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智慧视野下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研究

作者: 江颖 祝长龙 任小倩

学习智慧视野下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研究0

[摘要]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适应力,对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实证调研发现,老年人对数字化学习地点、学习途径、学习设备、资源获取途径、内容类型、资源形式、学习时长、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均有一定偏好;视力障碍和缺少互动成为学习障碍;不同性别、不同层级学习区域、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在数字化学习适应力部分指标上存在差异;老年人数字化学习内外部适应力均与数字化学习评价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应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素养,开发便利的数字化学习操作平台,丰富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推进线上线下学习体验融合一体化。

[关键词]老年人;学习智慧;数字化学习;适应力;改进策略

[作者简介]江颖(1978- ),女,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四川开放大学教育学院、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重庆  400715)祝长龙(1977- ),男,四川金堂人,成都市金牛区社区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金牛区老年开放大学校长,一级教师。(四川  成都  610031)任小倩(1971- ),女,四川盐亭人,绵阳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处常务副处长,高级讲师。(四川 绵阳  621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四川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信息时代背景下老年人数字化学习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t202109240fd4043)和2021年度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重点科研项目“老年人学习数字化适应力研究”(项目编号:EIMIS-2021-07)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76-0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服务开始投入应用,过去传统的老年人学习和教育方式也因数字化生活的改变发生着相应变化。2012年中组部等16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均提出,要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开展老年教育,为全体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做好学习服务。但在我国当前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众多的社会背景下,仍然有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因此,要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彰显生命价值。

对于国家而言,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化适应力是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和构建老龄友好社会的重要基础,但对于老年人个体而言,增强其在智能社会中的数字化适应力,是自身学习智慧的体现。20世纪20年代起,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戴维·韦克斯勒、卡特尔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人即使到了晚年,智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仍有继续发展的潜能,甚至创造力还会有所增长,其学习智慧的适应程度总体来说不会发生太大下降;进入20世纪中叶之后,西方学术界对老年人学习智慧进一步予以关注,麦克拉斯基提出,老年人具有应对、表现、贡献、影响和超越的基本性、内驱性、精神性和发展性的需求,表明老年人的学习适应力是其内生需要之一;伯迪和布尔顿·刘易斯提出,老年人的学习要经历“内涵理解—内化知识—调节和形成新认知”阶段,有效地展现了老年人的学习智慧能力。通过对老年人学习智慧内涵研究的追溯,发现学习适应力是学习智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于数字化学习,学习智慧同样能够使老年人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更具有心理适应性和生理适应力。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学习智慧视野,探究老年人在互联网社会中表现出的数字化学习适应力程度和需求,并从社会、教育和个体等角度提出一定的改进建议,以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二、基于学习智慧的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概念与维度框架

(一)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概念界定

1.老年人。目前,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人的界说有不同标准,我国一般按照中国人生理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的年龄特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规定,将60岁作为老年的起始年龄。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年龄跨度的划分为低龄老年人(60~69岁)、中龄老年人(70~79岁)、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根据这一结论,本研究中将参加数字化学习的“老年人”界定为:60岁以上相对健康、有学习能力和一定活跃性的老年群体。

2.数字化学习。20世纪末,杰·克罗斯首次提出由大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应用程序等学习资源汇集成的高度综合集成的数字化学习场景。之后,我国引进了数字化学习理念,许多学者对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内涵、学习目标、实施手段和学习方法展开探讨。目前,国内外有关数字化学习内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学习的方式性、环境性、自主性和关系性方面,学者们均认为数字化学习对教育多样性和从教到学的转变具有中心地位。基于此,本研究将数字化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资源进行的移动学习、体验学习等学习活动。

3.适应力。适应力也可以称作适应能力,其原义是指生物体等主动或被动地适应于新需要或适宜于新环境、新情况的能力。燕国材认为,适应力是表现在个体对环境变化的接受、顺应、融合与平衡过程中的一种心力。诸多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适应对个体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是一种“创造性适应”,常通过“应激—反应—纠错—学习—调适”的过程而习得。据此,本研究对数字化学习适应力的界定为:个体应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环境时产生的应激、接受、顺应和调适的一种过程性心力。

(二)老年人学习适应力维度设计

自数字化学习产生后,国内外对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状况也十分关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包括教授老年人学习计算机、软件、平板电脑等,以适应日趋变化的现代社会;二是学习途径,通过数字化养老社区、网络学习平台、自带设备(BYOD)等新媒体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三是学习方式,通过制订老年计算机培训计划和开展课程的方法来使老年人数字化学习更成功;四是学习成效,发现技术教育对老龄一代的有益之处,如能为老年人带来连接感、满足感、实用性和积极的学习体验。据此,本研究在对老年人、数字化学习和适应力概念进行释义的基础上,梳理出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包含适应力方式、适应力环境、适应力学习自主性以及适应力关系等关键要素,再结合研究者对数字化学习中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和元认知三个最重要的研究主题的分析,确定数字化学习适应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方式、资源、关系、心理等,最终将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划分为两大方面六个基本维度:一方面是数字化学习外部适应力,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适应力、数字化学习设施适应力、数字化学习资源适应力、数字化学习方式适应力;另一方面是数字化学习内部适应力,包括数字化学习心理适应力以及数字化学习评价。

