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历框架下区域性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于倩

国家资历框架下区域性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构建研究0

[摘要]国家资历框架是一个国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基本制度体系。以国家资历框架为基准,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标准体系,是区域性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重心与实施的依据。研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学分银行制度及其标准建设的先进经验可知,区域性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构建的重点是基于国家资历框架顶层设计,在地方行业能力标准、认证能力单元、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先前学习成果认证、数字化资历名册、质量保证与评价等方面,探索具体的学习成果转换路径。

[关键词]国家资历框架;区域性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

[作者简介]于倩(1973- ),女,山东文登人,山东开放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授,硕士。(山东  济南  25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全民终身学习视域下的山东省学分银行建设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1-YYJY-08,项目主持人:于倩)、2019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山东省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Z2019074,项目主持人:于倩)和山东开放大学2021年度科研发展重点项目“学分银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开放大学的视角”(项目编号:2021NDYY01Z,项目主持人:于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49-07

一、引言

标准体系建设是实现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核心,也是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际上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建立国家资历框架的制度模式、高校之间签订协议的制度模式和韩国“学分银行制”的制度模式。其中,建立资历框架是被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主要制度模式。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QF)是由政府教育部门联合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制定、反映各类学习成果的等级和通用标准体系,旨在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相互衔接的认证制度。2016年,“制定国家资历框架”被正式列入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我国以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为目标导向,将“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与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列为今后一段时期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二、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与启示

如果说资历框架是建设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体系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基本制度体系,学分银行则是实现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现实途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以标准建设为引领,建立本国或本地区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如英国、欧盟、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香港地区等。在我国的学分银行建设中,国家层面主要采用了资历框架的建设模式。以国家资历框架为基准,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标准体系,是区域性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重心与实施的依据。研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资历框架及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其先进经验对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1.立法是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政策保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均由相应政府部门颁布了有关学分银行制度的法律和政策,并设立了专门的学分银行或资历框架官方管理机构,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学分银行的认证服务体系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例如,英国政府2003年将“国家资格框架”改为资格与学分框架(QCF),并颁布了QCF规范白皮书。QCF的官方管理机构有资格及考试监督办公室、资格与课程发展署、学习与技能委员会与专业技能委员会等,负责维护标准,创建资格课程、提供评估认证以及评价监督等。韩国学分银行(ACBS)隶属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终身学习政策司管理,专门成立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NILE)作为行使学分银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核心机构,1997年韩国政府颁布《学分认证条例》等作为法律支持。我国香港地区于2007年颁布《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条例》(香港法例第592章),并授权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负责资历框架(香港地区称“资历架构”)的质量保证及资历名册管理工作。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EDB)是资历架构的主管部门,专门设立资历架构秘书处(QFS)负责资历架构的整体执行以及推广。上述法律政策和法定机构,确保了学分银行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规范有序运行。

2.完全学分制是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建设的前提条件。学分制是学分银行实体运行的基础。所谓“学分银行”,就是借鉴与模拟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与核算的学习激励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为了建立统一的标准以进行学分的互认、积累与转换,英国、南非和我国香港地区等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学分的学习量,即1学分等于10个概念学时。目前我国高校一般实行学年学分制,还未能完全打破传统的刚性教学计划模式,建立起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和严谨规范的学分管理程序。从一些成功案例看,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层级化证书体系,实行灵活自由的弹性学习制度,才能形成科学的学分互认机制,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统一的资历框架和课程标准是学习成果认证的基础。为打通教育和职业两大领域,衔接学历与非学历、职前与职后多种教育类型,英联邦国家、欧盟各国、南非和我国香港地区等建立了资历框架,将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等纳入统一的体系。资历框架的模式建构是根据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构建成一个连续的、可被认可的资历阶梯,表明资历的不同级别和不同资历的可比性。韩国、美国等虽然没有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但是韩国学分银行由政府制定发布了统一的标准化课程(Standardized Curriculum)并进行定期调控,使学分银行制度的运行具备了统一的机构认证和学分转换参照标准;美国的学分衔接和转换系统也以协议的形式规定了联盟内部的课程标准,从而搭建起校际之间课程衔接与学分互认的桥梁。

4.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是学分银行制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包含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在内的多样化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被视为实施国家资历框架的有效支撑和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杠杆。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起先前学习成果认证的相关制度。例如,英国以先前学习认证(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APL)和先前经验学习认证(Accreditation of Prior Experiential Learning,APEL)的方式,分别对学习者以前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方式、非正规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认定。我国香港地区在资历架构下设立过往资历认可机制(RPL),将从业人员通过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各行业《能力标准说明》为基础进行评估,通过后可转换为资历架构认可的资历,并获得“资历证明书”。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建设学分银行的根本原因是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去认可一直以来被忽略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由于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具有复杂性、分散性和无序性的特点,学习成果的含金量难以评价并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通过学分银行建立的相关认证标准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衔接起来,创造一个开放灵活兼容并包的终身学习社会。

