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作者: 刘进军 彭海霞 黄程锦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给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调查了我国147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思政类数字资源建设情况、思政教育专区设置情况、思政教育活动情况,揭示了部分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意识不强、资源缺乏整合、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并提出了理念先行、资源整合、人员素质提升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课程思政;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101-05

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课程思政参与问题上,基本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为指导,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如龚一鸣[2]、王学俭等[3]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抓手,课程思政不只是课程及课程教师的事情,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同样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4](以下简称《规程》)明确规定,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符合《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与要求,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教辅机构、学校第二课堂,应依托资源、空间、服务等优势,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图书馆如何有效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值得思考及探索的问题,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自课程思政提出以来,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以教育部等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的147所高校图书馆为调查样本,调查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调查时间为2023年4月6日至26日。由于无法访问图书馆主页或需要账号登录访问数据库等原因,18所高校图书馆未纳入此次调查。因此,此次调查实际调查了129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课程思政参与情况,主要对高校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助力课程思政的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思政类数据库建设情况、专门的思政教育阅览室或专区设置情况、思政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情况。

(一)思政类数字资源建设的情况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被调查的129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08所高校开展了思政类数据库建设,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思政类数据库一般有1~6个,涉及的数据库主要有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数据库、大学生思政资源服务平台等。其中,订购1个思政类数据库的高校有48个,订购2个数据库的高校有39个,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有些图书馆对思政类资源建设非常重视,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5]拥有全国党建思政案例库、党报党刊资料库、思政教育学科资源平台、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等6个思政类数据库。

(二)思政教育专区设置情况

思政教育专区是指高校图书馆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专门的物理空间,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北京大学、暨南大学、湘潭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12所高校的图书馆设置有思政教育专区。如暨南大学图书馆[6]设置了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览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7]与学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红区”,该区域藏书涵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历代领导人文集、报刊及音视频资料等。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红区”是湖南省首个高校“学习红区”,是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第一课堂的延伸。

(三)思政教育的相关活动情况

思政教育的相关活动主要为调查图书馆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展览、讲座、书展、观影等活动,主要是通过搜索各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新闻动态、讲座与培训、活动日历等获取信息。在被调查的129所高校中,40所高校开展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展览活动,37所高校开展了与思政相关的书展,27所高校开展了相关讲座,32所高校开展了思政类竞赛活动,22所高校开展了图书推荐活动,7所高校开展了观影活动。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8]开展了“重温红色记忆 共抒爱国情怀”主题电影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文献中的百年党建”主题活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的抗疫精神”主题沙龙。中南大学图书馆[9]举办了助力中南大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图书展,采用了纸电一体管理模式,同时推出纸质和电子图书。

二、当前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及困难。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

部分高校图书馆相关人员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高校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时间还不长,作为一个新的服务切入点,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还未完全形成,还没有把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升为工作“主责”[10]。

(二)课程思政类资源缺乏整合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108所高校图书馆建设有思政类数据库,但是数据库资源较少且零散,较少有高校图书馆对思政类数字资源进行整合,或在图书馆主页上有思政数据库方面的导航、专栏设置,也较少有高校图书馆对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对思政课讲义、思政文化实物等特色教学资源的管理研究较少[11]。

(三)课程思政教育的物理空间建设不足

在课程思政教育物理空间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不够重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思政教育物理空间,没有专门的空间用于开展思政类活动。

(四)馆员素质不能满足课程思政服务的要求

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滞后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时代需求[12]。

(五)课程思政相关的活动缺乏整体规划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些高校图书馆也开展了课程思政方面的活动,主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但没有形成系列主题活动,比较零散,缺乏整体规划,辐射面不够,影响力较小。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升策略

(一)理念先行,形成全员课程思政共识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思政是新任务,要积极转变观念,思考图书馆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何以实现”的问题,提高主动性和创新性。如清华大学图书馆[13]专门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检索与利用”的培训,介绍马克思主义文献检索的相关数据库、网络资源以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收藏情况。另一方面,在转变自身理念的同时,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宣传推广课程思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课程思政不单是课程与教师的事情,学校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知晓图书馆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相关服务,并参与相关推广活动。

(二)资源整合,构建资源保障体系

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应面向不同对象构建课程思政资源保障体系,涵盖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及空间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课程思政类教材建设。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指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订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所需的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系列用书[14]。(2)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可以通过购买、自建等方式建设课程思政类数据库,同时注重对免费资源的挖掘。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15]拥有自建思政类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红色文献平台。(3)设立专门的思政学习空间。专门的思政学习空间包括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指图书馆可以在网站、官方微博上设置专门的栏目或者板块,全校师生不仅可以了解到课程思政最新的政策及动态,而且可以“一站式”找到所需的资源。物理空间指图书馆在线下设置课程思政专区,将思政类的图书、期刊等资源整合在一起,专区可以为师生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展览、主题活动等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服务创新,贯穿课程思政育人过程

《纲要》指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1]。(1)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近年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多为图书馆,主要形式为文献检索课程(选修或必修)。高校图书馆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上机指导等。(2)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学科服务、阅读推广、展览、观影、知识竞赛、培训等各类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程的作用。(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多为图书馆学专业教师,其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及技巧高于普通教师,能更迅速、精准地获取课程所需的思政资源,同时作为学科馆员,他们可以为其他专业课教师提供相关思政资源,将图书馆第二课程的内容推送给学生,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使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

(四)人员素质提升,组建课程思政服务团队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课程思政建设涉及信息资源建设、阅读推广服务、学科服务等业务工作,需要综合能力较强、政治思想好的骨干馆员。(1)设置专门的课程馆员,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将图书馆资源、技术等融入课程教学,为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提供嵌入式的课程思政服务。(2)以党员为主体,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高校图书馆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主动投入课程思政建设,整理党史方面的资源,开展党史方面的主题活动。如2021年海南大学图书馆[16]开展了“红色阅读之旅——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阅读推广活动,活动旨在利用图书馆阅读推广月平台,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阅读推广月的各项活动交叉融合,通过营造党史学习教育氛围,拓宽师生党史学习渠道、激发师生党史学习热情、提升师生党史学习效果。

(五)媒体融合,提升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7]。图书馆可以运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新技术充分挖掘资源、开展培训等活动,从而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红色书香专题书柜”“跟着《觉醒年代》学党史”等特色栏目。

(六)主动合作,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为更好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寻求外部合作。一方面,争取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院系合作。图书馆与教务处、研究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合作,实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另一方面,积极与学生社团合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因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兴趣等非常重要。高校图书馆通过与学生社团合作,开展各类思政教育类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语

根据《纲要》的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这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主动参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优化资源结构,提升人员素质,主动寻求合作,运用新媒体实现服务创新、服务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