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本科课程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
作者: 石碧清 董冰 程颖 曹东杰 全玉莲[摘 要]课程是教学体系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专业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许多思政元素是隐含的、深层次的,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挖掘。文章根据一流本科课程的特点,围绕“弘扬生态文明、培育爱国精神、守护青山绿水、铸造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入挖掘隐藏其中的课程思政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实现了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获得了非常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生态文明;爱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087-05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仅要育才,而且要育人,人才培养是育人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各环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开展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课程设置、专业教材修订以及教学设计等环节中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是利用隐性教育方式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形式;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思维方法以及价值理念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课程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才的主要课程。专业课程一般占据较多学时,而一般通识类课程学时占比较低,如果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强化专业课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专业课程在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应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水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构成环境学科学生专业知识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基础性强、实践性强、时代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课程内容包含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课堂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案例,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其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得到提高,可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
(一)梳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要全面提升监测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为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我校“实现人与社会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教育”办学理念,立足环境专业以及环境监测课程特色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聚焦岗位核心素养,确定了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即“弘扬生态文明、培育爱国精神、守护青山绿水、铸造工匠精神”。
(二)构建“1-2-3-4-N”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教学团队根据OBE理念,聚焦岗位核心素养,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了“1-2-3-4-N”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见图1),使得课程思政有方向、有宽度、有亮度、有温度。其中“1”是一个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即“弘扬生态文明、培育爱国精神、守护青山绿水、铸造工匠精神”;“2”是两条主线,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政治主线,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德育主线”;“3”是三个教学环节,即“课前、课中和课后”;“4”是四个维度,即“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思维能力、培育专业素养和提升个人修养”;“N”是N个元素,即“理想信念、生态文明、科学思维、工匠精神、责任担当等”。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将思政理念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教学团队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政治主线和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德育主线”两条主线为引领,从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环境监测要素的空间维度,从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监测全过程的时间维度着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思维能力、培育专业素养、提升个人修养四个维度进行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科学文化修养、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思政元素融入具体教学环节,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思政
确定课程思政元素以及融入点后,需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等方式有效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以互联网为平台拓宽网络思政渠道,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见图2)、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预习,通过线下课堂教学、课后扩展和课程实验等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根据专题讨论、问卷调查、课后访谈、课程评价、课程考核等情况进行课程思政评价和反思。
(五)实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责任担当意识;结合课程内容蕴含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的意识;结合环境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引导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结合环境相关法规政策,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伦理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从以上四个层面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见表1)。
三、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环境监测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有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施翻转课堂以及课程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展示表达能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环境监测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生态文明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逐年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逐年提高,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和环境监测工作的职能及作用的转变,为环境监测课程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对课程知识点的梳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和思政点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和综合素养。开展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良好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的环境保护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石碧清,董冰,程颖,等. “环境监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1(12):368-371.
[2] 万均,李玲玲,邓晓燕,等.一流专业背景下环境监测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2,8(15):31-33.
[3] 邓琳,陈晓亮.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16):44-47.
[4] 袁碧贞,吕晓丹,安静,等.有机化学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探索:以醛酮一章为例[J].当代化工研究,2021(21):107-109.
[5] 姜沛汶,邓天天,刘帅霞,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23,51(4):199-200.
[6] 石碧清,程颖,曹东杰,等.混合教学模式下《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2,32(5):86-89.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