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作者: 安培[摘要]张謇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民族危亡之际确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人生理想,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形成“教育救国、振兴实业、保障生计”的职业教育宗旨,形成“实业教育作为类别教育”“父教育、母实业”“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并进”“以实业挹注教育”等深刻反映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前瞻性思想,表现出深刻的国家性、实用性、实践性特征,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张謇;职业教育;父教育;母实业
[作者简介]安培(1990- ),女,河北衡水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天津 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人物思想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S2022Zd17,项目主持人:李梦卿)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4-0072-07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海门长乐镇人,清末状元,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一生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谓实业教育是近代为培养农工商各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的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类型,其功能定位、办学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同质,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早期阶段,后称职业技术教育,即今天的职业教育。张謇厉行实业教育,强国之大本也,创办了从职业启蒙教育到大学的近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实业教育作为类别教育”“父教育、母实业”“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以实业挹注教育”等深刻反映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职业教育思想,表现出深刻的国家性、实用性、实践性。张謇职业教育思想是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块“富矿”,回眸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把握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时代特征,探寻张謇职业教育思想蕴含的内在规律,以期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历史时代而自成。张謇厉行职业教育、大力兴办实业学堂也借鉴了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在兴办实业、兴办学堂实践过程中其职业教育思想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
(一)民族危亡时立志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张謇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经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割地赔款、丧失关税与贸易主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势衰微,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张謇目睹国势日蹙,国弱望亏,愤然至极,深刻认识到余观列强致富之源在于实业,中国救亡图存也唯有实业、唯有教育。张謇秉承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辞官下海,办厂经商,大兴实业,广开学堂。
(二)以“观察世界之眼光”,取日本职业教育经验之长
“观察世界之眼光”是张謇认识世界、改造中国的方法论视角。张謇认为“今日我国处列强竞争之时代,无论何种政策,皆须有观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当之手段,然后得与于竞争之会,而教育尤为各种政策之根本”①。“世界的进化、国际的竞争,中国要强要富,绝不是旧理论、旧法子可以办到的,至少方法是一定要学一学欧美、日本了。”②抱着开放的心态,凡先进者,不问国别皆学之。“1903年,张謇赴日本参观第五届日本大阪劝业博览会,重点参观教育机构35处。”③张謇对日本职业教育的考察,从学校制度、经费来源、师资培养、科目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室、教学设备、桌椅板凳尺寸等,一一详细记录。张謇深为日本国之强不在兵在教育、教育为开亿万人普通之识、为发明实业,有与人之规矩,不徒恃口舌之空理等教育理念所震撼。日本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精英,而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开发国民人力资源,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张謇回国后兴办实业、广办职业教育提供了思想先导与经验参考。
(三)兴办实业、兴办教育的成功实践促进张謇职业教育思想成熟
张謇在兴办实业过程中,饱受农工商业技术人才匮乏之痛,并为此深感焦虑。为了民族企业不用借才于西域,不延欧人以司其命,张謇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实业学堂,培养农工商各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1902年在通州师范附设测绘科、农科、工科、蚕科,1906年创办唐家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1911年在通海五属中学附设银行专修科、创办吴淞商船学校,1912年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吴淞水产学校,1913年创办镀镍传习所,1914年创办南通甲种商业学校,在女子师范附设女工传习所,1915年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9年创办伶工学社。截至1926年,南通地区先后办有“各类职业学校30余所(包括职业培训班)”④,办学成效日益凸显。丰富且成功的兴办实业、学堂的经验使张謇能够深刻地认识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形成成熟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经历兴办实业、兴办职业教育的实践,张謇得出实业教育二事,有至亲至密的关系,即父教育、母实业;实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以实业挹注教育等经典的职业教育思想。张謇注重人才培养的完整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创办初级职业学堂,再依据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创办中、高级层次职业教育,创办完整的近代职业教育,形成“实业教育作为类别教育”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教育救国、振兴实业、保障生计为目标的教育宗旨,“类别教育”的地位与定位,“父教育、母实业”的产教关系,重视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并进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实业挹注教育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等,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职业教育宗旨:以教育救国、振兴实业、保障生计为目标
