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作者: 邓文勇 孙婵婵

[摘要]乡村工匠是乡村技艺的传承者,是美丽乡村的助力者,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职业教育作为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承担着技术教育与技能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培育乡村工匠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存在培育对象离农意识强和培训意愿低、培育内容和方式不合理、资源保障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影响着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数量和质量。为此,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推进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工作:唤醒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感,提升其对乡村文化和传统的认同感,激发其参与乡村工匠培育的意愿;对培育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培育方式进行充分的调整,确保培训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紧密贴合乡村工匠的实际需求,使培养更富有成效;完善资源保障和管理制度,确保培育乡村工匠所需的师资、设施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建立起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以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乡村工匠;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0-0098-07

一、前言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鼓励职业学校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教育。2022年11月18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并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一批、传承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乡村工匠培育成为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任务。作为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无疑是有效培育乡村工匠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应更加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价值,即培育高水平乡村工匠,为乡村注入人才活力。

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群体,工匠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衡量农业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意见》明确界定了乡村工匠的内涵,他们是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在当前农村地区,大量乡村工匠的存在至关重要,他们在地方产业特色化发展、乡村文明风尚的塑造、传播乡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应当积极承担起培养乡村工匠的责任,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援。

随着《意见》的印发,“推进乡村工匠培育”的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关注,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数据,以“乡村工匠、职业教育(或职业学校、职业院校)”为篇名、关键词或主题进行检索,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乡村工匠培育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

一是探讨职业教育对乡村工匠培育的价值。例如,唐锡海认为,职业教育能为乡村工匠的培育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林克松提出,职业教育能够为乡村工匠的职业成长提供支持,探索出适合他们发展的模式。

二是研究职业教育对乡村工匠的意义与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向:首先,职业教育对乡村工匠技能与素养的影响。例如,路建彩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育能够提高乡村工匠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程洁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育可以增强乡村工匠对科技和文化的感知力,更好地将新科技与传统技艺融合。其次,职业教育对乡村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例如,朱德全等人认为,具有文化自信的乡村工匠在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转型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职业教育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传播。

综上所述,学界对职业教育在乡村工匠培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积累。但是,目前仍需要更深入地探究职业教育在乡村工匠培育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实践路径。因此,本研究旨在从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现实困境出发,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以期为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提供理论指导。

二、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的推进为乡村工匠培育提供了重要契机,乡村工匠的培育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资源和支持。在此背景下,培育对象、培育主体、培育制度成为影响乡村工匠培育的三大因素。基于这一认知,本研究旨在从“三大因素”层面,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在乡村工匠培育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培育对象:离农意识强烈与培育意愿低

培育对象的选择是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先决条件,其培育意愿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城市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远优于农村,这导致大量农村居民涌向城市,使农村面临日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离农”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渴望追求城市生活和工作。

一是培育对象普遍表现出更强烈的城市就业倾向。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蒂伯特(Tiebout)提出,居民在没有外在限制的情况下,会选择迁往那些公共服务水平和税负组合最能满足其生活偏好的地区。目前,生活环境和经济收入水平促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选择在城市就业。根据王欢对石家庄市中职学生就读意愿的调查发现,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75.7%的涉农专业学生倾向于在城市就业,仅小部分学生愿意从事一线的农业生产;在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后,众多涉农专业的学生更愿意在城市从事农业管理相关工作。例如,2019—2020年,邢台地区的高职院校将个别专业扩招至退伍军人、现代农民等,但是,2019年毕业的这批学生留在生源地从事涉农行业的比例不超过40%。此外,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若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将会视为之前所受教育投资的一种浪费。这种人口单向流入城市的现象导致农村人才流失日益严重,使得乡村工匠的新增数量严重不足。

