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作者: 黄碧珠 陈瑞晶

[摘要]“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建构全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所具有的生态性、共享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内涵特征,与作为新动能的数智化具有高度的适配性。数智化技术的迭代演进在思维、载体、结构及效能四方面引领并重塑了“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新生态。基于此,应从开放包容、融通转换、共享互补、智慧治理、组织保障等多维度提出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数智化赋能

[作者简介]黄碧珠(1973- ),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开放大学,讲师,博士;陈瑞晶(1957- ),男,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福建  福州  3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职业院校中、高、本衔接研究”(项目编号:SZ21B047,项目主持人:陈瑞晶)、2021年度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职业教育类型体系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SZM2021085,项目主持人:黄碧珠)和2021年福建开放大学科研重点项目“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K21A03,项目主持人:黄碧珠)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035-07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大战略作出了系统性部署、一体化推进,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下简称“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强化现代化人才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全民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强国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发展的新主题。2022年,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与重点方向,也是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也是社会认知的变更,更是联结、融合与共生的生态化变革。“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期正逢数字化、智能化迭代演进的高速发展期。数智化赋能是推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面向数智时代,如何找准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发挥数智化在“三教”协同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一)“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王奕俊、王建初、邱伟杰等人认为,“三教”的协同创新先从教育体系自身开始,由内而外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及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关键核心在于立足知识、组织和战略三个层面建构协同关系。胡永提出,“三教”协同创新既是三者之间的功能分工、沟通衔接,也是三者各自和整体的创新发展,其实质是运用协同创新的路径方法,通过全面协同、一体化推进、重点发展来实现“1+1+1>3”的效应。谢清、秦惠民则从三者的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三教”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才协同培养及教育资源共享上,提出在学分互认、学籍转换、师资互聘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三教”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认同价值,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本文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研究视角进行了融合,进而将“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界定为:教育系统内各类教育发挥各自优势,横向融通,多元有机协同配合,发挥整体协同效能,通过必要的协同体制机制建设,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等互联互通,共同服务于社会学习者学习需要的一种发展状态。

(二)“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特征

纵观教育史可以发现,“三教”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独立、沟通及协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等教育主要承担着精英阶层文化再生产的功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则被视为学历补偿教育的重要手段,“三教”之间相对独立,注重各自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第二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及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日益提升,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补充功能弱化,并开始广泛借鉴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组织结构,“三教”之间开始衔接沟通。第三阶段,基于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建设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三教”协同化、整体化融合创新发展,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结合“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脉络演进与内涵意蕴,可以将其特征归纳为以下三点:

1.生态性。“三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外部开放性强、边界灵活、内部要素融合共享的特征。“三教”主体间通过复杂的关联性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内系统,各自发挥独立功能又相互关联,通过不断融合、协作、发展,实现单一类型教育主体无法达到的协同创新效应。同时,“三教”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经济、产业、人才需求、个体发展需求等各方面密切关联,形成一个交融互动的外系统。在这个大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有序融合、沟通交流、反馈互动、共生共存,在不断的相互作用、适应进程中,自身都获得发展,并且在内外大系统不断演进与升华的过程中,超越本体功能,从而提升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

2.共享性。“三教”在特色优势、目标定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具有自身的价值与优势,各自通过提供共享资源为协同方赋能发展优势。“三教”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协同创新中为各自的发展创造特有的有利条件,通过共享协同,提升自身的竞争性,实现效益最大化。可以说,共享优质资源是“三教”协同创新的原动力。因此,“三教”主体根据其在协同创新中各自的贡献率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效益,在各自的定位与资源实力基础上互补共享,共同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3.可持续性。“三教”协同创新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不管是内系统的“三教”主体间,还是教育主体与社会各方面之间,关系多样,既相互竞争、彼此制约又互相协同、彼此受益,按照规则形成一定的功能结构。“三教”发挥各自功能,沿着各自的轨道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演进。在多重关系的驱动下,系统间的各主体要素不断完善,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一种有序向另一种有序优化提升,使整个系统机制日趋完善并形成有序的新自组织机构。这种深度协同状态,又反过来提升“三教”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动性与主动性,确保“三教”发展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二、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

