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帮扶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归因与消解
作者: 项俊华 李峥嵘[摘 要]调查发现,N职大学生普遍存在中等偏上程度的就业焦虑,其原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就业环境、政策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期望等。因此,高校应深入探讨并建立精准有效的工作机制,调动各部门及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切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市场,并优化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的“依靠”作用,从而有效减轻或消解学生的就业焦虑。
[关键词]精准帮扶;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焦虑;消解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143-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1]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可见,党和国家对职业本科教育愈来愈重视。但由于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学生自身因素,职业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进而产生焦虑情绪。因此,解决学生就业焦虑问题是当前高校和社会各界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深入了解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本研究以N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探讨他们的心理困境,并寻找有效的消解途径。
一、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焦虑情况调查
(一)调查方式和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N职大2019级、2020级和2021级学生进行就业焦虑情况调查。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就业焦虑测量表、就业焦虑原因摸排、就业焦虑情绪缓解方法,旨在深入了解学生对解决就业焦虑途径的诉求。本研究所用量表主要参考任化娟编写的《大学生就业焦虑问卷》[2],其中设置了16个选项,包含1个测谎题。问卷从就业焦虑的生理行为和主观感受2个维度进行评估。问卷采用Likert 4点量表形式,对选项进行赋分,即“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很符合”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分值与就业焦虑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以“0~1分为不焦虑,1~2分为轻度焦虑,2~3分为中度焦虑,3~4分为重度焦虑”作为判定标准。
(三)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见表1、表2)。结果显示,信度系数值为0.965(>0.9),表明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同时,KMO值为0.946(>0.8),这表示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而从侧面反映了问卷的效度良好。
二、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分析
(一)N职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分析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642份,其中无效问卷192份,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70.09%。无效问卷判别标准为:在“面对就业,你是否感到焦虑”问答中填“否”,但仍继续答卷;在填写“临近就业,依然能睡得很好”和“因为考虑就业问题,睡不好觉”两题时互相矛盾。据统计(见表3),N职大学生在主观感受上的平均得分高于生理行为,说明其就业焦虑主要源于个人主观感受,且已达到中度焦虑的程度。
据统计分析(见表4),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主要体现在主观感受,且不同类型学生所展现的就业焦虑程度各不相同。
(二)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归因
N职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现象相对普遍,其主要原因包括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政策问题、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家庭期望等多重因素。
1.政策原因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仍需进一步调整政策优化就业市场。首先,政府虽采取了“双一流”建设、扩大内需等措施,但受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多重因素影响,企业经营困难,招聘需求减少,甚至不得不裁员自保。其次,相较于普通本科生,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职业化,但这也导致他们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渠道相对较少。再者,我国职业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职业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设备不够先进、与普通教育区分不够明确、教育与实践脱节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最后,政策宣传力度不足。调查发现,有68.44%的学生对国家发布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了解不足,而59.19%的学生则因不了解就业政策而感到担忧。
2.社会原因
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社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对毕业生的高要求、性别歧视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等。首先,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行业的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就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调查发现,68.44%的学生未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35.33%的学生认为已取得的资格证书对就业帮助不大,57.33%的学生担心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足而缺乏竞争信心。再者,性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表4可知,女生在主观感受、生理行为及整体就业焦虑程度上均高于男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常被视为家庭核心,承受着较大的婚育压力,特别是在“三孩政策”下可能更加显著。此外,社会上存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质疑其职场上的能力,以及忽视职场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最后,专业因素也不容忽视。调查发现,64.44%的学生因所学专业供求不平衡,对口就业岗位较少,而产生就业焦虑。新兴行业和职业的需求与大学教育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3.学校原因
调查发现,37.11%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对未来工作无实质性帮助,6.89%的学生认为学校未开设就业指导课程,32.44%的学生认为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其就业并无明显帮助,仅42.44%的学生认为自己从就业指导课程中获得了实用的就业知识和面试技巧,18.22%的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能提供最大帮助的是教师。此外,40.67%的学生认为学校未给予足够的就业支持,导致他们缺乏对面试技巧和求职方法的了解;46.44%的学生担心学校缺乏特色、名气和竞争力,从而影响其就业前景。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职业本科专业教育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设备不够先进等,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其二,学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如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以及实践性的就业课程等。此外,现有的就业创业课程形式化严重,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应用。部分教师对市场信息的捕捉和敏感度不足,限制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创业教育环境。其三,实践技能培养不足。大学生在实践实操能力、简历制作、面试等就业技巧方面的训练在教学体系中较少体现,使得学生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职场需求。其四,心理工作滞后。由于学校心理咨询师需要服务全校师生,且团队人数不足、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他们难以充分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无法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4.家庭原因
