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域下职业启蒙教育的驱动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李名梁 庄金环
[摘要]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有机融合,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基础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驱动机制及其关键要素发现,中小学的反馈调节机制、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学生的发展期待机制、职业院校的质量保障机制、政府的政策扶持机制和家长的共同参与机制能够有效驱动职业启蒙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驱动过程中,应不断树立正确认知、规划课程内容、扩展活动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利用舆论力量,通过有机整合和实施这五个路径能够推动职业启蒙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利益相关者;驱动机制;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李名梁(1976- ),男,湖北黄石人,伊犁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庄金环(1998-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在读硕士。(新疆 伊宁 83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利益相关者协同整合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的提升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YJA880042,项目主持人:李名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24-0033-07
职业启蒙教育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必修课,是未来发展的第一堂指导课,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职业启蒙教育发挥着职业教育向上发展的桥梁作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九条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强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实践证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以职业启蒙教育为发展的逻辑起点,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公众更加清晰明确地认知各类职业,更加乐于体验各类职业,从而不断达到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试图通过分析职业启蒙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构建驱动机制的过程中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分析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基本内涵
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学者们主要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学实施、教育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教育对象的论述中,职业启蒙教育主要针对4~18岁的青少年;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基本道德;在教学实施中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通过自我观察和评价对职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育功能方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在体验中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认知、协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以及在简单的劳动技能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由此可见,职业启蒙教育是对4~18岁的青少年儿童实施启蒙教育,旨在通过对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基本道德的学习、参与和体验,不断形成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积极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过程,最终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体。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分析
1.社会价值:提高并稳定就业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基础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各类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并逐步形成职业志向和正确的职业观,以便将来在兴趣的指引下合理选择就业方向,并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理念在就业岗位上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引导学生在工作中不断分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对自我能力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呈现具有清晰的认知,在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不断为个体和社会带来发展红利,持续满足个体需求并实现个人价值。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打破固定思维,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领域的学习,提高职业志向,增加就业和升学的机会,从而解决学生权利贫困问题”①。
2.个体价值:开拓个体发展视角,协调个体发展路径。“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知识,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与正确的职业观,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之目的,为学生的未来选择理想职业提供了可能性。”②在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氛围下,由于对职业缺乏清晰认知,很多学生为了就业前景盲目进行职业选择,偏向选择公务员、教师、医生等“铁饭碗”工作,但工作后发现对相关岗位缺少热爱和兴趣,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关岗位。依据舒伯生涯发展理论,4~10岁为幻想期,11~12岁为兴趣期,13~14岁为能力期,15~17岁为试探期。“从学前教育阶段到中学教育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职业形成初步认知、懂得工作的意义,最大限度匹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能胜任、有发展的职业”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帮助其提高职业幸福感和忠诚度。
3.教育价值:更新基础教育内容,构建教育共同体。中小学校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具有极大需求,而“职业院校转型的重要策略就是推广职业体验课程,扩大职业启蒙教育的覆盖面,两者有效结合,满足各自需求”④。在基础教育中融入职业启蒙教育,需要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通力合作,共同推进职业启蒙教育发展。这一举措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沉的重要体现,“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职业院校资源,节约基础教育的启蒙教育基础性建设成本,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职业院校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过程”⑤。在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进程中,结合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构特性来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推动学生多元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等层面发生变化,有利于基础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并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向往之间的主要矛盾。
二、职业启蒙教育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需要以职业教育体系和框架为指导并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实施,这就必然涉及诸多教育利益主体,需要多个利益主体的参与和配合。在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与落实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主体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秉持不同的态度、理解和观念,所以,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分析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需要厘清职业启蒙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一般来说,可以将职业启蒙教育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两个层级:核心层职业启蒙教育利益相关者、外延层职业启蒙教育利益相关者。只有深度了解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职业启蒙教育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核心层职业启蒙教育的利益相关者
