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的价值内涵、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
作者: 路晓丽 王一涛
[摘要]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教育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建设企业大学既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能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课题组在分析企业大学价值内涵的基础上,选取100所企业大学为样本,采用网页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企业大学的现状,认为其发展呈现“量”与“质”齐升的局面、其功能由“内”到“外”延展、其授课形式“线下”与“线上”共存。针对企业大学在组织运行、课程体系、注册监管、企校共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完善组织运行体系、促进企业大学持续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发挥企业教育主体作用,丰富办学形式、企校合作共建企业大学,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关键词]企业大学;价值内涵;现实问题;优化路径;企业参与
[作者简介]路晓丽(1983- ),女,山东龙口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副教授。(江苏 无锡 214121) 王一涛(1977- ),男,山东即墨人,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苏州 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YJC880146)、2021年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大课题“现代职教‘中专本硕’多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HZDA2021001)和2021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CKT-C-2021060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8-0028-08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速度加快,对企业知识创新和产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大学致力于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知识和技术。”①它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具,也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在美国,“财富500强中近80%的企业拥有或正在创建企业大学”② 。对2021年中国百强企业进行调查发现,6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价值链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高等教育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引导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参与企业大学建设。本文基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视角开展企业大学研究,对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进行审视并提出建议,有助于完善企业大学的发展环境,规范企业大学的发展方向,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
一、企业大学的价值内涵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企业的内涵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大学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级人力资本,助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企业创新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教育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企业大学也是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企业大学顺应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革命促进人类信息共享,为新知识的高效产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条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进步源于市场刺激,依赖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③。“知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首要生产力要素,“人才”成为知识经济的具体载体。企业逐渐把知识学习、研究与开发作为核心活动,创新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源泉。同时,知识经济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教育的职能与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智力资源进行提炼、开发与创新,建立起自身的独特优势。企业大学聚焦于员工的学习和发展,为企业提供高级人力资本,创造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顺应了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2.企业大学可以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更新速度快,消费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战略调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美国学者艾伦认为:“企业大学是一个教育实体,它作为一个策略性工具支持母公司实现其使命,即通过众多活动来推进个人和集体的学习、知识和智慧的发展。”④管理学家阿贝尔研究发现,卓越企业大学的目标、项目实施、学习与开发过程都与企业的战略相匹配,从而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企业大学不仅为员工提供技术培训、促进员工的思想碰撞,还能促进企业信息、知识、经验的共享,将知识融入企业实践和组织文化中,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此外,企业大学还可以借助精品课程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通过对上下游战略合作伙伴、重要客户的培训,服务产业链人才需求。
3.企业大学能够服务员工的终身职业发展。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企业大学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必将扮演重要角色。路宝利、吴遵民在终身教育研究中引入“后学校化”理论。他们认为,在“后学校化”时代,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将不断创建,以往处于“非显性”地位的社区学校、培训机构、学习社团等与“正规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日益趋同,提出要建立终身学习自我导向“泛系统”,提升社区终身学习“主系统”,优化工作—学习“干系统”,拓展学校教育“基系统”。企业大学是企业员工实现终身学习的“干系统”,其人才培养完全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其培训内容都针对当前行业、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实践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企业大学是员工终身职业能力提升的“加油站”,服务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4.企业大学可以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推进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与职业院校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然而“产教合而不深、体量大而不强”⑤。企业大学具有知识创新和分享的功能,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首先,企业大学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其课程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可以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补充。其次,企业大学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员工,还包括产业链企业的员工和高校学生等。建设企业大学可以强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推动企业更好地与高校开展“双元”育人,为现代职教改革贡献力量。
