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作者: 郑玥 瞿才新[摘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等困境,建议以产教深度融合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主线,从“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利益内循环运行模式,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协同重构结构化课程体系,完善产教融合育人过程”“校企协同深化‘双师双能’建设,共建产业教授工作站”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利益内循环;课程学徒;产业教授
[作者简介]郑玥(1986-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瞿才新(1964- ),男,江苏兴化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高职院校实施产业教授制度的影响因素、成效评价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JA1932,项目主持人:郑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6-0051-05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要“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促进产教融合,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因此,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主线必然是产教深度融合。那么,如何激发行业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在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很好地抓住产教深度融合的主基调,对如何将企业最新标准、技术和人才等融入专业群建设缺乏有效的破解招数,导致专业群建设水平不高。所以,高职院校只有找准制约专业群产教深度融合的瓶颈,才能找到并创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1.专业群建设是产业变革与技术创新的现实需要。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与推广,产业技术密集与关联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渐迫切。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以专业集群化的方式来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满足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2.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通过实施专业集群化可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满足形成办学品牌与效应,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实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3.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校企协同育人已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动能。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效衔接,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群建设,实施“以群建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可有效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提升企业参与办学的内生动力,实现共建共享,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二、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
1.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一是群内专业关联度不高,仅仅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就地取材”,将相近专业简单拼凑和组合,不能形成专业群的集聚效应,难以支撑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和应对信息技术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二是群内专业特色不明显,未针对学生职业特质差异和新业态下的新岗位需求,多方向培养和开设特色、个性化课程,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实际需求矛盾突出;三是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群内专业未共建共享,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实验实训设备或基地、专兼职教师等重复建设,同质化明显,难以实现群内建设资源集约化发展。
2.专业群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完善。一是治理模式不成熟,未能构建校企之间的密切配合和良性互动机制,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不健全,双主体育人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不高;二是公办高职院校试点混合所有制利益分配存在瓶颈,学校“公益性”与企业“经济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投资者的资产安全和平等保护问题未能有效解决,致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内生动力不足;三是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不完善,校企协同开发课程体系力度不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3.专业群“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健全。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具有企业实践与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在实践教学和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能力偏弱。二是校企双向流动的路径不通畅。当前,校企命运共同体还未很好地形成,致使具有较好理论功底的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企业技术创新和具有企业一线能工巧匠走进课堂的双向流动机制未能较好地形成。三是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职称评聘、绩效奖励等管理制度不健全,同时缺乏对企业能工巧匠参与人才培养奖励与考核机制,难以激励、调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1.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第一,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架构专业群。一是对接产业技术发展,组群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应聚焦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并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动态设置专业,按照“专业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课程相通、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就业岗位关联度高”的原则架构专业群,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二是针对技术交融新兴岗位,组群培养企业急需人才。高职院校应关注产业出现的新兴岗位,以专业群整合校企多方资源,并不断强化群内专业合作企业、用人单位、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专兼职教师等方面共建共享,发挥专业群集聚效应,培养供需对接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是紧跟产业发展,适时拓展新兴专业。高职院校应根据“十四五”期间区域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调整,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创办与职业岗位群相对应的新兴专业,构建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第二,多元协同构建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一是双带头人引领,建立多方协同共建机制。实施“校企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发挥“领头雁”效应,由懂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和了解产业发展的企业能工巧匠作为专业群带头人,实施骨干教师和党员“双培养”计划,夯实师资发展后劲,充分发挥专业群带头人在专业群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构建专业群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群内建设资源重复、松散等问题,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入现代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理论,以专业群总体目标为统领,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社会服务等一级目标,并细分二级指标。发挥目标管理方向明确、高效有序的优势,突出过程控制保过程、纠偏差、防应付的特点,实现目标达成中有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中有明确目标,形成特色的专业群质量保证体系。三是多元投入,建立专业群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院等多渠道、多形式筹资模式,拓展服务职能,增强培训创收能力,实现专业群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设立专业群项目建设专用账户,严格执行资金使用监管制度与审批程序,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资金预算规划支付,跟踪过程,使资金专款专用,保障专业群建设的顺利进行。
2.创新利益内循环运行模式,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第一,探索“双主体”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拓展多元办学体制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鼓励高职院校联合区域产教融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高职院校探索推进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破解产教“两张皮”现象。产业学院是专业群走向深度产教融合的主要载体和抓手,高职院校专业群应联合群内产教融合企业,探索实施“以群建院”,通过政校行企共同构建理事会领导下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现一个产业学院与一个产业集群相对接。在此基础上,深化校企共育培养机制、利益共享双赢机制、过程共管监控机制、互聘共用管理机制、多元参与评价机制,形成稳定高效的产业学院管理、决策、制度保障体系,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制定产业学院章程,明确双主体在资金投入和权益划分、人才共育的内容与方式、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监管、人力互聘及基地共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创新产业学院利益内循环的运行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应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和混合所有制试点,瞄准产业、行业和市场需求来办学,开展各类教学活动。针对公办高职院校试点混合所有制利益分配存在的现实问题,创新在产业学院构建办学盈利内循环的市场化运行模式,通过市场配置产业学院的资源,在满足教育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向社会要效益。产业学院对合作企业的利益回报,主要是产业集群和企业可以优先从产业学院获得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利用产业学院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四技”服务收入和社会培训收入在扣除国有资产损耗后的收益全部作为产业学院的发展资金,企业依托产业学院生产性技术服务开发新产品获得的收益将通过校企协商拿出一定比例投入产业学院,创新性地构建利益内循环运行模式,另一部分作为外循环,纳入企业的收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内生动力。
3.校企协同重构结构化课程体系,完善产教融合育人过程。第一,以企业真实项目引领专业群结构化课程改革。专业群课程体系是落实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主体作用,将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文化等引入专业教学内容。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未能有效对接企业真实项目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应紧贴产业高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产品、高端服务等对岗位人才的需求,基于专业群服务领域和各专业共异性分析,将专业教学标准和技能证书标准对接,明确核心岗位工作内容,以“真实工作情境”为核心,由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构成结构化课程体系,同时将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第二,创新“校企轮转、师徒对接”课程学徒育人模式。针对专业群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人才培养适岗率不高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专业群应完善现代学徒制校本制度和标准。专业群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以学生多样化发展为目标,依托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聚焦双主体办学、现代学徒制、1+X证书试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典型工作岗位、专业课程资源对接职业最新标准、实践学习环境对接职场工作环境、多元评价体系对接岗位评价标准、专业特色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内涵”的要求,以岗位群为引领,因材施教,创新性地实施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组织阶段化和岗位训练轮转化的“校企轮转、师徒对接”学徒育人模式,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组织学生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设备运维、运转操作、产品开发、工艺实施等岗位训练工作,半天在学校开展岗位认知教学,半天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从识岗—跟岗—顶岗,到胜任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现代营销等岗位工作,形成校企“双元主体、双重管理、双重评价”学徒育人模式,完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