1.学校管理者。学校不仅是提供教育的场所,还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者,更是实现职业启蒙教育计划、组织、领导的中坚力量。学校管理者在参与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仅期望获得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教育参与者的认可,更期待获得地方教育部门的肯定,在管理过程中收获学生成才的教育价值、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社会价值以及提升知名度的经济价值。在学校管理者的努力下,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将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进而在推动职业启蒙教育普及化的过程中发挥直接作用。
2.教师。教师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主体和传播者。教师在职业启蒙教育中摸索前行,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者的充分认可、学生们的喜爱与家长的肯定是教师最大的利益诉求。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培训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保障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活跃度,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实现个人价值并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作为学校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教师便是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3.学生。学生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对象,也是职业启蒙教育发挥作用的直接受益者。职业启蒙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其利益诉求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于职业启蒙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依托于教师,通常是教师传授什么学生便接受什么。一般而言,职业启蒙教育阶段学生最关心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价值性。因此,是否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关注,是否能让学生体验到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红利,是学生在职业启蒙教育中的核心利益诉求。
(二)外延层职业启蒙教育的利益相关者
1.政府。职业启蒙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关系到学生职业观、劳动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政府代表社会向学校分配教育经费,或者通过学生补助等方式进行支持。因此政府需要学校开设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教导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培养栋梁之材。职业启蒙教育的短期利益体现为学生的多元发展,长期利益体现在稳定社会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建设服务以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通过教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的职业文化、感受各类职业的重要作用、为文化复兴和文化建设服务,能够不断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健康发展带来持久收益。
2.家长。家长是学生的主要负责人,家长倾尽所有致力于谋求孩子能够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兴趣、发展特长、培养志向,以满足家长通过职业启蒙教育扩展孩子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的期望。同时,家长还特别关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以及教师的教育经验和能力,从而研判孩子们接受合适职业启蒙教育的可能性。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与家长密切相关,不仅有利于职业启蒙教育顺利开展,而且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教育还可以充分发挥职业启蒙教育1+1>2的价值。
3.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是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负责职业启蒙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师团队发展。职业院校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有助于扩大职业院校的影响力,吸引基础教育阶段中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职业院校的发展建设中,从而提升职业院校的认可度,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扩展职业教育的育人范围,开发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职业院校的加入,有利于不断完善职业启蒙教育体系,促使职业启蒙教育逐渐融入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提供系统支持。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职业启蒙教育的驱动机制
职业启蒙教育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发展历程较短,经验不足,发展建设要求协调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政府、职业院校和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在合作中达到发展,在配合中达到共赢(如图1所示)。
(一)中小学校:反馈调节机制
学校管理者不仅需要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协调政策与现实的矛盾,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满足教师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紧跟政策的指引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学校根据政策的指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划教师培训、课程选择、内容安排等活动,制订职业启蒙教育实施计划。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针对职业启蒙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质疑并发表意见,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教师的反思和家长的意见,在与职业院校的交流探讨中不断改进职业启蒙教育的教学工作,优化课程设计,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学策略,从而满足教学需求,在表扬和批评声中不断促进职业启蒙教育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教师不仅是职业启蒙教育的推动者,还是职业知识的传授者,在职业启蒙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积极性,敢于承担职业启蒙教育重任。“教师通过资源开发向学生教以职业基础知识、授以职业基本技能、引导规划职业方向、强调职业道德规范,在提供职业启蒙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协调发展,规划职业路径”⑥,但由于教师对职业启蒙教育的了解仍然不够深入,现有的课程资源比较匮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压力倍增。面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瓶颈,要积极利用评价考核的方式激励教师迎难而上,充分调动教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积极性;在评价考核过程中尊重教师的主体价值,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经验不足的教师,应给予充分鼓励和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保障职业启蒙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学生:发展期待机制
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心理期待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描述了心理期待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如果教师对学生有很高的期待与信任,学生就会肯定这种期望并做出积极回应,获得较好的自信心、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一方面将职业启蒙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遗传起前提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环境提供条件和物质基础,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的发展则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不断给予学生发展的信心,在保障物质基础的情况下,利用教育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维持这种积极状态的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