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作者: 姚圣卓 王传涛 金涛涛[摘要]文章在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包括“创新创业活动硬件设施平台、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的“四位一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应建立配套的制度与机制: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设计、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基于平台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作者简介]姚圣卓(197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建筑大学,讲师,博士;王传涛(1981- ),男,湖北天门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金涛涛(1983- ),男,河南信阳人,北京建筑大学,讲师,博士。(北京 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185,项目主持人:王传涛)和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培育本科创新人才的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2103,项目主持人:王传涛)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70-06
一直以来,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①。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用实践育人的理念指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保障。
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求,高校应立足国家新工科建设规划要求,遵循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良好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本文将设在高校内外、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各种类型的载体,统称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基础,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联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工科人才。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各高校也响应号召,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众创空间、科技园、创业园等相关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高校主要依托就业指导部门和校团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缺少专门机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工作,并且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同不足,没有形成育人合力,在实际管理中出现重复管理、多重管理、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
2.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短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而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有限,普遍缺少实训器材和配套基地,导致平台短缺。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利用率不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没有整体规划和资源支撑,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利用率不高。第一,学生实习实训仅以完成课程目标为目的,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目标导向不清晰。第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置不足,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不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实验室开放时间受限制,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第四,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但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质量不高,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育的项目质量偏低,其中少数科技创新项目又大多止于比赛结束,成果转化率低,造成整体资源的浪费。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来源渠道单一、专业程度不高、兼职教师不足等问题。第一,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担任,他们大多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无法充分体现和满足创业教育的实践属性要求,不能给学生带来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专业教师多不具备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难以胜任实训教学任务。第三,虽然各高校都聘请了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但是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参与度相对较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各相关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推进创业教育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②一直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政策的强力驱动,各相关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协同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大多依靠本校的资源和力量,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机会。由于缺乏政府、企业等的引导与支持,学生的企业在发展中往往走了很多弯路,生存能力弱、成功率不高。
二、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利于教师借助多姿多彩的活动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帮扶,引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寻求创新创业机会。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意义重大。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创业活动硬件设施平台、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的“四位一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新时代,我们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为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阵地,积极引导其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1.构建创新创业活动硬件设施平台。创新创业活动硬件设施平台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和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等。
第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等。首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让专业实验室承担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功能,部分符合条件的专业实验室还可以直接承担创新创业实践的场所功能。以机械类学科为例,在专业实验室利用小型数控车床,让学生进行工程类的创意实践。其次,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实验室。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仅为具有创新创业志向的学生提供项目实践条件支持,更提供相关选修课程。最后,高校联合政府、企业等共建工程训练中心,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优质资源,全程推演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体验全真的实践环境和企业的整体运作过程。此外,建立实验教学平台开放运行机制,实现实验时间、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空间的全开放,保证学生按需随时开展实验。
第二,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对接,签订“合作协议书”,共建该平台。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要突出“小、精、实”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市场化锻炼。高校应大力吸纳创新创业学生入驻该平台,为其免费提供工位以及水电、设备、部分耗材等资源,并联合地方政府、企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咨询辅导,做到持续帮扶、全程指导。
第三,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生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在政府的支持下,高校联系相关行业企业,依托地方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建立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职能,使学生参与到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实践演练中掌握创新创业各环节的要点,增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程能力。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应由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共同管理,形成“共建共管”制度。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应加强与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企业的合作,建立针对本校工科专业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
2.构建创新创业社团平台。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示范、引导、带动、服务作用。
第一,加强创新创业社团建设。创新创业社团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协会、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创业工作室、创业俱乐部等。高校应遵循“多方向、个性化培养,促进人人成才”的理念,组建跨年级、跨专业、梯队化的创新创业社团,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创新创业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并通过提供合适的场地和技术支持、配备硬件设施、安排指导教师等措施来推动创新创业社团发展。例如,举办“科技活动月、IT文化节”等活动,邀请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和优秀创业校友现身说法、传授经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进校做报告、做讲座,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过程与方法。
第二,定期以创新创业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知名企业或者创业校友企业参观,并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交流沟通,使学生感受企业家精神和企业运营模式;鼓励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假期实习的方式走访企业、参观企业,倾听创业人士的创业历程和奋斗经历,从而了解国家的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确立自己的创业方向。
3.构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可分为校内竞赛平台和校外竞赛平台两个部分。校内竞赛平台和校外竞赛平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联动、共同促进、缺一不可。竞赛不是面向少数精英学生的活动,而应是全体学生参赛的普通实践活动。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原则,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竞赛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
第一,校内竞赛平台。首先,高校可定期举办学科竞赛。例如,开展机械学科竞赛,让学生参与各种机械的设计制作,这样既可以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次,高校可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大赛,上下学年各一次。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以在校生为主体,教师和校友也可参赛。教师既可全程参与学生项目的指导,也可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组队参赛,突出师生同台竞技、共同进步;同时,通过邀请校友参赛,使大赛成为在校生与校友交流碰撞、互促共进的有效平台。
第二,校外竞赛平台。高校进一步规范学生参加校外竞赛的选拔和组织,并派出高水平的、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指导。一、二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良好载体。三、四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参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创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国际国内对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全球创业大赛,使学生增长见识并从中发现国际创业机会,以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
4.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高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等建立联系,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共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该平台提供项目挖掘、过程辅导、融资对接、管理咨询等各种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服务,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快速转化成生产力,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最后一公里”。
第一,建立校内孵化基地,如校内科技园、校内创业园等。以校内科技园、校内创业园等为依托的校内孵化基地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向长期化、社会化、实战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内孵化基地集创业实践、创业管理、创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于一体,面向有创业需求和创业项目的学生和团队开放。高校利用校内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社会多方共同支持学生创业孵化的巨大合力。例如,北京大学依托北大科技园实现了对学生的科研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