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历史逻辑、价值耦合及实现路径

作者: 张安强 宫丽丽

[摘要]纵观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二者在历史逻辑和价值导向上存在高度内在统一。历史逻辑层面,二者的发展均历经了旧中国的初步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建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和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价值导向层面,二者均拥有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振兴民族的精神内核、世界大同的磅礴动力。为此,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筑牢同向同行的坚强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壮大同向同行的群众基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把握同向同行的战略导向;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抓牢同向同行的方向指引。

[关键词]职业教育;共同富裕;历史逻辑;价值耦合;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张安强(1986- ),男,河南周口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硕士;宫丽丽(1986- ),女,黑龙江鹤岗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硕士。(浙江  东阳  32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规划重点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路径优化与模式重构”(项目编号:2021GH049)和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机制识别与成效测度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项目编号:2022SCG2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8-0013-08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出台,鼓励浙江率先探索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赋予浙江在新时代践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担当。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与挑战,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及时组织召开了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谋划,明确了分2025年和2035年两步走完成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目标。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样分2025年和2035年两步走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未来十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积极对接市场需求,供给结构要高度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其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仅从时间节点来看,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规划存在高度一致性。同时,纵观职业教育和共同富裕的整个探索历程,二者在历史逻辑和价值导向上存在高度内在统一,同向同行是二者的必由之路。真正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与经济发展命脉密切相连,共同富裕的实现也必然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助力。基于这种认知,探索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实现路径意义重大。

一、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历史逻辑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大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被称为实业教育,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旧中国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以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建构阶段(1949~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1978~2012年)、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而共同富裕则一直是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殷切期盼,寄托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纵观其历程,依旧可以分为同样的四个阶段,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高度内在统一的历史逻辑。

(一)共同谋求新出路:旧中国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以前)

近代以来,部分仁人志士开始意识到开展职业教育振兴实业对于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的重要性。从洋务运动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运动之后大力发展“实业教育”的探索,再到《癸卯学制》中对实业教育为独立系统的确立,实业教育“富国裕民”主要目的开始彰显。而早在1911年,陆费逵就呼吁要开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非职业教育兴盛,实业必不能发达,民生必不能富裕”②。1917年,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浪潮的指引下,黄炎培于上海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职业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区分,与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密切联系。自此基本完成了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职业教育思潮不断发展壮大。可见,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进程的逐步推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教育与职业联系起来,以图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解决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困境。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充分结合劳动实践和军事教育”③,通过将职业教育因素融入中小学教育,开展针对农民、工人和妇女的识字教育运动,创办工农红军学校对红军及干部进行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等措施,鼓励广大工农群众和党员干部快速提升自身知识与技能,适应瞬息万变的革命战争形势,稳固根据地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通过创建包含农业、畜牧、手艺、医疗、财经、通讯等各类型的干部学校强化干部教育,培养抗日战争所需要的各类型的专门人才,为早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动员和储备一切积极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继续深化职业教育,各类职业教育逐渐迈入正轨并开始走向制度化。总体上来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职业教育被视为服务于革命战争、阵地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武器,在党的领导下呈现出了积极蓬勃发展的样态和特征”④。这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等与发展是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重要社会特征,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愿景。尤其是近代以来,国家蒙难、民不聊生,广大中华儿女对平等和发展的期盼更为迫切。太平天国运动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满足了广大农民均分土地的夙愿,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侵进而谋求平等,维新运动推行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也是冀望在平等和发展中实现富裕和强盛,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目的还是建立一个人民平等和发展的社会。可以看到,面临国破家亡时,无数仁人志士对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努力与牺牲,虽然多以失败告终,但也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平等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更是积极回应中华儿女对平等与发展的呼喊,通过“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开展大生产运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施各类经济政策稳固经济秩序进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稳定生活”⑤等措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最终成立了新中国,为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础。不难发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是不谋而合的,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处于危亡之际的旧中国寻求一条新的出路,并最终得以实现。

(二)历经起伏终入正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建构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最为急迫的任务就是通过开展工业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旧中国职业教育的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稳步推进指出了一条道路,即大力普及并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开展了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整和整顿活动。1954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学习年限、管理体制、学校章程,厘清了中等专业教育的制度规范。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多快好省地构建完整教育体系,自此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学校得以快速创建,但很多学校的办学目标严重脱离地方生产发展实际需求,致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陷入了混乱状态。1961年到1963年,教育部意识到了出现的问题,开始布局要放慢步子、压缩规模、提高质量,同时受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停办。1964年,随着《中小学和职业教育七年(1964—1970)规划要点(初步草案)》的出台,很多职业学校又如雨后春笋般兴办。但随着“文革”的到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师资流失、学校停办,职业教育发展被迫停滞甚至出现倒退。

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要以工业化建设为引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了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性,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助力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实现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在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和提升,发展思路从单一的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虽然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共同富裕探索迈入了“大锅饭”的误区,错误地走进了“同步富裕”的陷阱。但经过“四个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生产力逐步解放,国家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为实现共同富裕打造了坚实经济基础。而无论是工业化建设还是“四个现代化”建设,其主要动力就是人才,这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虽然起起伏伏,但依旧为新中国建设输送了大量基础性的专业人才。不难发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与历程都是一致的,都是历经起伏但最终走向正轨,为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高度融合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的中心任务,但当时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远远不足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设置暂行办法》等文件规范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199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是从法律层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保驾护航,职业教育逐渐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道路。紧接着职业教育发展就开始一路高歌猛进,1998年高等职业学校开始扩招,1999年逐步开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管理,职业教育发展迈入“快车道”,职业院校数量“跨越式”增加,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快速攀升。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卓越成就,逐步构建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后续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体系基础。

同一时期,在深入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深化了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⑥。只有大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解决贫困人员温饱问题,进而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键靠人才、根本看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大标准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要通过鼓励一部分人进行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富起来,进而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则肩负着培养这部分人的重任,为社会输送具备一定劳动技能和道德素养的专门人才。另外,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盛,利润分配更加强调公平,最大限度保障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同时也对全民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发展呈现出了高度融合态势,为之后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经济基础。

(四)战略转型新格局: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职业教育走进了发展的全新时期。2013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予以明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系统论述了“怎么看”及“怎么办”职业教育这两个基本问题,理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逻辑关系和未来前景。在这一年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并且确立了到2020年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具有世界水平的目标。此后,国家出台多个文件、召开多个会议,多维度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希望通过建设高等职业院校的手段助推职业教育实现特色发展;另一方面,开始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以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拐点,国家开始支持一批高校通过升格、转设、合并等手段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自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了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纵向贯通且横向融通的格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年,实施2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开始了首次大修,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战略性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