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作者: 李俊[摘 要]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专业发展不均衡、特色优势不突出、专业选择与学科稳定发展的矛盾凸显、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政校、社校割裂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办学资源相对匮乏,差异化培育与师资、办学成本的矛盾,就业高压下的行为异化等。文章从合理定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育新兴弱势专业,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加强政校、社校交流合作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105-05
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公共管理类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公布的2023年各高校招生计划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广西高校约有25所;广西各高校官网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所广西高校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5所广西高校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就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而言,全区高校主要开设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5个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然而,随着专业的快速发展,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广西作为民族地区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们正视并加以解决。
一、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不均衡
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5个基本专业,海关管理等15个特设专业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1]。目前,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不均衡,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公布的2023年各高校招生计划显示,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广西高校均有10所;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广西高校分别有4所、3所、 2所;少数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医疗保险、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在以上提到的这些专业中,行政管理专业开设时间最早,社会认可度较高,实力较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早,但社会认可度不够高,甚至由于连续几年被教育部亮黄牌,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较少,且开设时间较晚,师资相对不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技术性强,师资相对不足;而城市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近年才开设,也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
(二)同质化培养,特色优势不突出
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同质化倾向,体现为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趋同。在培养目标上,部分广西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在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在就业方向设定上,将公共管理工作内容设定为管理、服务、宣传等[2]。然而,这种定位并未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定位过于空泛且不符合实际需求。在培养方案上,除少数高校如广西医科大学依托医学优势开设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医疗保障方向),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了基础医学概论、药理学、诊断学、法医临床学等医学类课程以及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3]等具有特色的管理类课程外,较多广西高校课程设置趋同。
(三)专业选择与学科稳定发展的矛盾凸显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专业、师资、学生的相对稳定,然而受就业率影响,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被停招甚至处于停办的边缘,学科的稳定发展受到了冲击。以广西某大学为例,该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大一或大二学年不分专业。该校原开设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三个专业,由于就业率等的影响,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较少,达不到办学成本所需的开课最低人数要求,导致该专业处于停办状态。此外,由于该校的城市管理专业是新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最终被停招。广西其他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也存在类似情况。停招或处于停办边缘的专业,其教师面临无课或较少课时的状态,被迫转到公共管理类其他专业任教,有些教师甚至因此完不成学校要求的教学工作量,师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科研平台,因而较难引进相应的专业师资人才,进一步制约了专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四)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就本科生而言,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然而,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只有广西大学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广西民族大学也只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设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他高校尚无公共管理博士点。而有公共管理博士点的高校,博士招生数量也比较有限。除广西大学等5所高校外,其他高校尚无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体系的不完善制约了高层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校、社校割裂导致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失衡
地方高校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要与地方人才资源开发相适应。对于广西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公共管理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而民族问题往往隐含于其他社会问题之中[4],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民族冲突,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边疆的稳定。民族地区特殊的行政环境, 决定了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的特殊性[5]。因此,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一般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还要与服务民族工作、解决区内民族问题相联系。但目前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却出现供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广西公共部门需要大量能满足本地公共事务管理需求的高层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以此推动广西公共治理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广西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却遇到就业瓶颈,单独招录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岗位较少,甚至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口的政府部门,在招录时指定招录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岗位占比也较小,很多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只能报考不限专业或限定为管理类专业的部门、岗位,从而面临着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在于政校、社校的割裂。政府、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特别是较新的专业不了解,甚至对某些专业存在误解,如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是一个“万金油”专业,谁都能做;认为城市管理专业就是培养城管执法人员,诸如此类。此外,学校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部分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一拥而上、求大求全的情况。
