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路径

作者: 申文缙 胡彦

[摘要]农村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由专业教学与培训能力、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与技术革新能力、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能力、宣传与维护绿色生态能力、协同管理与优化乡村基层党群组织能力等要素构成,其成因涉及教师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及成长需要,其发展逻辑是生成而非预成的、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是共生而非独生的。由于学校对职教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机制不健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相应的制度性保障缺乏、职教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支撑条件不足等原因,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受阻。鉴于此,应确立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宗旨的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目标,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机制,构建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性融合”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健全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保障制度及激励机制,打造多元主体协同推动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社会平台。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教师;乡村振兴;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申文缙(1981- ),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  401331)胡彦(1968- ),女,湖北汉川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级教师。(重庆  40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重庆市职业教育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GX-015)、2019年重庆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重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YBJJ112)和2020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研究”(项目编号:yjg203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085-08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补齐农村短板的重要规划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的关键主体是农村职教教师,职教教师在人才培养、行业实践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发展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

从现实状况看,农村地区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在理论认识、实现路径、机制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和瓶颈。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朱奇等研究者指出,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不完善,激励措施不健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理念陈旧;服务目标不明确,服务模式单一;专业能力欠缺,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由于我国目前对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发展的理论认识不科学、发展制度和机制尚未健全、平台和支持环境缺乏、培养体系亟待优化等原因,职教教师实践意识淡薄、实践能力不强、实践绩效较低,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发挥及服务质量。只有从认识层面、行动层面重视和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有效推动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形成机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为推动乡村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力量,职教教师在乡村振兴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教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农村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定位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将乡村振兴的人才类型分为乡村生产经营人才、乡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科技人才五类。其中,农村职教教师被明确定位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肩负着面向农村地区提供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及其他类型服务的职责和义务。农村职教教师从来源、工作场域及职业发展路径方面具有鲜明特点。从来源看,农村职教教师大多数由当地师范院校毕业生及支教教师构成,深受乡土文化及“留农”“为农”思想的熏陶与浸染,构筑起根植于农村土壤的乡土情怀。乡土情怀是指不同血缘的“同乡”,因为居住地的联系、日常生活的朝夕相处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历史记忆和生活习俗等。这种乡土情怀成为农村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核心动力。从工作场域看,由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根本特性,农村职教教师的工作场所不局限于校园环境,而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以便开展以校企合作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活动。从职业发展路径看,农村职教教师在教学育人的同时要参与乡村建设事务,这样才能从一名合格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老师,进而成为卓越领军人才。衡量教师职业绩效的指标不仅包括教育教学成果,也有社会培训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成果。基于以上特征,农村职教教师被赋予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角色定位。

(二)农村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内涵厘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我们可将实践能力理解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能力。它是促进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农村职教教师实践能力从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文化创新、生态保护、组织建设五个方面极大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在人才培育方面,职教教师通过对乡村一线劳动者和管理者开展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培养,使乡村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产业振兴方面,职教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农林业、畜牧业、养殖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涉及三大类型产业的企业运营、产品销售、组织管理等全产业链活动,以技术革新为核心动力、以企业建设为重要引擎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创新方面,职教教师是乡村地区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革除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的先锋和排头兵,也是继承与弘扬当地特色文化、民族传统和非遗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生态保护方面,职教教师以秉承绿色育人理念、完善绿色育人体系、培育绿色技术技能、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营造绿色生态文化为主要途径,建立乡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高质量发展模式。在组织建设方面,职教教师作为“新乡贤”的代表人群,面向乡村基层党组织及社群积极建言献策,并深度参与贫困农户结对帮扶等工作,对提高乡村组织机构的治理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农村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能力本位”是当前知识经济社会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它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能从传统的资金和权力转向个人与群体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一支数量足、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其中,农村职教教师是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将社会化分为不同的“场域”。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依据其外在表现和价值表征主要体现在人才域、经济域、文化域、生态域及组织域“五域”。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职教教师队伍在乡村人力资源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生态蓄能、治理和谐等方面均发挥了关键作用。

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与职业及社会情境紧密联系,是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按照乡村振兴五大场域的需求,职教教师应具备专业教学与培训能力、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与技术革新能力、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能力、宣传与维护绿色生态能力、协同管理与优化乡村基层党群组织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有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因此,职教教师首先应在秉承坚定的教育信念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基础上,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能力,能够将生产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积极参加社会培训工作,为当地农民、返乡农民工、下岗技术工人、转业转岗人员提供就业所需的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在产业经济领域,职教教师应深度参与乡村企业的创建、经营、销售、管理全过程,以项目为载体,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职教教师须加强与乡村中小微企业及农业合作社的沟通与交流,合作攻克技术难关,改进生产流程与方式,积极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服务于乡村产业振兴。在文化领域,职教教师肩负着消除乡村精神贫困、推动乡村移风易俗、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使命,教师及其他公共事业服务人员应在党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对先进文化的诉求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在生态建设领域,职教教师要大力宣传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和推广培训绿色产业技能,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两者和谐统一起来,深度参与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建设规划工程,打造典型生态村庄和宜居乡村,帮助乡村树立良好的整体生态风貌。实现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与法治、德治相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职教教师扎根于乡村公共服务事业,在基层党群组织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他们有义务和责任协助基层公务人员做好政策宣传、思想引领、组织优化、村务调解等工作,为乡村组织振兴贡献才能。

(四)农村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发展动因及养成逻辑

能力的养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内在动因,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提出,人的发展应满足三种人类需求,即生存需要(Existence Needs)、关系需要(Relatedness Needs)以及成长需要(Growth Needs),称为“ERG理论”。根据该理论,其一,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发展动因首先是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即通过扎实的专业教学高质量地完成培育乡村建设人才的任务以获得工资。此外,通过开展社会技能培训、企业技术服务等工作可获得额外的报酬与奖励,以满足教师改善物质生活的需求。其二,职教教师以项目为载体参与校内外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尤其是通过加强与乡镇企业及基层党群组织的联系,拓宽人际交往范围,建立更加积极、广泛的社会关系,更大程度地满足其关系需要。成长需要意味着农村职教教师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实现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再到卓越教师的质的飞跃。

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养成符合三重逻辑。其一,实践能力是生成而非预成的。“预成论”认为一切都是“现成的”“已经完成的”,事物发展的结果和路径在发展之前便已预定。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发展过程中生成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对于职教教师的实践能力而言,能力的养成是生成而非预成的、是运动而非静止的,处于不断生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的“重要的是生长过程,改善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成果和结局”①。其二,实践能力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教师个体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发展不是单一因素产生的结果,而是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而生成的个体才能,是以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完善的人格素质、优秀的师德师风及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为思想基础,融合了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由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多元因素所共同形成的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其三,实践能力是共生而非独生的。职教教师实践能力的养成绝非教师囿于单一的学校组织能够实现的目标,而是教师个体及群体在以学校、乡镇企业或农业合作社、乡村基层党群组织为主的多元共生单元所创设的共生环境中,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宗旨,通过协同互利的共生模式所形成的效绩。

三、农村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能力的发展困境及成因分析

作为培养乡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母机和引擎,农村职教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实中,职教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发展长期滞后于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一)农村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制定的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文件,对指导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乃至整个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件强调,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同时指出,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