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示范法在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李佳昕 龚素瓅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自2022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1]在所有科学活动和探索中,科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依据和指导原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榜样是社会主体完美形象的统一,代表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有效运用榜样示范法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能充分发挥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价值旨归

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实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后备力量,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宝库里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也是科学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以及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一)个体层面:科学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精神应贯穿整个社会,指导人们的思维与行动方式。”[2]科学精神的思想内涵丰富,它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启迪思维,也可以提升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并激发他们超越前人、自我创新的勇气,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缺乏科学精神支持的高校学生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时,往往会产生恐惧与困惑,有的大学生甚至对伪科学深信不疑。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科学精神具有客观理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要素[3]。科学精神的客观理性要素可以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观察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以科学的思维解决科学研究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能够“高举科学的旗帜,坚决反对迷信,反对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4]。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培养科学思维,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

(二)社会层面:科学精神的培育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科学文化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公众的科学修养,增强科学精神。当前,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尚显不足,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高校作为提高国民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机构,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突出其引领作用,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化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5]。

(三)国家层面:科学精神的培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之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到二○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6]。要想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领军者,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尤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身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他们有望成为我国科研领域的核心力量,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领军人物。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科学精神富有创造性。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激发他们超越前人、自我创新的勇气,从而培养出兼具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科学人才,为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积蓄雄厚的人才力量。大学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同时科学精神的培养又是对科技教育的深化与提升。若大学科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将会有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二、榜样示范法在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中的作用

陈万柏、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榜样示范法,也称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正面的、先进的或反面的、落后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来提高教育对象思想认识、规范其行为的方法。”[7],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样示范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过程中,运用榜样示范法,旨在通过科学家和杰出科技工作者的示范引导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科学的认同感,并提升他们的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和质疑能力。鼓励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进而激励更多学生投身科学事业,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在科学教育实践中,适时引入榜样角色,有助于树立学生心中的科学家形象,从而积极影响他们的科学认同、学习兴趣以及未来与科学相关的职业规划。

科技人物典型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牵引力量[8],对大学生起到引导教育、示范带动、鼓励鞭策的作用。以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矛盾时,遵循科学正确的方法论原则,进行辩证分析和解决,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高校弘扬科技人物典型是当前大力弘扬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榜样示范法应用于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中的路径

科学精神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特别是科学实践活动)的宝贵成果,是推动社会科学稳定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实现美好未来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高校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让他们深刻认识科学精神在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科学精神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自觉。为此,高校应精心选择榜样,通过多样化宣传方式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培育。

(一)选准榜样,提高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针对性

中国科学家一直是中国人的楷模,他们为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包括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诺贝尔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的科学家,以及各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在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时,高校可以运用中国科学家的先进、真实事例,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媒介技术,生动展示榜样形象,从而加强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1.重视专业背景的近似性

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学生而言,具有相似专业背景的榜样更具模仿价值。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屠呦呦、钟南山等人为榜样;农业专业的学生可以以袁隆平、李保国等人为榜样;航天专业的学生可以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为榜样。

2.注重性别平等和文化多样性

女性和少数民族群众在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应该得到重视,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多元性。例如,“她力量”是近几年在女性领域的榜样宣传口号,旨在弘扬女性力量,提高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法国欧莱雅集团于1998年联合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是全球唯一专门针对科研女性的奖项,被誉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近年来,如“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碳中和”女战士冯晓娟等女性榜样,展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信、坚强和担当精神,在当代高校榜样教育中增添这些元素可以鼓舞女性学生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做出职业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3.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榜样

当代社会呼唤创新与变革,只有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具有时代性的榜样通常是当代社会中影响力卓越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成就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例如,成功的创业者、社会活动家、科学家等,他们通过实践和创新思维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创新要求,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9]。同时,利用身边真实、充满正能量的各个行业科学精神追梦人作为生动素材,能够激发大学生发扬青年正气,保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始终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综上所述,高校在为大学生挑选榜样时,应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方式确定他们偏好的榜样类型。基于此,组织评选相应的活动,掌握榜样示范的主动权,以满足大学生的价值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

(二)宣传榜样,提升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榜样宣传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传统的研讨会、学习交流、人物专访和新闻报道外,新媒体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其传播方式深受大学生的喜爱[10]。

1.运用好传统方式开展宣传和教育

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大学社团是宣传科学精神的重要基地,如浙江理工大学的未来企业家协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此外,开设科学大讲堂或邀请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校友进校,聘请他们担任顾问,开展宣讲活动。例如,浙江理工大学开设的“致远大讲堂”邀请了以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文兴为首的名师大家开设讲座,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前沿思想,帮助青年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将榜样与大学生置于同一情景,让榜样以真实自我展现在大学生面前,拉近彼此距离,大学生能够直接感受榜样的形象气质、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与社会组织科协合作,可以举办科技展、科技类宣讲等活动,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科学家精神宣讲、大学生科技节、科普场景打造行动等。例如,2012年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开展了《国家的脊梁骨》主题宣传活动,旨在展现科学家事迹,弘扬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并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勇于承担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各地高校可以邀请他们进校园演出,或组织学生编排同类型的舞台剧,让学生在观看和角色扮演中以剧中的前辈为榜样,自觉成为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同时,利用年轻人喜爱的“推理游戏”“剧本杀”等体验式活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在培育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特别是“00后”大学生常用的抖音、微博、小红书等信息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科普大放异彩。例如,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的“听!中国科学家的奋斗宣言,每一句都有力量!”系列短视频和文章,弘扬了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营造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此外,科普节目如《加油!向未来》《最强大脑》《大先生》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探索科学的机会。《大先生》这档节目真实展现了科学家们的辉煌时刻,并以此线索深入探访其背后团队。节目旨在增进观众对特定领域的了解,并向该领域的科研人员致敬。它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为基石,致力于培养和塑造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德的杰出人才。这些优秀作品和节目是培育科学精神、宣传榜样的生动素材。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人物传递的先进价值和精神力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科学家的思想,促进其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学习。

3.发挥好课程思政的作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的建议中提到:“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培育科学精神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育,形成课程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双向互动。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相关专业的科学家故事,尤其是将新中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融入课程内容,以此展现和弘扬科学精神。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精神的内涵为指导,激励更多年轻学子投身于科技强国建设,发挥自身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