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值得关注的“吉林实践”
作者: 车秀兰[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吉林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统筹推进职教、高教、继续教育整体发展,其基本经验是契合党的二十大关于职业教育工作要求精神的,值得总结和关注。
[关键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吉林实践
[作者简介]车秀兰(1954- ),女,吉林德惠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常委,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吉林 长春 130052)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4-0005-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一战略部署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明确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阶段,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领域新赛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全国各地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统筹规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其基本经验是契合党的二十大关于职业教育工作要求精神的,值得总结和关注。
一、顶层设计:让服务振兴的两个“翅膀”都硬起来
吉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多次深入到本科高校、高职学校、中职学校和企业,了解情况,部署工作,并责成省政府分管省长牵头,组织制定相关文件,做好顶层设计。2013年,《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正式印发;翌年,《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印发。这两个文件的连续出台,被称为吉林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组合拳”。作为开启全省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征程的蓝图设计,两个文件的意义重大。在“系统谋划、整体联动”方面,文件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形成了全省高教、职教战略地位和协同发展的共识。文件提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端、人才的高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的基础;高等教育突出应用型转型改革带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突出体系建设发挥高教改革创新的引领作用。第二,确立了推进全省高教、职教现代化发展的衔接目标。高教文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形成以应用型为主体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职教文件提出,加强中等与高等职教衔接,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和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到2020年,形成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明确了全省高教、职教改革的重点任务和联动机制。高教文件明确了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特色发展、提高教师素质、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等6大类19项改革任务;职教文件明确了优化布局结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等4大类19项改革任务。关于高职发展、本科转型、特色办学、培养贯通等要求和举措,两个文件相互嵌入、一脉相承、精神一致、互促联动。
在具体的改革举措中,有4项措施产生了重大影响,显示了“组合拳”的效力:一是推进本科转型试点。支持10所普通本科院校开展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先行先试,开展与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共同实行“3+4”“3+3”等人才培养衔接,以此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带动高教和职教的整体发展。二是实施“双白”计划。在全省本科高校实施长白山学者计划、在职业院校实施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以省政府名义面向国内外聘请200名“长白山学者”、200名“长白山技能名师”分别进入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兼职或专职任教,实行同等荣誉、同等待遇。这一措施极大提升了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三是明确生均拨款标准。规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到2015年,本科和高职高专生均拨款水平分别达到1.5万元和1.2万元以上,5年内实行统一标准。2017年就达到了本科和高职均为1.5万元/生的标准。四是确定特色发展方针。推进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建设,实行分类评价,引导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在不同层次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创建名校。
二、“双特”带动:把服务振兴发展放在第一位
在全省高教、职教领域全面实施特色高水平学校、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是吉林省打好高教强省、职教兴省“组合拳”的最有力抓手。省委书记景俊海把这项工作定义为“双特工程”,他强调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做好服务振兴发展工作是第一位的标准、是最大的特色,并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2018年,省政府分别印发《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吉林省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三个创新性建设理念:一是本土建设。要根植吉林大地办学,紧紧围绕“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定规划、设内涵,切实解决吉林问题,满足振兴发展需要。二是分类建设。要摒弃传统项目建设一套指标一个赛道的模式,实施分类遴选、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引导学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三是自主建设。坚持建设主体是学校,以绩效评价为杠杆,引导学校自主规划、自主定位、自主建设,充分激发内在动力。
按照部署,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项目遴选标准、程序、办法、建设内容和验收要求,组织遴选立项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16所(其中,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所、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6所、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8 所)、特色高水平学科项目 259个、特色高水平本科专业项目292个;特色高水平高职高专建设项目11所、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项目130个;特色高水平中职学校40所,特色高水平中职专业(群)项目123个。建设项目实现了对全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的全覆盖。
“双特”建设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一是有力推动了立德树人。在“双特”建设标准和评价上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放在首位。东北师范大学牵头编写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各高校联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全省高校、职业学校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新开设“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全省职业学校开展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上讲堂活动。二是有力推动了产教融合。推动全省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成立教育集团、育人联盟等92个,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红旗工匠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冰雪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154个,开设校企协同育人定制班20个,确定实施农科生“订单式”专业19个。三是有力推动了科教融汇。通过项目建设带动高校新增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21个,组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特色智库)186个,建设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46个。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521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96项,持续产出和落地转化了385项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急需的科研成果。四是有力推动了“双创”贯穿。在高校、职业学校普遍开展“奋斗有我,就在吉林”的教育活动,落实“双创”教育进培养方案、进基地、进园区。全省高校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大学科技园6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3个,职业教育创业基地(创客空间)68个。五是有力推动了全员培训。发挥高校继续教育机构、职业学校培训功能,实施全民职业技能素质培训工程,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岗位提升和创业能力培训。
三、出台条例:打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高教强省、职教兴省的根本途径,是激发高校、职校办学活力的有效手段。但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政策悬空不落地”的现象,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良性循环面临“最后一公里”的障碍。破解“最后一公里”障碍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法制。为此,省人大常委会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组织研制了《吉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于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一是将普通本科院校纳入法律支持保障范围。条例明确开展职业教育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适用有关规定,以此引导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型,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二是明确有关部门的法律职责。明确规定教育、人社、发改、工信、财政、农业、国资、税务、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做好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职责,以此解决推动合力不足、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三是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明确规定支持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引导学校和企业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突破对校企合作的狭隘理解和认定。四是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做出明确规定。规定企业、行业组织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学校;企业与公办学校、政府与民办学校可以依法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学校或者学院(系、部)。将政策要求变为法律规定,解决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律依据缺位问题。五是对参与合作人员薪酬、奖励等做出明确规定。规定校企双方可以自行约定兼职人员薪酬,享受相关待遇;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合法取得的兼职报酬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单位工资总额基数,破解有关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不足问题。
条例的出台为全省打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涌现出一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全省确定的普通本科应用型转型改革试点学校,该校与吉林报业集团合作举办股份制的“吉报班”,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建设、组织教学实施;与吉林通用集团合作在企业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通用现场工程师培养班”,实行工学一体教育模式,重点为企业培养“上岗即当工程师”的人才。辽源市委市政府投入12亿元资金,建设辽源职教园区,将5所高职、中职学校集中园区办学,引进多元资本成立企业性质的辽源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探索园区产业化运营和服务模式。长春市九台区政府利用拥有大学生创业园、国家高技能人才训练基地等资源优势,与民办性质的中工教育集团合作建设“吉林匠谷”,引进60多家企业、6个行业组织、20多所本科高校和职业学校合作打造匠谷,探索创业型工匠人才培育和技能创业企业孵化一体化发展模式。
四、聚焦县域:坚守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主阵地
建设县级职教中心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农民教育伟大改革实践的一个创举。通过县级职教中心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广泛实施农业技能教育、文化普及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力结构,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根植于我国“三农”实际,极大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其经验的精髓是职教、普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本质上就是由政府动员和整合县域内多种资源和力量,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吉林是农业大省,担负着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重任,如何发挥农村教育的作用、助力“三农”变革和农业现代化是重大实践课题。吉林省委省政府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县级职教中心仍然是实施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主阵地,办好县级职教中心仍然是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环节,必须守住办好。2014年印发的《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每个县(市)办好1所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形成中心城市、县域学校合理分布、均衡发展的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县(市)政府加强统筹,各部门汇聚工作合力,推动县级职教中心新一轮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全省有3个县被评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有15个县级职教中心进入全省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行列,有10个县级职教中心被评为全省服务县域振兴示范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