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科教双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作者: 张海林 夏娜 万家山 杜华争  伊君 黎洁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文章指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目标不明确、资源分散、方法落后以及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明确教育目标、整合全方位教育资源、采用效果导向的教育方法以及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估体系四个方面。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说明了上述模式在实践中的可行性,证实了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138-05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产品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现在,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或中心[2-3],提供创新创业课程、导师指导和创业资源支持,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平台。

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目标不明确、资源分散、方法落后以及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4-5],这些问题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明确教育目标、全方位整合教育资源、采用效果导向的教育方法以及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估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

缺乏明确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育的整体效果产生负面影响[6]。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目标模糊,教师可能会对应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应采用的教学方法感到困惑;另一方面,目标不明确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导致他们感到迷茫,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效,也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创新创业产生负面影响。

(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散

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资源分散的问题,这给其质量和效果带来了负面影响[7]。大部分学校主要将资源集中在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方面,而其他方面的资源供给相对薄弱,这导致学生获得的实践机会和创业项目支持不足。孵化机构则关注场地设施和资金支持,而对课程设计和师资培养的关注相对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政府的支持主要集中在政策引领和资金支持方面,缺乏对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协调,导致资源分布散乱,缺乏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关联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方法落后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市场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8]。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较为理论化,实践性和针对性不足。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与行业和企业紧密合作,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然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与实际应用脱节,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评估体系相对滞后,主要依赖于期末考核等终结性评价方式[9],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虽然一些学校尝试将创新创业活动作为评估形式,如大赛和项目孵化,但由于项目运行周期较长,因此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评估实际效益。此外,在教育评估过程中,缺乏深入的结果分析和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密切联系,无法充分发挥评估结果的导向作用。评估与目标、内容和方法之间缺乏良好的耦合关系[10],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

二、产教科教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旨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包括明确教育目标、整合全方位教育资源、采用效果导向的教育方法以及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估体系四个方面(见图1)。

(一)明确“五维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要明确“五维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产品思维、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工程能力和创业精神。该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11]。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见表1。

通过五个维度的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在产品开发、创新研究、工程项目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目标可以根据不同学校和专业的特点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确保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例如,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包括设计和制造的技能;对于商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强创业精神和商业思维的培养,包括市场调研和商业模式设计等。在目标制订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创业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目标应该具有实际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整合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体建设是关键,也是影响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散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整合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1.整合学校资源。建立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包括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从业人员,使其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2.整合学生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学生组织或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提升实践能力、丰富创业经验。提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支持服务,包括导师指导、资源支持等。

3.整合实践资源。与企业、孵化机构等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创业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制度,邀请成功创业者或行业专家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4.整合资金资源。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集中管理和分配教育经费,用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支持。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捐赠,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

(三)采用效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1.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通过项目驱动教学,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这种项目驱动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应对挑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引入行业案例和科研项目。通过引入真实的创新创业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创新实践和成功案例,进而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趋势和创新机会,为他们将来创业或就业提供宝贵的参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激情。同时,引入科研项目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创新创业活动与竞赛相结合。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如创业计划比赛、创新产品设计比赛、创业项目孵化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相结合。将企业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结合起来,可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激励创新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明确企业目标和价值观,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文化则可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两者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多元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

多元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包括知识评估体系、能力评估体系和实践评估体系。

1.设立知识评估体系。通过考试和论文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程度,包括对创新创业理论的掌握,对市场、技术和商业环境的理解,以及对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认识。

2.建立能力评估体系。通过个人项目报告、团队项目评估、演讲或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3.创建实践评估体系。这个体系通过创业项目报告、项目展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实际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包括参与创业项目的经历、创业计划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竞争力等。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

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突破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并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教育模式,通过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为载体,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自2018年至今,经过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应用成效显著。

(一)突破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科研及产业前沿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了“卫星导航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体系,研制了“卫星导航信息处理实验平台”,有效地支持了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创新实践的体验。开展科研项目案例教学,以项目为驱动、以创客中心为支撑,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更加紧密关联,让创新创业项目更贴近实际产业需求。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聘请具有企业经验的兼职教师,进行产教交流,促进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院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这进一步证实了该教育模式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显著作用。

(二)学生个体的“增值”效应凸显

学院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学生积极参与“基于北斗的姿态测量”“北斗地质安全监测”“北斗导航无人船”和“北斗水利工程监测”等科研项目,获得了众多新技术成果。学生踊跃申报并积极承担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超过30项。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斩获20余项奖项,其中包括“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通过企业引导和政府支持,学院还成功孵化了多家学生创业公司,为学生搭建了创业平台。在就业方面,部分学生进入知名企业工作,许多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工作,为相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总体来说,学院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

四、结语

本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改进对策以及改革成效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指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目标不明确、资源分散、方法落后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接着提出明确教育目标、整合全方位教育资源、采用效果导向的教育方法以及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估体系四个方面的对策;最后对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进行介绍,说明“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模式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开展高质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赵茜.“五育”并举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4):113-118.

[2] 孙珲,王婉霞,张鹏,等.课程思政视域下理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分析[J].大学教育,2022(3):37-39.

[3] 刘家明,王海霞.多边平台视域下高校创业孵化中心的转型:方向、路径与建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85-188.

[4] 卓泽林,龙泽海,徐星蕾.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困境:一项循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6):80-88.

[5] 尹金荣,吴维东,任聪静,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困境、对策及展望:基于浙江大学20年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150-154.

[6] 范跃进.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实现路径[J].山东高等教育,2017,5(1):1-5.

[7] 姚亮.资源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8):111-113.

[8] 李厚锐,于晓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策略研究:组织变革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7):78-84.

[9] 王建梁,刘海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量化评价探索:印度阿塔尔排名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0):50-61.

[10] 王敬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18):48-50.

[11] 常飒飒,王占仁.欧盟创业教育评价的类型、工具与发展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18(6):74-80.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