二是培育对象接受培训的意愿低。这一现象在多方面得以体现。首先,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乡村工匠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中约有48.9%仅具备初中学历。教育程度的有限可能降低乡村工匠的综合素质提升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制约其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并影响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其次,部分乡村工匠对于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存在较大的误区,缺乏明确的培养需求,进而减弱了他们参与培育的积极意愿。最后,一些职业学校开展的培训活动不具备公益性质,需要参与培训的乡村工匠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这种经济负担会直接影响乡村工匠参与培育的积极性。

(二)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和培育方式不合理

贴合乡村工匠职业需求的培育内容和合适的培育方式是培育高质量乡村工匠的关键因素。乡村工匠的培育纵跨不同的年龄阶段,横跨不同职业群体,为此,在培育乡村工匠时,职业院校要不断更新培育内容,确保与时俱进;要根据乡村工匠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需求,开展相应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增强培育结果的可用性与实用性,以服务乡村振兴。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在乡村工匠培育方面还存在培育内容和方式的不合理,这直接影响了培育质量的提升。

一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普遍不够合理,离农趋势明显,不符合农村发展趋势。从专业设置的角度看,涉农专业在职业学校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依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研究人员从全国每一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选择一所农村职业学校进行专业调查,发现仅有十三所开设了涉农类专业。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但是许多职业学校的教育重点偏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技术人才培养,对涉农类乡村工匠的培育投入相对不足。这种现象导致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要求不相适应,乡村工匠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二是培育内容与乡村工匠的职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乡村工匠作为社会产业体系的一部分,正朝着更为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乡村工匠主要分为器物制造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类、乡村设计和规划类、乡村建筑类和乡村新兴产业类。由于很多职业学校在前期缺乏对各类乡村工匠需求的调研,对农村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情况了解不足,导致其对不同类别乡村工匠所需技能不熟悉。因此,在培育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培养出的乡村工匠所具备的知识与实际职业需求不相符,从而造成供求关系不协调的局面,使得乡村工匠的培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果。

三是乡村工匠的培育方式与乡村工匠的群体特征相背离。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优势在于培育方式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乡村工匠的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教学空间和时间,以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往往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方式以集体教学为主,授课地点以学校为主。然而,乡村工匠的流动性较高,且在农忙时节有固定的农事活动。因此,时空与时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工匠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此外,目前乡村工匠主要通过拜师学习的方式获取手艺技能,仅极小部分工匠通过职业学校学习技艺。

(三)培育制度:资源保障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源是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必备条件,管理制度是提高培育质量的基础要素。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需要充足的经费资源、“双师型”教师资源、科学的管理制度。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职业学校为主体、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政府扮演着政策设计、执行和监管的角色,职业学校则承担培育任务,两者相互关联,政府是职业学校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而职业学校则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目前,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面临着经费匮乏、师资短缺以及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分配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总体经费投入不足。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职业学校自身筹资能力有限,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2020年国家对加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有明确要求,但实际情况显示,高职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占比变化不大。总体而言,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是失衡的。乡村工匠培育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偏向关注产生较快效果的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引进,对乡村工匠培育的关注就相对较少。这些因素均可能影响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开展。

二是师资保障制度不完善,缺乏“双师型”教师。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理论教学能力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很多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培训,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职业学校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学历,这一限制阻碍了有丰富实践经验且热爱教育事业的能工巧匠加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导致无法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乡村工匠培育团队和资源体系。此外,乡村工匠培育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农科背景,能够在农村地区长期从事调研。然而,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待遇相对较低,生活条件艰苦,导致教师对从事乡村工匠培育的兴趣降低,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优秀专业教师难以留住。

三是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协调机构。乡村工匠培训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制度。乡村工匠培育涉及多个部门,如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农业农村部等,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协调不足和资源浪费现象。另外,在培育乡村工匠过程中,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和社区教育等培育主体“分头行动”,未能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培育目标不一致、培育内容时常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三、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的实践路径

我国一直在致力于构建“政府为主导、职业学校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育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培育乡村工匠应集中精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为此,各相关主体需要紧密合作,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以彰显自身教育特色,为培育乡村工匠开辟新途径。

(一)唤醒乡土情怀和提高培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