(二)办学资源相对匮乏
相比发达地区、部属高校,广西地方高校办学资源相对不足。一是专业建设平台、资金相对不足。就专业建设而言,广西高校和国内优秀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重要平台支持。广西高校特别是广西非211高校,专业建设资金相对不足。教育部《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广西普通高校2021年固定资产约为513亿元,在31个省(市、自治区)里排名第21位,仅为排名第一位的北京固定资产的25%;广西普通高校拥有图书5628万册,在31个省(市、自治区)里排名第19位,仅为排名第一位的江苏图书数量的42%,由此可见,广西普通高校获得的教育资源投入是相对较少的。二是优秀教师引进相对困难。由于地处不发达地区,收入相对较低,专业建设平台不足,一些优秀教师出于经济、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前来就职,导致师资水平难以得到大的提升。在师资数量上,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生师比为20.42,高于18.54的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五,由此可见广西高校师资数量不足。在师资质量上,以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各高校官网师资个人简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广西民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87%,而中央民族大学为96%;广西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55%(由于资料的限制,数据没有包含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资),而中央财经大学占比为98%,由此可以看出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广西缺乏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校,无985大学,211大学也仅广西大学一所,广西大多数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招生在二本线及以下,相对国内一流高校、学科,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办学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了广西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差异化培育与师资、办学成本的矛盾
为解决同质化培养的问题,需要根据学生、社会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培养,实行小班教学。然而,在学科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差异化培养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师资紧张的局面,使教师教学工作日益繁重。以笔者所在的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每名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2~3门课程教学任务,有教师甚至要承担5~6门课程教学任务,外加近20名本科、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受繁重的教学、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任务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从事科研活动,不利于教师的培养、学科的发展。差异化培养会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在课时单价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增加教学的人工成本,而财政拨给学校的生均费用是固定的,教学的人工成本上升会使学校经费紧张。
(四)就业高压下的行为异化
随着大学教育普及化,大学毕业生增多,加上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问题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比较突出。教育部门每年进行就业率考核,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评估等所有重要资源都向就业倾斜,就业率不理想的学科或方向有可能被暂停招生或被取消。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倾向于根据就业的好坏而不是自身的兴趣选择专业。然而在数字时代,与专业、就业相关的信息泥沙俱下、真伪难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确判断。一些大众传媒、流量明星为了博取眼球,夸大甚至歪曲某些专业的就业情况;社会舆论对某些专业的认识不足,也加剧了某些专业的招生困难。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且具有较强的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城市建设能力、城市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几年的准备、申报,最终获批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然而,一些民众简单地将城市管理等同于城管执法管理,加之对城管执法人员的印象欠佳,造成城市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度较低,就业率相对较低,学生不愿选择该专业,最终笔者所在高校停招城市管理专业。
三、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以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合理定位
地方高校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培育人才。广西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环境、民族宗教等,使得公共管理事务具有复杂性、特殊性。这为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广阔的舞台,但也给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广西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应以满足区域社会需求为定位,培育适应广西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围绕国家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三大定位,重点培育掌握基本的公共管理理论、具备基本的公共管理素质,熟悉广西社会经济状况,通晓边境涉外事务、民族事务,具有一门东盟国家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通晓东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公共管理事务,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西公共管理事务对人才的特定要求,才能推动广西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发展,进而推动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相对于部属院校,广西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有限,在办学经费、师资、生源、就业资源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也有自身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基层民族事务、边境涉外事务,其他非民族地区、非边境地区较少涉及,而广西却能提供广阔的实践、学习舞台。二是广西紧挨东南亚,与东南亚高校有着较多的交流、联系,加上广西被国家赋予“三大定位”,这些都为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三是由于广西面向东南亚,广西高校在民族学、东盟研究、东盟小语种等方面有着自身特色与优势。广西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建设中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三)合理看待就业,培育新兴弱势专业
简单以某一时段的就业率作为判断专业优劣甚至是专业“生死”的标准,是值得商榷的。一是专业需求受当时社会观念、经济环境等影响,它是动态变化的,某一个时段的就业率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就业率。二是专业人才培养是存在时间差的,等到市场有需求才开始培养为时已晚,所以高校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预判,做好专业设置。因此,不能因一时的就业率不理想而停办专业,而应积极培育、做强这些新兴弱势专业。当然,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招生规模,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调整招生数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在扩大学科影响力的同时,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毕业生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