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教学模式下茶文化与鉴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李文静 李东和

[摘 要]文章探讨了如何在BOPPPS教学模式下,将思政教育浸润式融入茶文化与鉴赏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首先,从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乡村振兴和茶旅融合、工匠精神和创新发展、自我修养和品德提升等方面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其次,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逻辑,总结BOPPPS教学模式下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最后,以“茶具”的课堂教学为例,从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后测和总结六个环节具体阐述教学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BOPPPS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茶文化;通识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079-04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1]。近年来,各地高校和各学科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并总结教学设计经验,致力于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2-4]。本文以安徽大学的茶文化与鉴赏通识选修课为例,尝试将课程思政与BOPPPS教学模式相结合,总结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并开展教学实践,希望提高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期待,并为同类课程开展浸润式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一、茶文化与鉴赏课程概况

(一)课程简介

在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走出专业圈,提升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学科素养[5]。与专业课程相比,通识选修课存在课程周期短、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选课人数多、学生的专业和年级差异大等特点。茶文化与鉴赏课程是一门36学时的通识选修课,以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为讲授脉络,主要包括茶道,茶具,与茶相关的诗词、绘画、书法、戏剧等内容,以引导学生鉴赏和传承茶文化为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茶文化创新与运用能力。2022年,安徽大学共有199名本科生选修了该课程,选课学生的年级跨度从大一至大四,且专业分布广泛,包括哲学、网络工程、环境设计等,可见学生对学习茶文化有较高的热情和期待。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和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是我国值得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茶叶从最初的食用和药用,逐渐发展为饮用,并成为我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6]。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茶旅融合既是我国旅游的新兴业态,又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7]。紧扣我国文化传承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为了激发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深度。

1.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方面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我国茶文化历经数个朝代逐渐走向高峰,虽然有曲折,但是各时期形成的茶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至今依旧被大众所喜爱。以茶道为例,随着制茶工艺和茶具的发展,茶道已由唐朝的煎茶道发展为宋朝的点茶道,又演变成从明清延续至今的泡茶道。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值得传承和发扬,而且能帮助大学生群体坚定文化自信。

2.乡村振兴和茶旅融合方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于茶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茶旅融合成为延伸乡村产业链的有效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例如,福建省安溪县以铁观音茶为支点,不断研发种植和初制技术,并建设生态茶园,利用农业资源发展旅游,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实现农户多渠道增收。一些大学生怀揣着专业知识和对家乡的热爱,通过改良茶叶种植技术和营销方式,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为振兴茶乡贡献力量,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者[8]。

3.工匠精神和创新发展方面

为了达到最好的风味,炒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制茶环节需要细致处理。每个步骤的反复操作以及对茶叶色、香、味、形的把握都是技艺的积累,而这也是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体现。为了充分发掘茶叶风味,配合饮茶的器具也不断推陈出新。例如,黑釉盏与宋朝的点茶道相得益彰,明清时期风靡的紫砂茶具为泡茶道锦上添花,这些都是匠人和茶人智慧的结晶。茶具的结构、形态、材质会影响茶汤风味和饮茶体验,而釉彩、绘画等形式能增加茶具的艺术价值,这也为茶具制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4.自我修养和品德提升方面

“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和“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都是通过茶文化向人们传达勤俭朴素、淡雅自然的价值追求和宁静致远、和诚处世的人生态度[6],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及尊敬长辈、自谦内省的中华传统美德不谋而合。一片茶叶经过热水的浸泡,先不断翻滚,再慢慢沉淀,最终散发沁人的香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激励当代大学生沉着冷静地面对学业、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压力,通过学习和磨炼,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三)BOPPPS教学模式运用

BOPPPS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2]。根据BOPPPS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通常包括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环节。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思政育人,可以在六个教学环节中分别导入恰当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思政元素的催化剂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拓宽知识面,增加课程内容的讨论深度。

二、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一)增强课前导入效果

在导入课程思政元素时,既要控制时间,又要触发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因此,可以选择聚焦时事热点的“微小”元素,以短视频等能够产生多感官刺激的方式呈现,为达成教学目标作铺垫。例如,学习“茶道”章节时,可以先播放福建省非遗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在《诗画中国》舞台上的表演视频,通过惟妙惟肖的茶百戏表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点茶道的兴趣;然后,经过简短的师生互动,阐明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掌握点茶道的流程,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预期。