“教育救国”是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首要宗旨。张謇认为“中国之不振,是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⑤,“天下将沦,唯实业、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⑥,“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⑦。因此,张謇兴办职业教育始终将职业教育与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是实现救亡图存的手段和路径,国家富强是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兴办职业教育以振实业是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重要目的。张謇在为张之洞所拟的《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张謇在办厂过程中,对当时国人不谙机械原理,处处受制于洋人技师甚为感慨,饱受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切肤之痛。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振兴实业,成为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动力。
保障生计、改善民生是张謇举办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张謇说过,“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职业教育担负保障生计、改善民生的重任,“是解决百姓饭碗问题的谋生教育”⑧。因此,通过职业教育使贫穷的中国百姓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获得立足社会的本领、保障生计、改善民生成为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类别教育”定位:开创从职业启蒙教育到大学层级完善的近代职业教育体系
“实业教育作为类别教育”是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1911年张謇在中央教育会开会词中提出“救亡图强之教育,就形式一方面而言,全国大别为普及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高等教育、武备教育之数者”⑨,“将实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别”⑩,确立了实业教育的“类别教育”地位与定位,这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清末国家失序、民族危亡的时刻,张謇高瞻远瞩地提出“实业教育作为类别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超前眼光。
在“类别教育”定位基础上,由初级向中、高级层次发展职业教育是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原则遵循。1925年张謇在《正告南通自立非自立各学校学生及教职员》中提出“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形象地讲明了其认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构成以及师范教育、中小学教育、实业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张謇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应由初级向中、高级层次发展,应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实业教育。
张謇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如小学开设社会服务部、贩卖部等,要求小学生参加诸如卖货、装订书籍、纺织手工业品、栽培植物、饲养家畜等社会性劳动,在实践中灌输工商业知识,养成勤劳习惯。张謇还主张“小学加课农业办法,以利小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参加农业劳动”11,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开展专门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为满足实业发展需求,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为农工商发展储备人才,张謇由初级向中、高级循序渐进地创办了多种实业学堂。1906年创办唐家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在女子师范附设手工传习所、女子桑蚕讲习所、女红传习所,这类艺徒学校、传习所属于初级层次;中级层次包括银行专修科、南通甲种商业学校等;高级层次包括南通农业专门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河海工科专门学校等。种类齐全、形式多样、层级完善的近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南通实业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职业教育与实业之关系:父教育、母实业,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1907年张謇在《通州中学附国文专修科述义并简章》中提出“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原,父教育而母实业”12。“父教育、母实业”体现出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育与实业同等重要,唯教育与实业可以挽救民族危亡;二是实业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实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发展又需要实业供给经费资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产生良好的循环效应。
“实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张謇认为实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应该发展到哪里。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另外,为服务银行、医院、商船、河海发展需求,张謇又倡议创立银行专修科、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吴淞商船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而实业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又促进了实业发展。1921年大生三厂全部纺织新机的排车设计和安装工程全部由纺校毕业生完成,效果良好,为大生省了大钱,争了气,真正做到了实业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相迭出彩。
(四)重视实践: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学以致用是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为实业发展所用。因此,“张謇所创办的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地安排实习课时,努力创设实践场所”13。张謇认为“专门教育,以实践为要;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将欲行之,必先行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14。因此,学生到工厂参观、见习、实习、实验等都占有相当长的时间。
张謇通过增加实习实践课程时间,加大实习实验设备经费投入,创办实习场地,增强教学情境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1912年3月张謇与三兄张詧以私资创办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医校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医校生三、四年级时每天上午轮流到医院实习。”151916年,张謇以六七千金从上海购得南通第一台X光机,供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实习之用。“1912年4月以企业之资创办纺织染传习所(1913年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6,为培养满足实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张謇要求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学生上实习课,为此他划出资金到英国订购用于教学的纺纱机器,让学生围绕机器转”17,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场所。1915年,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注重学生的实地练习,经常组织学生到水利现场参观、调查、实习,甚至组织学生到抗洪一线救灾。张謇高度重视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实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