5.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是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载体。学分银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学习成果认证标准运行的客观载体和功能实现的有效工具。例如,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国家认证资格数据库(NDAQ)、跨合作伙伴管理信息(MIAP)和学习者成就记录系统(LAR);韩国学分银行的信息平台主要由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下属的学分银行信息服务中心管理,并在地方设立信息分中心提供在线服务;我国香港地区资历名册网站载列得到管理当局质量保证的8000多个资历及课程的学分转移资讯,并面向社会开放。此外,还有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信息服务网络与学分转换系统热线、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国家认证资格数据库信息系统、美国南部各州的远程学习联盟和“电子区域转移通道”等,都是通过建立多层次、多通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强大便捷的数据库信息系统,使学习者的学分转换最大限度地成为可能。

6.完善的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是学分银行运行的关键。国际上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运行,均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障和评审机制。例如,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实行“规范管理机构—颁证机构—培训机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所有资格单元只有经过最高级的规范管理机构认证和授权后,方能进入国家资格数据库。韩国学分银行由教育科学技术部、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各省(市、道)教育办公室共同负责管理及质量保障。其中,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负责制定专门的标准化课程并由教育科学技术部统一发布;任何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成果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都需经过学分银行的严格评估才能获得或提供学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每人每年获得的学分不能超过42分,以保证学习过程和效果。我国香港地区资历架构由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下设的质素保证局、联校质量检讨委员会分别负责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办的课程、大学学位课程、继续教育机构开办的课程进行质量评审,其质量保证的内容主要分为课程评审和过往资历认可两个方面,从而确保了资历框架的顺利推行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区域性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构建的路径

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可以分为宏观层面的资历框架、中观层面的认证能力单元和微观层面的学分、课程、证书等认证要素。其中,资历框架作为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衔接与沟通的共同参照系,从先进经验看,其开发主体均是由政府主导。在国家资历框架这一基准之下,区域性学分银行作为提供学习成果认证服务的主体,应将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探索具体的学习成果转换路径上来,即基于国家资历框架顶层设计,建设系列认证标准、转换规则和评价机制。

1.对接国家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建立地方系列行业能力标准。按照张伟远教授研究团队给出的理论模型,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在内部结构上是由从低到高排列的一系列资历等级构成的,每一等级的通用标准一般从知识、技能、能力等维度进行描述,涵盖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各类业绩等不同门类,从而搭建起各级各类教育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的“立交桥”。通用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研制,而在具体的学习成果认证过程中,还需建立覆盖各行业领域的能力标准,并赋予每个能力单元以相应学分,才能实现基于等质实效原则的学习成果比较。

国家资历框架作为母标准指导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各行业能力标准相当于它的“子集”,是依据资历框架各级别的通用标准,按照知识、技能与能力等维度,确定某一行业范畴与能力等级,形成由能力单元组成的一系列能力矩阵,以反映各行业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各个等级的能力标准说明在国家资历框架通用标准描述的基础上,将每个行业领域每一级资历获取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等进行细化,使每项资历的描述符合具体岗位职业能力的特点,更具行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引导各职业院校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直接对应岗位能力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更切合行业产业需要,学习的成效更为显著。例如,截至2019年4月,我国香港地区基于资历架构已研制并发布了23个行业共48套《能力标准说明》,涵盖行业占香港整体劳动人口已超过53%。因此,区域性学分银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推进国家资历框架通用标准在具体学习成果认证中的应用,即组织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等专家依据国家资历框架等级通用标准,结合行业岗位职能分析和能力要求,共同开发不同行业的职业能力层级说明,对行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谱系进行可视化展示,形成基于国家资历框架的地方系列行业能力标准,以实现国家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落地生效。

2.对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建立学习成果认证能力单元。在资历框架中,单元(unit)是最小的学习单位,是所有资历(资格)的基本组成单位。例如,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由行业技能委员会及颁证组织共同开发了每个资格的组合规则(Rules of Combination,ROC),学习者完成规定的学习单元后,运用“组合规则”将获得的学分进行组合,达到要求即可取得某项资格;欧盟的行业资历框架将各行业的系列工作任务置换成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单元,使职业要求充分与教育系统对接,兼顾教育性、职业性、通用性和专业性。可见,能力单元代表完成某项工作的一组最少的不可再分的任务要求,资历框架中的每一项资历(资格)都是由若干能力单元按照相应等级标准进行的系统化组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