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背景下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王思琼 郑志磊 周 欣 张先明 王云飞

[摘 要]基于鄂尔多斯市的特色产业,文章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对标相关要求,从专业的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一流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入手,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以期为同类专业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11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以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仍存在人才评价体系内容设置不科学、培养目标具体标准含糊抽象等诸多问题[1]。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批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院校,并于2023年秋季迎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此为契机,作为鄂尔多斯市目前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我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以煤炭高效利用为突出特色的学科专业。2015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列为“鄂尔多斯市重点建设专业”;2018年,我校化学化工实验实训平台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2019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我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创新。

基于鄂尔多斯的特色产业,我校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对标指标体系来查找本专业的问题和不足;围绕鄂尔多斯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重构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改革等方面入手,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强化工程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并能够从事相关行业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本专业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如图1所示。

一、本专业的目标定位

我校的办学定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实、应用能力强、社会适应快,具有现代职业素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鄂尔多斯市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为依托,培养根植鄂尔多斯市,面向内蒙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形成以“煤化工”为突出特色的学科专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高度重视师资引进与自身培养。首先,每年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兼具实践经验的教师;其次,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进修,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最后,选派基层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另外,我校积极应对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着力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持续、有序地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长期聘用一定数量的企业教师为学生上课,达到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的目的。

上述举措使得本专业的师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师资力量更加雄厚,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提供了师资保证。

三、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明确以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鄂尔多斯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和煤电基地,是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更是我国4个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具有内蒙古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鄂尔多斯大路工业园区等11个化工园区。显而易见,煤化工是其优势特色产业,其绝对优势地位不言而喻。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和烯烃、煤基新材料、煤基固废利用、绿氢与煤化工耦合等多条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以及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变的势头,带来了社会对煤炭高效利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也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大纲的改革与完善

基于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鄂尔多斯市及周边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氯碱化工等产业特点,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我校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通过“请进来”及“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专家进行培养方案的质量把控,并积极到同类型高校中进行调研,集众家之所长,为我校的教学和教研提供更科学、更广阔、更系统的思路;定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增减部分课程的学分,增加符合本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对教学大纲进行改革与完善,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考试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通过借鉴与探索,对课程内容、考试方法、作业方法、过程考核评价等进行改革[3]。

(二)依托学科竞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实践育人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依托学科类竞赛将相应的竞赛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提升育人质量[4]。

如依托鄂尔多斯市“煤基固废直接液化残渣气化制氢创新人才团队”,本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以创新创业的勇气和智慧,担当“强国有我”的使命;本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群教学团队努力探索综合实践育人体系,如将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与课堂理论教学、实训室实践训练、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积极探索以学科竞赛促教学、促学习、促创新的育人路径,构建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新型育人体系。

目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图2所示。通过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落实,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研究方法、化工产品的过程研究及开发、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放大等知识,并具备相应能力,还能成为专业知识与素质品质兼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三全育人”。

(三)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与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深化“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要全力推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确保每门课程全覆盖、每位教师全覆盖。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上,将课程思政内容落在实处,集专业培养与课程思政于一体;对于具体课程的讲授,要求授课教师充分挖掘其内在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提炼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推动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使课程思政教学“如盐入水”[5]。本专业化工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如图3所示。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系统改革,可推动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的迭代升级,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高度统一。

四、加强一流课程建设

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院校,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虽已入选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也已获批若干项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及校级优质课程,但尚未打造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因此,一流课程建设迫在眉睫。

在学校层面,我校不定期邀请教学能手、专家在线上、线下开展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等有关课程建设的专题讲座,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科学、更广阔、更系统的思路;持续加强一流课程、优质课程及名师特色课程项目建设,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本专业教研室层面,进一步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比如将化工原理A(一)、化工原理A(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原理实验等作为一个课程群,课程群内的四门课程均聚焦化工单元操作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教研室针对每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建设规划及激励机制建设,健全了支持政策,完善了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另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级、自治区级等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线上线下一流专业建设申报,为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奠定一定基础。

五、强调产教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

在科学研究领域,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者缺一不可。同样,在大学教育尤其是在本科教育中,教育、科研、生产三者相结合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尤其是在化工专业等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工科专业中,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论和实践同步不及时、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对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势在必行[6-7]。

在迎评促建过程中,我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学院的建设。2022年,我校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学院获批自治区首批区级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基于此,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与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鄂托克旗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国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鄂尔多斯市紫荆创新研究院等十几家化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外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聘请实习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为培训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本专业教师积极联合自治区内外高校与企业,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实力更强、维度更广的产学研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和实习,有助于本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更好发展。

六、基于OBE理念,建立毕业生追踪回访台账

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追踪调查可知,我校8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地为鄂尔多斯市当地及周边盟市。因此,我校充分结合鄂尔多斯市的煤化工产业特色,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等的设置。定期对本地区的就业单位和毕业生进行走访调研,建立毕业生追踪回访台账。听取用人单位对我校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就业工作情况,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并输送给社会和用人单位[8]。

七、结语

以迎评促建为契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在教师培养、培养方案的论证修订、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认同感与幸福感。但本专业建设时间较短,未来还应多向成熟院校的化工专业借鉴经验,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走出适合我校化工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小飞.基于人才评价体系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商讯,2022(4):179-182.

[2] 林庚.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化工设计通讯, 2021,47(3):86-87.

[3] 邢乐红,王宜鑫,隋朝,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7):11-12.

[4] 王思琼.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化工设计竞赛的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22,48(3):75-77.

[5] 徐元媛,徐峰,冯笑颜,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以石家庄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工时刊,2021,35(12):47-50.

[6] 孙初锋,苏琼,王彦斌,等.化工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9,48(18):165-166.

[7] 阳鹏飞, 侯三英, 颜雪明.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12):227-228.

[8] 张楠,牛永生. OBE理念下化工实习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山东化工, 2020,49(1):173-174.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