数智化赋能的本质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赋能对象进行能力提升与价值再创造。“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数智化这一新动能具有高度的适配性。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是通过创新与进化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数智技术融合的教育体系新生态,促进全领域、全要素及全流程教育系统的革新与重构,更好地满足数字化转型时期社会对各类教育的需求,其内在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一)数智化引领思维之变:聚焦“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价值需求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智能技术对人才培养过程重新进行优化设计,推动组织架构、育人过程等的全方位变革创新。数智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的生活、生产及学习方式,推动社会迎来以跨界融合、共享共创共生为特征的智能新时代。深化数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未来教育变革与创新的重要路径。“三教”通过深刻的自我变革以回应时代的需求,与数智化技术深度融合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遇。第一,“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数智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数智化经济要迎来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人才的储备与国民素质的提高。数智化创新驱动下的“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满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各类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数智化革命的组成部分。数智化变革促使教育体系调整价值体系与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内容和方式,以及教学技术、方法、手段进行革新,以数智化赋能“三教”的系统化和协同化,实现教育模式、内容及方法的更新迭代。第三,数智化是重构产业链、重组产业结构的关键力量。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运用数智化要素,把握数智化产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加速教育链、人才链的数字化重组进程,实现高质量人才供给与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良性循环。随着数智化转型的全领域深入,“三教”协同创新发展也将与数智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继而重塑教育的新生态、衍生教育的新秩序,满足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数智化引领载体之变:促进“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要素整合

数智化技术打破了“三教”之间的壁垒和彼此交互的时空限制,使协同创新的多元参与主体间供需信息的实时交换成为可能。在数智化提供的载体帮助下,“三教”基于社会需求端视角构建协同发展体的过程更为便捷,有效提升了“三教”整体的服务效能。首先,数智化平台为社会个体提供了表达多元教育诉求的渠道。数智化催生了纵向贯通、横向联结的资源信息共享网络,收集社会个体的教育需求偏好和各种价值选择,从而使个体的教育价值表达和社会教育价值重塑成为可能。其次,数智化载体实现“三教”资源有效整合。数智化技术通过共享逻辑,能够精准收集个体及社会的教育诉求数据,并快速回应需求且改善“三教”决策支撑的价值协同方向,将数据分析、推算演绎等功能运用到“三教”的创新决策中,提高了“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整体效能。最后,数智化集成激发了要素参与活力。数智化共享机制不仅推动了“三教”协同主体间的快速融合,更加快了各资源要素的流动速率。数智化平台所引领的交流载体更新,一方面使得“三教”各主体的交流互动更为便捷,主体间更容易形成责任分担、共享互惠的合作氛围;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全社会各要素的参与活力,引导供需关系实现精准对接,使构建满足个体终身学习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成为现实。

(三)数智化引领结构之变:完善“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关系网络

“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本质上是对原有的“三教”组织办学范式的改变与超越,落脚点是教育系统内自身体系的变革。数智化时代,教育系统内的多元主体价值更加显现。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继续教育则从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出发,帮助学习者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三教”彰显价值的过程,使其网络关系呈现互相套嵌的特征。一是“三教”依托数智技术,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交互,促进了协同创新体系的跨界协作,在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再造中搭建起“三教”共建共创共享的价值关系结构网络。二是通过数智化技术,打通了“三教”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各自功能的整合和个体教育需求的集聚,提升了个体参与教育过程的良性循环与价值认同。三是数智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效决策与协同管理的能力获得提升,促进“三教”的价值引领与体制机制定向优化,增强了协同生态体系的吸引力,为“三教”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硬件支撑,从而形成了协同共生、合力创新的共同体结构价值关系网络。“三教”在数智化赋能的关系网络中,通过精确挖掘自身发展的新方向,寻求可持续性的价值新范式,保持自我高效参与协同的能力,激发协同创新发展体共创共生的内在力量。

(四)数智化引领效能之变:实现“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目标旨归

随着数字技术产业更新迭代,各类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个体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与技术储备,才能适应技术更新与产业发展的需要。个体的终身学习发展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数智化时代,“三教”协同共享,为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提供多向通道,增强个体应对技术变化、职业变革的适应力,构建满足个体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让个体根据终身学习需要进行多次选择。数智化技术为“三教”协同创新提供了集约化、整合化的资源要素,是增强协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在“三教”协同创新体系中,参与主体的价值追求与个体的教育需求偏好相互交织碰撞,使教育内外系统中各要素整合交互,同时提供创造整体价值的力量源泉,激活了创新活力,推动了协同创新发展效能的转化升级。数智化赋能“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新生态的重塑,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有利于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进一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