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焦虑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调查发现,48.00%的学生认为亲属对其求职帮助最大,38.22%的学生认为因父母是影响其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32.44%的学生认为自己和家人的就业期望过高而产生就业焦虑。主要原因如下:其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影响,父母的高期望无形中增加了子女的压力,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其二,家庭缺乏正确就业观引导和挫折教育。部分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职业规划指导,使得孩子在面对就业挑战时缺乏应对能力,进而产生焦虑。其三,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而产生就业焦虑。例如,N职大学生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求职时不得不考虑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5.个人原因
个人因素为个体就业焦虑之内因。调查发现,25.56%的学生今后就业不考虑专业相关方向,42.00%的学生期望的工作薪酬在6千元/月以上,仅7.11%的学生期望在县城或乡镇就业,48.22%的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意愿,6.89%的学生有创业意愿。此外,65.78%的学生担心工作薪酬过低,60.22%的学生因缺乏工作经验而感到焦虑。主要原因包括:其一,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在求职过程中仅将父母的期望作为择业标准,而未充分考虑个人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因素,导致就业选择范围狭窄。其二,部分学生存在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如缺乏实践经验或专业技能不够熟练等。其三,部分学生压力管理不当。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他们可能过度消极或过度积极,无法有效地管理压力。其四,部分学生自我规划不足。在面临就业时,他们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这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3]。其五,职业认知不足。部分学生执着于考取体制内工作,这更多是基于精神层面的择业考虑,而缺乏系统、准确的了解和认识。
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焦虑消解之策
(一)精准识别,做好心理健康帮扶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其职业发展,还涉及家庭经济和生活的稳定。学生的就业焦虑源于多方面因素,其中,作为新兴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高校,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社会认同、就业质量尚待进一步验证,学生难免会对自己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产生焦虑。为了有效应对这种焦虑,心理帮扶介入应坚持“快”“准”“效”原则,做到迅速察觉和有效干预。因此,学校需完善心理精准帮扶工作机制,以确保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和最亲近、最信任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是快速察觉、精准识别。辅导员需密切关注学生日常表现、言行举止及网络动态等,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如N职大每学期初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排查。同时,在班级中选出心理委员、安全员、网格员等,实施“三全育人”的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形成“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工作机制,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异常行为保持高度警觉,并精准识别出存在就业焦虑的学生。二是迅速建档、精准干预。辅导员需耐心与有异常表现的学生沟通,获取其信任与认同,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的学生,其性格可能较内向,因此辅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谈话技巧,如COR理论[4],精准找到谈话的切入点,深入分析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疏导。对于存在严重就业焦虑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应及时将其转介心理中心,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程序。例如,N职大不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谈话技巧培训,并对心理问题学生实行“一生一档,一生一策”的帮扶制度。三是及时总结、精准反思。辅导员要从不同案例中总结经验,分析成功与不足之处,形成案例分析报告,为今后的就业心理帮扶工作奠定基础。例如,N职大每学年开展学生工作案例比赛,辅导员可借此机会优化就业心理帮扶案例。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可利用主题班会、学生谈话等机会分享案例,帮助学生筑牢心理防线,提高受挫能力,树立就业信心。
(二)精准联教,保障全员育人质量
与普通高校无异,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样需要贯穿教育全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其育人责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学生成长成才过程,提升其学习获得感、幸福感,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有效缓解其就业焦虑,让其更加从容地踏入职场。第一,全员育人强调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育人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不仅要做好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应以诚心、爱心和耐心与学生相处,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第二,全程育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校应将职业规划纳入教育全过程,从学生入学起便培养其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掌握其成长规律和每个阶段的需求,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教育引导。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寒暑假的集体实践和个人实践。在集体实践中,同一专业班级的学生共同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场景任务,提前体验工作环境。第三,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学校应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积累经验。例如,N职大与当地某小学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打造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精准制策,优化就业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1]可见,完善就业支持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5],优化就业服务体系紧迫且重要。
首先,职业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帮扶策略,明确教职工职责与义务,优化服务体系。例如,N职大每年都会分析前一年的就业工作成效,并制订就业工作方案,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和精准帮扶。学校需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各部门协同合作,同时建立精准帮扶数据库,实施帮扶责任制,开展帮扶活动。对就业困难学生采取“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确保各项就业工作得到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