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坊”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何长全 胡振 朱美春 赵兴祥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提高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仍需完善。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工作坊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其他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作坊”;工程管理;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126-04

创新创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是培养具有较高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摇篮,持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课题。工程管理专业设立的宗旨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该专业的重要使命。目前,全国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工程管理人才[1]。然而,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工业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融合这些新的技术,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但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社会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和期待尚有较大差距,有必要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其提升路径进行研究。

一、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众多,培养了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对于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注度不够,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迫切的社会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体有如下三点。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定位层次不高

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对于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界定较为模糊,可量化的指标不足,过于强调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定位层次也不够高,使得培养方案与学生就业目标、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制约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很大一部分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具有较为强烈的继续深造的愿望,用人单位也需要实践能力较强、上手比较快的毕业生,而这些内容在培养方案和培养定位中尚显不足。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资源不够丰富

在当前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设不足,更多还是按照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信息等学科门类开设,使得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是孤立的、割裂的,形成了知识孤岛。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学生对不同门类的知识融会贯通,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知识点进行学习。此外,课程结构上也是按照各门课程的知识模块进行分配和讲授,对这些模块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体现不足。对综合运用时所需要的大量工程实际案例、工程录像、工程图纸、工程师师资力量等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丰富。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培养平台较为传统

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课堂讲授依然是主要方式,而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课程测验等方式虽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所占比例较小,尚不能充分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实践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往往流于形式,学校难以有效监督、实习单位不愿意或不敢让学生放手去做等问题[3],导致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不强,影响了实践环节的锻炼价值和实践效果,不利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总之,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创新创业能力标准难以体现在教学方案中,难以融合进课程体系中,难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使得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短板效应”凸显,亟待通过新型模式对其进行完善和加强。

二、上海师范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条件

(一)较为有利的实施契机和实施环境

当前,上海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正在响应学校号召,积极筹备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在筹备过程中,建筑工程学院系统梳理了我校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潜在问题,并通过修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大纲、进行实验室建设等方式支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而获得良好的实施契机和实施环境。

(二)较为适合的实施平台

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是上海市较早开设土建类专业的院校。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已开设多年,广大毕业生分布在上海市及长三角建设各个行业。同时,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成立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创业协会,且担任指导的均是专业骨干教师。该协会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全国高校BIM算量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等比赛,并多次获奖,为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适合的实施平台。

(三)教学研究经验丰富的培养团队

培养团队骨干教师均为具有十年以上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骨干教师主持实施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建造实践基地建设”与“面向新工科人才的BIM一体化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数字建造趋势下的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作坊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工程实践性知识的教学方法与案例研究”等多项课题,为培养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基础与经验。同时,团队骨干教师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认证、教学方案设计、大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学竞赛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三、基于“工作坊”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工作坊”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工作坊”培养模式是一种理论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培养方法。该模式最早产生于德国某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被国内外工程管理教育类高校广泛采用。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雷丁大学等开设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国外高校均采用了“工作坊”这种培养模式。国内的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都通过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核心能力培养、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依托的执业能力培养等方式对该模式进行了成功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4-5]。

“工作坊”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事先设置的既定任务,切实掌握相应的专业能力。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既要灵活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有时甚至超出了课堂讲授的范围)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与所在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沟通、协调和配合,以便在限定的时间、资源等条件下顺利地完成任务。这样就能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全面实践和锻炼,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快速提升。同时,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鉴于此,课题组拟采用“工作坊”这种新型培养模式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从培养目标、课题体系、培养平台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具备操作性的教学改革建议和具体措施。

(二)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资源,明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类型多样,有以建筑“老八校”为代表的土木建筑类高校、以各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类高校、以各石油或矿业大学为代表的石油矿业类高校、以各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航空航天类高校、以各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高校、以各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高校等[6]。各类型的高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行业特征和优势学科。而我校作为地方师范类大学,人文、教育、哲学等社会科学优势明显,具有鲜明的师范特色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我校在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时,结合优势学科资源,探索体现新时代师范类高校特色的、基于“工作坊”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致力于提升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为我校其他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三)以“工作坊”模式为指导,打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在当前“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市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系列发展规划。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紧跟时代要求,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增设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及基于大数据的工程项目管理、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适当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进行创新创业大赛辅导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技能。课题组以“工作坊”模式为指导,系统梳理并分析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当前的课程体系状况,确定了基于“工作坊”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模块内容、课程优化方法、课程考核办法,开设了工程科创系列课程,将学习过程转变为价值创造过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以能力为导向,建立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

“工作坊”培养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较多,且涉及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信息等多个不同的学科门类,因此有必要明确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维度、主要模块、要素和指标,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以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实际评估、诊断和改进,同时还可以根据此评价体系完善相应的教学方案,再通过方案的良好执行和改进,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螺旋式提升。我校建立了包含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知识模块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诊断,为制定相关改进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五)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创新创业“工作坊”

“工程坊”培养模式把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化为以任务完成为主,把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化为以学生上手操作为主,把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转化为以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其是一种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在“工作坊”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具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条件:在“硬件”方面,需要提供专门的空间和场所,配备必要的计算机、办公桌椅等基本设施;在“软件”方面,需要提供专业的实践资源,配备必需的软件、教具、沙盘、教材、案例、图纸、师资等,并制定“工作坊”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模拟实际的工程管理环境,使得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真实的工程运行过程。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在现有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项目式、信息化、智慧化工程科创实践模块,逐步建设创新创业“工作坊”,为我校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一)以创新创业的视角反思工程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

工程人才培养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实现过程,可视为知识的第一次跃迁;聚焦于创新创业这一视角,则要求工程人才完成从实践到价值的实现,从而达到知识的第二次跃迁。这样的过程才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反映创新创业的内在本质。

(二)以“工作坊”培养模式重构工程管理知识体系

传统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要么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的重要性来组织知识体系,要么以技术、管理、经济、法律、信息等课程的内容属性来组织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围绕解决问题这一核心任务,以“工作坊”培养模式重构工程管理知识体系,可以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以开发应用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方法

“有没有用、会不会用、用不用得上”是很多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在已有的能力评价模式下,很难回答最后两个问题。以开发、应用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方法能较好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建设工程管理创新创业“工作坊”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企业实习为主的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控式教学模式,而“工作坊”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且教师能有效监督和评价学习效果。同时,“工作坊”培养模式能有效锻炼学生比较欠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进而提升其创新创业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正宗.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4):164-169.

[2] 赵华平,赵赟钰.“互联网+”时代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SWOT分析与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6):13-15.

[3] 尹贻林,刘一格.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力测评的探索与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119-123.

[4] 严玲,祝丽娟,邓娇娇.工程管理类本科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1):131-137.

[5] 荀志远,李尧,吴秋霖.工程管理类专业工作坊实训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0):247-250.

[6] 任艳胜,赵晓杰.地方师范院校工程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的实践探索:以江西师范大学工管专业为例[J].经贸实践,2016(15):148-149.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