,台湾第一所私立技术学院——私立朝阳技术学院也于此年建校。1995年台湾政府部门修订《专科学校法》,为专科学校升格改制提供法律依据,并颁布《绩优专校改制技术学附设专科部申请办法》。这一年,高雄技术学院创校并开始招生。也是这一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仿照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名称,将技术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随后,台湾颁布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与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设专科部实施办法》等,批准符合大学设立标准的技术学院(即办学三年以来学院具有3个领域学群和12个学系以上且三年来办学成绩良好)可以申请更名为科技大学。1996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遴选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核准附设专科部实施办法》《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设专科部审核作业规定》,提出只要硬件条件符合办学规模标准,专科学院可以申请改制为技术学院。具体要求是:近五年办学成绩良好,实务性研究、建教合作等成绩优良以及校舍面积和图书馆规模等硬件条件符合标准。也是从1996年起,有多所技术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为完善学校设立审查工作,1997年,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从原有的技术学院更名,此时高等职教规模超过普通教育。1999年出台的《技术学院更名科技大学审核作业规定》和《技专校院校名命名应行注意事项》进一步规范了技术学院更名科技大学的标准,包括要满足全校专任助理教授以上的师资必须在40%以上的要求,并规定更名成功的学校需要定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检查结果会作为学校补助和招生名额的参考。
截至2000年,台湾技术学院学校数量由1993年的3所迅速增长至51所。同年,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等4所科技大学创建,台湾地区科技大学数量为11所,占技专校院总数的12.94%。技术学院是这一时期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规模扩张的主体,相比之前教育层次较低的专科学校,其能够增设学生修读的课程(如通识教育课程)并适用大学法,可以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帮助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三)优化期: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台湾努力发展以创意产业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技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求进一步提升。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专科院校升格改制政策的放开,专科院校数量持续下降,技术学院纷纷更名,科技大学数量不断攀升,台湾技职教育重心持续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