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林夕宝 余景波 宋燕[摘要]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高职院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逐渐成为教育界应该思考的命题。“双碳”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表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问题,文章提出高职院校育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建议:宏观层面是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优化高职育人外部环境;中观层面是学校要积极作为,努力补齐内部育人“短板”;微观层面是提升师生综合素养,提高服务“双碳”目标能力。
[关键词]“双碳”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宏观;中观;微观
[作者简介]林夕宝(1964- ),男,山东潍坊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余景波(1983- ),男,山东济宁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宋燕(1984- ),女,山东烟台人,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项目编号:QJK2021C289)和2021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青岛市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QDSKL21013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6-0036-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人才需求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可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有必要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有责任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尝试回答“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培养人?”的问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实现“双碳”目标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逐步缩小这些“差距”,并不断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
一、“双碳”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
“双碳”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实现需要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职院校作为优质人力资源的供给侧,有必要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1.“双碳”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性要求,这就意味着需要进行多个层面的技术、生产革新。“双碳”目标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相辅相成,高职院校要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双碳”目标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紧密地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凸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价值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的重要原动力。“双碳”目标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关注区域产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将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绿色发展规划布局相融合,并将系统性观念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增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是助力“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双碳”目标需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这是高职院校服务“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首先,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双碳”目标引起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将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影响,提升高职人才层次和质量是高职院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其次,“双碳”目标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新思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要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以大局意识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工作。最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要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低碳文化教育,使学生认同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活方式。
3.责任意识和科研水平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双碳”目标融合的基础。在“双碳”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的担当。首先,“双碳”目标使高职院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应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其次,“双碳”目标将使得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并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的科学理论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将会打破侧重于技能培养和技术研发的相对狭窄的科研范畴,增加学术理论研究权重,以增强服务“双碳”目标的能力。最后,责任意识和科研水平能有效促进“双碳”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融合。责任意识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国家发展战略任务需要为基础,科研水平将会增强高职院校助力“双碳”目标的层次和水平。
二、“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问题的具体表现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高职院校是人力资源重要的输出源头,人力资源输出的质量决定了学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率。从“双碳”目标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1.宏观层面:学校育人外部环境需要优化提升。第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够完善。高职院校育人需要良好外部环境,环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然而仍然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例如,虽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的不规范性行为就造成了一些社会负面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成果往往侧重教学、技术研发等,不能有效满足实现“双碳”目标的需要,降低了高职院校服务“双碳”目标的能力。
第二,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形成。高职院校育人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协同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首先,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校企合作办学始终存在着矛盾,企业没有完全放弃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而学校则重视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其次,“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高职院校立足办学优势培养低碳绿色产业发展所需人才,高职人才主要是在生产一线岗位体现其价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培育学生低碳绿色发展意识的重要基础。企业和学校形成良性互动育人机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企业和学校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成熟。最后,“双碳”目标是比较抽象的社会经济学概念,政府还没有详细制定和分解高职院校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目标和任务,所以高职院校在服务“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方向性。
第三,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正确认知仍需纠正。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将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并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然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认知仍然没有彻底消除。首先,企业对高职学生存在不正确的看法,往往将其看成较低层次人才,不能给予其符合大学生身份的同等待遇,抑制了其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依然存在着高职院校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有着本质区别等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致使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最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不正确认知,往往会影响高职院校助力“双碳”目标的人才培养行为,也会使得高职院校容易产生服务“双碳”目标是普通高校的职责以及高职教育“很难”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作用的“错觉”。
2.中观层面:学校内部育人条件有待完善。第一,学校育人硬性条件需要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硬性条件支撑,这是由职业教育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双碳”目标对职业型人才质量标准的要求将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需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主要分为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办学体制分为公办体制和民办体制,不同办学层次和属性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的差异化,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差异化,使得高职教育服务“双碳”目标的整体质量不高。此外,“双高计划”也使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双高”高职院校服务“双碳”目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办学设施建设和使用的公平性、科学性需要进一步增强。虽然国家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但是公办高职院校办学设施建设能够获得国家物质扶持,而国家给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设施建设的往往是非物质性的政策支持,致使高职院校办学设施建设和使用的公平性、科学性与“双碳”目标要求不尽一致。
第二,专业群和课程建设需要持续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按照专业类别实施的,专业群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双碳”目标是系统化的社会经济变革,使得高职院校专业群和课程建设必须满足未来产业升级转型需要,但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和课程建设与“双碳”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首先,专业群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契合度不是很高。“双碳”目标要求进行绿色低碳发展和技术革新,而高职院校面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仍然需要一定的调整和适应时间,导致其在当前专业群建设中不会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其次,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有待加快。“双碳”目标要求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高职课程内容要及时反映这种变化趋势。然而,高职教师教学存在一定的“固化性”,部分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地去更新课程内容,使得“双碳”目标要求不能及时反映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最后,专业群和课程建设的有效衔接性需要进一步增强。课程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存在的专业群建设和课程建设不能有效衔接问题,使其人才培养不能与“双碳”目标完全融合。
第三,学校育人软性条件仍需建设。首先,高职院校的决策力和执行力需要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层需要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能否高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先导性基础。目前,按照办学主体所有制划分,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分为公办制和民办制。公办高职院校决策过程中重视党的主导作用和民主集中制,很少出现“个人”因素的干扰现象;而民办高职院校决策层往往采取董事会模式,其具有企业决策特点,个人意志有时会凌驾于集体之上。决策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重,也会影响高职院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效果。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职院校领导层要懂得协调好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舍与得的关系。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各项规章制度需要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做到依法依规,而高职院校规章制度更新速度有时落后于时代要求,致使其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及时体现时代性特点。最后,高职院校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氛围不够浓厚。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需的软性条件。“双碳”目标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前沿理论知识研究,然而,高职院校在学术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先天性”缺陷,制约和影响了高职教育服务“双碳”目标的效能。
3.微观层面:教师和学生综合能力亟待增强。第一,教师认知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性因素。教师需要不断增强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然而,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存在不能正确认知“双碳”目标以及科研能力欠缺的问题。首先,高职教师对“双碳”目标整体上认知不够准确、全面,无法科学梳理“双碳”目标并形成教学标准,也无法精准地将“双碳”目标知识教授给学生,这将会降低学校的“双碳”目标教育质量。其次,教师科学研究能力不强。“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创新,科学研究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部分高职教师学术研究能力不强,无法准确掌握“双碳”目标背景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和相应的创新研发能力,将会削弱教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能力。
第二,学生层次差异大。首先,生源层次多样化,增加高职人才培养成本。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形式制度改革,高职招生考试多样化,学生层次也出现了多样化问题。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和道德品质基础不同,对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认知程度也不同。其次,学生能否正确认知“双碳”目标尚存疑问。高职学生是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群体,有时不能用正确态度去思考和辨析社会热点问题,甚至疑惑专业知识所涉及的“双碳”目标内容,从而不能将其真正掌握和内化。最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高职学生大多没有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往往不会主动了解和接触“双碳”目标相关科学内容,从而增加了基于“双碳”目标的教育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