二、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
企业大学是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重要战略工具。目前,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呈现“量”与“质”齐升的局面,功能由“内”到“外”延展,同时,教育信息化2.0的推动也为企业大学“线上”和“线下”的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撑。
1.企业大学发展“量”与“质”齐升。企业大学是社会与科技变革的产物。1998年,海信集团投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本土的企业大学——海信学院。随后,海尔大学、春兰学院等企业大学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进入企业大学时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立了8000多所企业大学。”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2019—2021年,中国百强企业中建有企业大学的比例分别为51%、58%、61%,呈递增趋势。企业大学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创建和发展壮大,不仅是企业创新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企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发展转化的引擎。同时,企业大学的民间组织形成,通过“中国最佳企业大学评选”等活动,从课程体系建设、学习项目打造、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发展与完善。2020年,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智库启动“中国示范性企业大学创建工程”,从变革驱动、业务支持、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生态赋能、品牌影响、团队塑造、培训运营、智慧管理、基本保障十个维度共创企业大学建设通用标准与自主发展规范,助力解决企业大学战略规划、系统建构、运营管理、创新发展、专业升级等问题。
2.企业大学功能由“内”到“外”延展。我国企业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企业人才培养、企业文化传承、推动企业变革、整合产业链、企业品牌营销等。徐雨森、陈蕴琦对海尔大学、华为大学等著名企业大学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大学的主导功能呈现等级的递进性,整体功能体系也从单一向更为丰富演变”⑦。企业大学的初级功能是对员工进行企业经验、规章知识培训;逐渐发展后会通过与高校合作来帮助员工持续获得产业知识升级和学历提升;继续完善后会与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知识融合,如聚合高校、研究院所和科学家等“知识生产”资源,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为供应商、经销商、顾客提供针对性培训,提高产业链知识的整合。未来,企业大学可能会演变成企业的知识中心,为母体企业分享知识、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随着企业大学的发展和功能的演进,我国企业大学与高校合作的广度不断拓宽,如海尔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创办“海尔创业训练营”、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清华全国创客教育基地联盟”、与山东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推进创新创业联盟活动等,持续为创客们提供更大平台、对接更多资源。
3.企业大学的授课形式“线下”与“线上”共存。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推动企业大学发展,企业大学形成“线下”与“线上”、实体与虚拟共存的组织形式,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课堂、移动终端接受培训。企业大学在“线下”通常有优良的学习环境、独立的组织架构、专门的师资与课程等,促进企业内部组织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同时,企业大学在“线上”的优势也日益凸显。调查发现,“未来企业学习将有70%采用E-learning的方式进行”⑧。目前很多企业已建立“线上”企业大学,其具有节约成本、提高覆盖面的优势,并且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技术水平高。此外,它还可以联合较小的企业形成规模优势,降低企业成本,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知识互补。比如,中国电信网络大学E-learning是中国电信学院的核心产品之一,开展“在线岗位技能认证”等线上品牌培训项目,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促进认证体系与培训体系的融合,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水平。再如,京东大学的产教融合中心围绕“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中心”,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向电商行业输送具有岗位实操技能的京东产教融合中心毕业生,服务产业链发展。
三、企业大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企业大学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促进员工职业能力发展和组织绩效提升。当前我国企业大学建设的质量参差不齐,过程缺乏监管,产教缺乏合力。本研究采用网页查询、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法,审视我国企业大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大学内部的组织运行体系仍需完善。第一,企业大学的运行体系不完善。企业大学是支撑企业中长期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受企业高层更换、经费来源不稳定、培训管理队伍不完善、培训生源不持续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大学的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一是企业大学的资金投入不稳定。比如,据笔者了解,复地集团每年将利润的1%用于复地学院,宝钢集团投资3.4亿元建设常熟领导力发展中心,对企业大学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大,但受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对企业大学的持续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大学的运营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企业高层领导对企业大学的定位不清晰。部分企业大学成为企业培训的延续,存在组织框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信息化平台不健全等问题。笔者走访调研后发现,部分企业大学成为企业的“面子工程”甚至“名存实亡”。第二,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不健全。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是企业大学区别于传统培训的核心内容,其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业务知识、操作技能,也包括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等。美国、德国等成立专门机构对企业大学课程进行认证与管理。我国目前没有相应的机构对企业大学的课程进行认证。调查发现,我国企业大学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冗杂、教学方式不生动、学员参与性不足等问题,如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讲师由于缺乏讲授技巧难以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员为“完成任务而参与培训”等。企业大学的教学“理想”与授课“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部分企业大学流于形式。第三,企业大学的对外开放度不高。根据企业大学的服务对象,可以将企业大学分为内向型、综合型、外向型三类。内向型企业大学以对内培训为主,综合型企业大学以对内培训和产业链服务为主,外向型企业大学以外部培训为主。比如,惠普大学是典型的外向型企业大学,为企业和客户进行人才培训,收取相应费用,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笔者对我国2021年百强企业进行调查发现,百强企业中有61家建有企业大学,占比61%。其中,内向型企业大学41所,综合型企业大学14所,外向型企业大学6所,分别占比67.21%、22.95%、9.84%。文章选取前20所企业大学建设情况,见下页表1。可见,我国企业大学的开放性较低,企业大学的外向发展程度仍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