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作者: 董媛 王为民 胡贝贝[摘要]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系统性工程。随着我国数字化建设向各领域纵深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业态。产业数字化和教育新生态使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具有必然性,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大量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然而,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仍存在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数字素养、课程体系、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评价等多重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亟须培养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具备数字化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基于岗位能力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创设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化育人空间,创新关注学习效果的数字化评价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化;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8-007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基于数字技术及时高效、动态共享、互联共通的教育数字化无疑会对高职院校产生深远的影响,既为助力乡村振兴提出新挑战,又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新的契机。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为农村培养一大批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强调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在人才培养上。只有培养大量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深刻认识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内外动因,审视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遇见的问题,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加强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通过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一、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动因的内外审视
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具有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等特点,为社会各领域发展注入了强劲驱动力。随着我国数字化建设向各领域纵深推进,数字化成为当前我国战略部署重点和研究焦点。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面临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诉求。因此,本研究将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审视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动因。
(一)产业数字化发展催生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
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日益融入产业迭代发展中,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数据已成为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同等重要的七大生产支撑要素之一。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结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农业影响尤为显著。“‘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业态”①,数字化发展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与发展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转型。
随着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模式发生变革的同时,也带来涉农专业人才标准的调整,进而催生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根据人才需求标准的调整,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人才培养和培训为农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教育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紧密联系。
简言之,为应对产业数字化的外部变量,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大量能够适应新时代数字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着重培养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回应和服务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外部诉求,增强高职教育服务农业的适应性,满足数字化发展对涉农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二)教育新生态重塑拉动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
高职教育数字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与高职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以促进高职教育转型与发展,并“呈现出双重内涵,即数字技术的内嵌与耦合、教育的创新和变革”②。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适应性提升的重要战略,通常涉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治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等各个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改变了教学环境,扩展了教学空间;二是丰富了教育资源,形成了知识类数字教育资源、工具类数字资源、虚拟交互数字教育资源等多种类型;三是要求教师具备数字化素养和能力,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创新与应用、数字化责任、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数字化研究与创新”③等数字素养;四是使教育评价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精准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特点。
简言之,高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内在诉求在于充分利用数字化背景的战略机遇,使其成为高职教育整体性、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推动数字化教育教学常态化,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用数字化思维系统谋划和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形成高职教育的现代范式,重塑基于数字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新生态。
二、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数字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具备独特优势。然而,目前数字化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基础设施、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职能的有效发挥。
(一)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农业数字化发展诉求
数字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对具有数字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愈加迫切,但高职院校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尚未充分重视,导致难以满足当地数字农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滞后,未能有效融入数字化发展特征,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数字化农业发展需求,与真实的涉农岗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向数字农业的生产经营一体化转变,其主要目标是建成集数据采集、数字传输网络、数据分析处理、数控农业机械为一体的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二是高职院校忽视区域特色产业,涉农专业与当地发展优势、技术技能需求、数字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联系不够紧密,难以适应当地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乡村振兴需要既懂农业又具有数字思维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支撑数字化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数字化素养较为薄弱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与发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数字化素养相对滞后于数字化教学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难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数字化教学理念上,很多教师未能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部分教师认为改变教学方式与模式会加重课前教学准备及教学设计负担,因此对参与数字素养提升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二是在数字化教学能力上,教师不能灵活熟练地使用相关信息技术设备,难以开发信息资源或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内容,致使数字化教学环节设计效果欠佳,进而影响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目前,现代农业生产“虚实结合”教学效果不理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程度不充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数据驱动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数字化支撑保障水平等方面有待加强。三是高职院校中具有数字化素养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接数字化农业生产实践相关的经验,导致指导学生实践学习的效果不佳,同时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数字化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与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不对接
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与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对接不紧密,表现在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数字化程度较低:一是涉农专业课程内容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存在精准度和针对性不足。当前涉农专业课程仍主要以传统农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缺乏对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创新创业管理能力和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部分教学内容与数字化生产实践脱节,难以培养综合性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二是课程形式方面,目前大部分课程仍以纸质教材和线下授课为主,难以满足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管理的需求。在线课程建设范围较小、覆盖面较窄,数字化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还局限于某些课程或者局部范围。三是教学手段方面,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未能将虚拟农业生产与现实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充分观察和感受数字化农业生产活动,也不能方便快捷地接受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等相关知识培养。这导致培养出的涉农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四)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加强数字化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起步晚、建设任务重、资金不足等原因,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一是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很多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时缺乏详尽的规划,往往照搬普通本科学校的建设模式,导致教学设施重复建设、系统不能协调使用,形成信息孤岛问题,使数字化教学环境与真实的农业生产情景脱节,难以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和实践场景。二是农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很多高职院校难以保证教学平台和基地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这使得数字化教学的推进受到一定的制约。三是数字系统以及基础设施设备的管理和运营不善。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教学基地和平台后,未能有效地进行管理和运营,导致这些设施和设备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特别是农业物联网和智慧农业基地等设计方案不合理、应用操作较复杂,数字农业实训基地与平台无法得到高效合理使用,影响了数字化教学的效率。
(五)高职院校数字化考核评价内容与手段不健全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传统考核评价体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在内容和手段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数字化要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过于片面化。部分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对传统农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字能力的评价。例如,对智能化农机的使用、土壤实时监测数据的获取与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等方面的数字能力缺乏考核。同时,对数字价值观的评价,如数字思维创新、正确处理数字与乡村关系等,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考核评价手段相对落后。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人才进行全过程、动态评价。评价手段较为传统,缺乏数字化元素的应用,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进行及时分析与反馈。同时,缺乏可视化的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与反馈结果,无法提供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评价。
三、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培养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针对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从理念、设施、教师、课程等层面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培养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一)培养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数字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多方面的数字素养,如农民数字通用素养、农民数字安全伦理素养、农民数字交流素养、农民数字创作素养、农民数字问题解决素养等。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数字化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高职院校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与时代紧扣、与行业紧贴、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育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数字知识、数字技能与数字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具备在数字化农业发展中所需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应主动契合社会数字化发展的诉求,实现数字化在“教育域”“职业域”“产业域”之间的跨域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三是高职院校应转变服务理念,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产业人才需求的高度契合。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需要对农业生产、营销全链条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推动农业技术革新与生产流程的再造,从而更好地满足数字化农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