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逻辑、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

作者: 胡新岗 黄银云 桂文龙

[摘要]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相似性。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团队建设,其组织特征是凸显成员优势互补性与研究覆盖面的校企“双师”结构化团队,目标特征是以高水平建设推动“双师型”教师个体及“双师”结构团队形成,工作特征是以“双师”团队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深化“三教”改革,路径特征是以打造校企校际共同体与“双师”结构团队并举推动教学创新。在团队建设路径上,应强化党管人才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夯实学校主体责任;细化团队建设规划,规范化特色化保障团队协同创新;落实团队建设举措,系统化实践化提升团队教师能力;固化团队建设成果,综合化体系化梳理团队特色影响;深化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智能化助推教师教学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生态系统;师生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胡新岗(1974- ),男,安徽砀山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黄银云(1977- ),女,江苏姜堰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桂文龙(1978- ),男,湖南永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DJA220468,项目主持人:胡新岗)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093-07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方案》),启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工作,要求打造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国家级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截至2023年,教育部已立项建设两批次共计360个团队。2023年3月,教育部公布《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质量验收指标》,并于6月份完成首批团队验收。由于已立项团队在申报及建设过程中不清楚验收标准,大多是按申报提交的建设方案进行摸索性实践,从而在团队建设的理论依据、实施策略、运行管理及验收标准等方面存在认知和实践上的误区或偏差。根据教育部有关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系列文件要求,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明晰团队建设的组建逻辑、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对于推动在建团队的持续改进和待建团队的质量保证,示范引领省级校级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逻辑

(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学理特征及其对团队建设的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是源自企业经营领域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一般由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互补方、竞争对手、金融机构、监管与协调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教育与研究机构以及最终用户等组成。其组建逻辑是通过系统成员协同创新、共创共享价值、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内生动力,以为用户创造具有更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创新导向,开展生产技术升级、产品提质增值、售后服务优化、新兴市场开拓等系列化创新活动,实现系统成员在商业市场领域的互利互促、共生共荣的目的。该系统在组织运行上具有自发组织性与动态协调性,系统成员在资源、资本、信息、知识、技术、能力、影响等诸多方面存在优势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在与外部环境的反馈循环中,系统成员通过合作、竞争,推动系统组织的更新及价值的持续性创新,用户因而得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促进行业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在治理上属于非契约式管理,依靠系统成员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及价值占有维系系统运行与创新活力。该系统强调企业创新要与其他组织合作并相互依赖,强调政府、产业、大学、科研机构、用户等多元化的开放式协同创新及其之间的竞合关系,认同创新过程受市场、教育、产业、科研等政策的影响与约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由学校党委领导与统筹管理的非固定、小组化、自组性教师协作发展组织,以校企人员专兼结合为组织原则,以服务教与学的质量提升为工作目标,以创新价值共享和互相成就为动力,以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为抓手,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为工作依据,其与创新生态系统在组织形式、组建逻辑、工作动力、价值目标、运行机制、政策影响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因此,创新生态系统的学理特征对于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教育行政政策主导的团队自组规则

实践中,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类型主要有基于单一专业的课程设置组建、基于专业群的跨界整合组建、基于负责人的项目团队重构组建、基于“满足团队申报条件”导向的资源适配组建四种类型,这四种组建类型往往并存或分别存在团队形式大于内容、聚集增值效应难以形成,成员之间认知隔阂较大、分工协作相对较难,囿于沿袭经验惯习、团队功能价值难以突破等问题。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指导下,由学校组建党委统一领导、团队负责人负责、成员构成合理、共同价值取向、能力互补、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成果共享的教学创新团队,以此保障教学创新和教师能力提升双重目标的达成与价值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建设方案》明确“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2021年3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遴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聚焦新兴产业和优势专业(专业群),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申报专业。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强调,团队负责人应为具有较强的创新理念和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以上文件对团队组建提供了按专业组建的基本逻辑,并明确了成员组成的基本规则。

(三)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团队组建逻辑

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的学理特征及其对团队建设的启示,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基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政策对团队组建的要求和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按照创新为本、专兼结合、价值共创、能力互补、方向专攻、利益共享的原则,遴选专业组建团队,打造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由于教师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其服务对象是学生,创新成效也要通过学生检验。因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团队成员除有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含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外,还应选取部分成绩优良、善于交流、有创新思想的学生代表参与团队建设,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团队作为师生命运共同体和多元利益共同体,具有致力于教学模式创新、教师能力提升、教学成果产出、学生质量提高以及推动校企共生共荣的共同价值目标。团队成员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合作关系,校内教师之间基于项目课题研究及教材课程建设等活动开展互利合作,校企双师之间基于教学协作、科技研发、项目攻关等开展互惠合作,校企双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教学创新研究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团队还应依据学校有关团队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自身运行管理办法,以此激励、约束、规范成员行为,保障团队在负责人带领下分工协作、协调规范高效工作。鉴于教学创新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施,产业、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要形成密切合作关系,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协同提升信息化教学及实训环境,提供数字化教学与实训条件,出台有利于双师团队建设的激励制度,优化产教融合育人环境,产教科多元协同保障团队建设有序运行。

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特征

(一)组织特征:凸显成员优势互补性与研究覆盖面的校企“双师”结构化团队

《团队建设方案》要求“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成员要求来源广泛、能力互补、专业多样、专长多维,有助于形成团结协作、互相成就、有序竞争、互利共赢的内部创新生态体系。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结构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团队成员在学缘、所属学科、专业特长、知识技能等方面应具有差异化,兼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类课程,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师资需要和项目化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施教需要。二是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教学技能、教改能力、教研水平等方面应具有互补性,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新型教材编写、在线课程搭建、教育教改研究、课程思政实践等方面应各有所长、相得益彰,教学经验资历上能够老中青搭配、以老带新。三是团队成员应具有“双师结构”特征,即团队成员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体,按教育部规定配备不少于3名具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同时,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中职、高职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

(二)目标特征:以高水平建设推动“双师型”教师个体及“双师结构”团队形成

《团队建设方案》明确团队的高水平建设应实现三大目标:一是示范引领性,即能够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二是辐射带动性,即能够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改革推动性,通过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点”上建设能够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面”上改革。为了凸显团队建设的紧迫性,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出,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再次强调,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系列政策均表明,以团队的高水平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及“双师”结构团队形成是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

(三)工作特征:以“双师”团队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双师”团队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学创新工作有明确要求:一是紧密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按照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和本专业(群)相关职业标准,制定并持续优化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二是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将每个专业划分为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优质课程等资源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三是强化课程总体设计,把模块化教学作为重要内容,结合专业特色、课程特点、教师教学风格和生源学情,分工协作实施基于项目任务或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情境化等教法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四是行业企业要在团队建设周期内全过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等教学创新工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四)路径特征:以打造校企和校际共同体与“双师”结构团队并举推动教学创新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际协同,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校企协同打造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或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共享、资源共用;二是行校企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共同打造“双师”团队,通过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育人,实现成果共享、共生共长;三是联合同专业布点学校,基于专业领域建立团队协作共同体,建立校际团队共建、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机制,推动教师教学与科研合作,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资源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从而高质量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