三、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为探究当前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现状与困境,本研究尝试编制老年人数字化适应力现状的评价指标问卷,检验老年人数字化适应力情况。除基本信息题项外,调查问卷各条目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和多项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采用开放式的问卷题项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研,以深入了解老年人对数字化学习的需求、意见和建议。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疲劳性和使用电子设备填答问卷的操作熟练性问题,在与社区老年开放大学的管理人员进行前期沟通后,最终将题项设计为23题,尽量控制在老年人回答问题产生倦怠之前的时间范围内。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方式展开,并且运用SPSS工具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具体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老年开放大学及下属街道的老年学校、绵阳市社区大学及下属的社区老年教学点的学习者,共计发放问卷918份,回收问卷918份。其中,问卷设置了“您所在的学校有没有采用网络方式上课?”的问题,共计有411份问卷回答所在学校实施了网络教学,因此,此次对数字化学习适应力的调查有效问卷认定为411份,占全部老年学员的44.78%。但是,通过对所在学校未开设网络教学的老年学员进行的题项跳转性调研发现,未参加网络学习的477名老年学员中,有227人回答“愿意参加网上学习”,占比47.6%,并且这部分老年人对未来参与数字化学习提出了建议和期望,因此本研究纳入了这部分老年人的建议并进行定性分析。

此外,还将问卷中的李克特五级量表类题项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从结果来看,总体的标准化信度系数为0.858,信度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越接近1可靠性越高,因此本次问卷的总体信度非常好;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KMO检验的系数结果为0.892,KMO检验的系数取值范围在0~1,越接近1说明问卷的效度越好;根据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也可以看出,本次检验的显著性无限接近于0,无显著差异,说明本次问卷符合效度标准,适合进行问卷调研后的分析。

(二)研究结果

1.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基本情况描述。在学习地点上,发现老年人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地点绝大部分是家里,其次是学校,这与近两年来发生的疫情有极大关系,学校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通常安排老年人在家里进行网课学习,而且现今电子设备普及率高,也足以支撑老年人在家中进行方便学习。在学习途径上,发现老年人主要通过微信来进行数字化学习,其次是各类网上App,如抖音和b站等,而现今通过网站和QQ学习的已经比较少。在学习设备上,发现排名在前的主要为手机,手机作为当前一种便利的电子通信设备,对老年人来说同样也非常方便。在资源获取途径上,发现老年人进行数字化学习时,更多依赖的是老师推送和同学的互相发送,自己在网上寻找学习资源的行为相对较少,这说明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目前仍然比较被动。在内容类型上,发现老年人进行数字化学习时,更偏好文化艺术类、休闲保健类的课程,而对于公民素质类、实用技能类和教育研究类的课程关注较少,在“其他”的选项中有一部分老年人提出了“投资理财类”的学习内容需求,这反映了当前数字化学习内容的开发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的意识。在资源喜爱形式上,发现老年人进行数字化学习时,更加偏好视频类的学习,其次为文字材料、图片、动画等,这也说明老年人仍然喜欢形式活泼和直观方便的学习资源。在偏好时长上,发现绝大部分老年人都认为参加数字化学习最合适的时长是1~2个小时,少量老年人选择了2~4小时,说明对于老年人来说,将上网学习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以内是最适合的。在学习偏好时间上,发现老年人认为最合适的数字化学习时间是上午,其次是下午,最后是晚上,这说明老年人喜欢在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上午参加数字化学习。在学习喜爱方式上,发现老年人最喜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班级集体学习,其次为自学,再次为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小组学习,这说明尽管学习场所被转移到了网络虚拟空间,但老年人仍然依赖于传统学习方式。在学习障碍上,发现老年人认为数字化学习的主要障碍是视力障碍,其次为缺乏互动、缺乏上网经验与技巧、学习资源太少、感到生理疲劳、没有时间、缺乏兴趣等,这说明身体机能的衰退对老年人数字化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影响最大,同时缺乏上网的操作经验和技巧也影响了老年人的数字化学习体验。

2.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根据表1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以很鲜明地看出老年人数字化学习适应力维度在性别、学习领域和年龄上的差异情况。

第一,在性别上的差异情况。数字化学习环境适应力、数字化学习设施适应力、数字化学习资源适应力、数字化学习方式适应力、数字化学习评价以及数字化学习心理适应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均明显大于0.05,说明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对于这些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得分均值比较情况来看,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各项指标上均体现出了较为满意的水平,其中对数字化学习方式适应力的满意度水平最高,对数字化学习设施适应力和数字化学习评价的满意度水平最低,但是均处于“满意”到“一般”水平之间。再细探性别内部的差异,发现在数字化学习环境适应力、数字化学习设施适应力、数字化学习方式适应力、数字化学习心理适应力上,女性满意度均高于男性满意度;在数字化学习评价上,男性和女性的满意度一样;在数字化学习资源适应力上,男性的满意度高于女性。由此说明,老年人对于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慢慢接受和适应,但在数字化设施方面学习机构并未过多考虑老年人的需求,以致老年人对其评价较低,从而影响总体感观和评价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