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高地建设的逻辑起点、机制支点与实施落点
作者: 何静 曾绍玮[摘要]稳步推进职教高地建设,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应明确其机制支点:全局谋划职业教育区域统筹发展机制,科学规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系统优化职业教育现代治理机制,合理计划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基于此,要找准职教高地建设的实施落点:强化职业教育政策供给,为职教高地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搭建更加灵活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
[关键词]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机制
[作者简介]何静(1983- ),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 南充 637131)曾绍玮(1971-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与路径分析”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ZH02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8-0021-08
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是推进职业教育关键领域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落实地方发展职业教育主责的重大制度设计。2020年是我国职教高地建设的元年,随着山东、甘肃、江西三省陆续吹响了“整省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号角,2021年辽宁、天津、河南、湖南等省市也先后加入职教高地建设的行列。同时,自2020年9月开始,江苏省苏锡常都市圈、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活力温台”、福建省厦门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区域开启了“合力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的征程。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我国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将提高质量作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事业建设的重点任务。《意见》的印发,与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政策文件精神一脉相承,都是旨在固根基、补短板、提质量,大幅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意见》作为我国最新颁布的职业教育重要政策文件,能够对职教高地建设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而如何依照《意见》的精神和要求来更好地推动职教高地建设,探索完善职教高地建设的策略,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界同仁进行深入探讨。
一、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教高地建设的逻辑起点
高质量是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方向,也是职教高地建设的价值所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教高地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总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带动全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了促进职教高地建设的稳步推进,首先要对职教高地建设的逻辑起点有深刻的认知,从整体上把握职教高地建设的目的所在。具体来看,职教高地建设的逻辑起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塑样板。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形势,我国需要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职教高地,就是要面向全国塑造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迈进。自2020年1月至今,教育部先后与多个省市联合印发文件,启动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从相关政策文本内容来看,职教高地建设涵盖了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衔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质量培训体系、“职教高考”制度、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以及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等各个方面。虽然各省市制定的相关政策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都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致力于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
职教高地建设,除为了全面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体制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面向未来探索建立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制度和模式。从地理区位上看,2020年最早启动职教高地建设的山东、江西、甘肃三省分别位于我国版图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它们代表了我国不同地域职业教育建设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通过山东、江西、甘肃三省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可以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进一步为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提供契机和依据。2021年辽宁、天津、河南、湖南等省市的加入,部省共建职教高地使得东中西部呼应的发展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可见,职教高地建设的主线是改革与创新,职教高地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会形成引领、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向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2.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制谋方向。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心工作。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关键性任务。职教高地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为构建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体制谋方向。
第一,尊重地方首创,探索完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推动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的重大改革目标,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的重要途径。职教高地建设同样包含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和办学体制的政策价值诉求。例如,山东省提出“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办专业、办二级学院,推动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江西省提出“拓宽投入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辽宁省提出“制定《辽宁省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指导意见》,培育10所左右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天津市提出“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社会力量可通过承租、托管等方式参与职业学校运营管理”。
第二,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的新方向。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探索更加成熟健全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也是职教高地建设的重要逻辑起点。各地颁布的职教高地建设支持政策,都将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作为重要内容。例如,山东省提出“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甘肃省提出“开创产教融合发展新局面”;江西省提出“以负面清单制度为突破,促进院校企业深度合作”;辽宁省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系统”;天津市提出“完善‘五业联动’产教融合机制”;河南省提出“打造产教融合高地”;湖南省提出“架构一批产教融合平台”;江苏省苏锡常都市圈提出“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成为全国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以若干龙头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千亿级产业建立20个左右产教融合联合体”;四川省成都市提出“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和认定一批产教融合型功能区、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学校”。各地不仅专门提出了政策要求,还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致力于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一体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体系。
3.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布局。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才,建立完善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职教高地建设政策的逻辑要求。深化“三教”改革作为完善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重要任务。山东省提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打造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融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基本原理和生产案例融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纳入教材”。甘肃省提出“全面推进‘三教’改革,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院校课堂变革,改革评价考核机制”。河南省提出“完善‘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认定办法”“开发的地方特色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各地将教学体系改革作为职教高地建设的重点任务,充分说明完善职业院校教学体系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一味囿于学校教育领域,还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在职教高地建设的支持政策中,山东、江西、河南、天津等省市均提出要营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大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甘肃省提出“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进资历框架建设,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省级分行’,实现学校、社区并网互通”。辽宁省提出“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的考试招生办法,实施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衔接培养”。可见,职教高地建设将社会环境建设与人才成长制度建设融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把我国职业教育建设的统筹层次推向了新的高度。
4.为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奠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扩大国际影响力,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同样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不断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职教高地建设承载着为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使命和重任。
第一,在职教高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为增强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提升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江苏省提出“组织苏锡常都市圈及省内职业院校实施一带一路‘郑和计划’”“以苏锡常都市圈相关院校为核心,与区域内企业‘组团出海’,输出优质职业教育服务”。甘肃省提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培育职教国际品牌”两个办法,来促进中外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天津市提出“探索与德国、瑞士、英国等国家的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或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河南省提出“引进国(境)外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模式,建立若干所‘鲁班工坊’”。依托各省建立的职业教育中外合作交流平台以及项目,我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
第二,通过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的,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动力。职教高地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样板”,逻辑上要求承担起探索和积累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重任。山东省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与德国、瑞士等国家的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或行业协会深度合作,进行本土化实践,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浙江省提出“实施温台商(协)会携手计划,依托温台区域商(协)会,联合研制泵阀、眼镜、智能卫浴、智能电气、智能缝制等特色优势产业行业的区域性技术标准和教学标准,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携手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四川省提出“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国际职教城和国际合作教育园,打造集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于一体的‘中国匠谷’”。通过深化中外职业教育办学交流与合作,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不仅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和方案,从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职教高地建设的机制支点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涉及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教育治理、教育体系等多方面改革创新。基于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建议深入构建以下职教高地建设机制。
1.全局谋划职业教育区域统筹发展机制。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职教高地建设,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需要在省域范围内全局谋划职业教育区域统筹机制,引领全国职业教育的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