(二)丰富课中探究内容

前测、参与和后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尤其是参与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前测环节可以通过1~2个简单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例如,教师提问:我国的六大茶类有哪些?以此对学生的茶基础知识储备进行预判。教师在参与环节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介绍六大茶类的形态、味道、色泽以及制作工艺;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家乡的茶,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拓展课堂讨论的范围和深度,强化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在后测环节可以对照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提炼1~2个简单问题进行讨论后采取开放式自评,以检测学生的学习完成度。

(三)提升课后总结深度

BOPPPS教学模式中的总结环节是完成课堂学习的标志,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作铺垫,可以利用思政元素提升课堂总结深度。例如,总结“茶诗”章节时,先回顾本次教学的知识点,然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接收学生的教学反馈,最后将诗人的风骨同人生态度及品德修养相结合,激励学生通过内省自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

根据茶文化与鉴赏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及教学设计思路,以“茶具”一节为例,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分别从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后测、总结六个环节阐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过程。

(一)导入

教师先播放以宜兴紫砂壶为主题创作的歌曲《相承》,然后在线提问学生:除了视频中的紫砂壶,你还知道哪些茶具?在课前导入环节用具有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力的视频让学生领略我国茶具之美和工匠精神,感受我国茶文化积淀与传承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融入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可以起到引导和催化作用,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就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目标

导入环节后,顺势播出《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有关煎茶道、点茶道和泡茶道的茶艺视频剪辑,引出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1)基础目标——认识各种茶具并掌握其用途;(2)进阶目标——掌握三种茶道中使用的茶具;(3)延伸目标——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发挥茶具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为三个层次,对应不同的能力,帮助学生确定学习预期。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

(三)前测

在目标导向下,教师推出一道与茶具及其作用有关的连线题,请学生作答。根据前测结果,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讲解学生容易混淆或者不认识的茶具。教师介绍审安老人所著的我国第一部茶具专书——《茶具图赞》。在这本著作中,作者用宋代官职给每件茶具起了名字,契合了“以器载道,道在器中”的思想,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认识茶具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四)参与

参与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见图1)。第一方面对应基础目标。教师讲授完基础知识点后,学生五人一组开展茶具名称线上小组竞答活动,对于答错的题,以生生互动解答为主,以师生互动解答为辅。竞答活动一共五道题,能够在短时间内正确作答的前三个小组将获得积分,五道题作答结束后教师展示各小组得分,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第二方面的教学内容是茶道与茶具的结合,对应进阶目标。教师先结合《非遗里的中国》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有关茶艺的视频剪辑材料,分解煎茶道、点茶道和泡茶道的步骤以及其所使用的茶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茶艺和茶具之美,坚定文化自信,而且让学生在欣赏茶艺表演时掌握茶具的使用方法。接着,鼓励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上台,按照茶道步骤依次演示各种茶具的使用方法,由其他小组对演示成果进行评价,最终得到本轮的积分。第三方面是头脑风暴环节,对应延伸目标。利用江娟、陈慧两位大学生以茶叶为支点回乡创业的成功案例[8],引发学生关于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和讨论。各小组先就如何利用茶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展开头脑风暴并形成方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投票,评选出五个优秀的方案,给予分数奖励,计入各小组的积分。在参与环节中,将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在巩固学习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轮参与活动结束后,统计各小组的得分情况。

(五)后测

经过内容丰富的参与式学习,在后测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本次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对学习成果进行检测。教师先组织各小组根据学习目标,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评;然后根据自评结果,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讲解;最后针对茶道流程和茶具使用方法,发布三道选择题作为随堂测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得到客观的教学反馈。

(六)总结

总结是对课堂教学表现的汇总评价、反思和延续。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还有哪些环节可以提升,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将学习内容延伸到“第二课堂”,以课堂上总结的乡村振兴方案为基础,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以及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一步优化方案,尝试将方案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赛、安徽省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的成果。以赛促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获得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