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民间曲艺资源开展地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

作者: 李家燕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地方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实探索和创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中国民间曲艺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创新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民间曲艺资源在地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丰富教育形式,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间曲艺资源;地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105-04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需要以课程为主,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融入实践活动。目前,普通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实要求。充分利用民间曲艺资源,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从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中“一”与“多”的辩证关系,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课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见。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各地各类高校需要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政治形态、文化思潮对我国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平稳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团结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增强人民群众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地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要是以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以国家相关课程体系为依据、以相关课程实施为载体,在地方高校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高校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的过程中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民族交往空前密切、交流日益频繁,因此,需要引导各族人民加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更是地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目标[4]。因此,高校教育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务必坚持以德为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创新与改革,促进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五个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5]。

本土文化环境、风俗习惯、教育形态对个体的认知与思维方式有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迥异,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与各少数民族交流接触的机会,对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认识不足,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利用高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共同学习与生活的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充分借助民间曲艺资源,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民间曲艺的艺术特点与教育价值

民间曲艺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采用表演、音乐等手段,以“说、唱、吟、诵”为表现形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其发展植根于人们的生活经历,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给予人们精神享受。民间曲艺把民族文化的多种精髓和共同价值观有效保存,并形成文化联系。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艺术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的文化基因。它让人们了解、熟悉自己的文化,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美好的色彩。不同民族的曲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成为该民族群众的黏合剂,也是该民族成员相互认同的重要标识,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极大地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它的传承创新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土家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宣恩三棒鼓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棒鼓属于花鼓曲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宣恩三棒鼓多应用在土家族歌舞、节庆、婚恋等场合,具有娱乐的功能,是土家族风俗人情的重要体现。宣恩三棒鼓在表演中除了演唱,还包含跳舞、杂技等,一般由2~4人共同表演,且表演过程中会使用特殊的道具,例如锣、鼓、刀、斧等。具体表演内容会根据场合不同进行调整,白事红事、节日庆典,表演内容或欢快、或哀伤,可以烘托氛围[6]。宣恩三棒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其在劳作之余的艺术创造。宣恩三棒鼓的文化主要通过歌词内容传承,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民间风俗有关,且通俗易懂、口语性强,反映不同时期土家族的文化风貌。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勇敢坚强,这些品质在宣恩三棒鼓的歌词中均有体现,这些优秀品质在曲艺的传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形成了土家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而这一精神与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相符,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类的民间曲艺开展相关教育,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日常对话、休闲娱乐常采用歌唱的方式,因此,很多汉族戏文传入壮族后,通常只留故事内容,戏文则用壮族语言和歌调来演唱,很多故事情节也被本土化,由此形成了壮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交融的说唱曲艺——壮族唐皇,也被称为唐煌。目前,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唐皇唱本中,多是赞扬杨坚、薛仁贵的骁勇善战、忠厚仁义,凤娇、肖尼的勤劳聪慧、忠贞的内容,体现了汉族文化中的“忠孝仁义”以及壮族文化中勤劳踏实、顽强奋斗的品质。近代有关红军、抗日题材的唐皇唱本更是体现出弘扬民族精神,以及捍卫国家主权、不畏艰险的抗争精神,凸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壮族唐皇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能够丰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让高校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壮族人民的民族价值观与审美情趣。了解、欣赏、学习壮族唐皇曲艺,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民间曲艺资源在地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充分借助民间曲艺资源制定有效策略,开展地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

(一)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

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认同,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可进而认同的过程。只有交流,才有发展。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有效方式。广西地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该明确教育目标——促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以这一目标为基础,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各个课程,从而形成文化理解、认同、内化的教育体系,促使学生发生认知、情感、行为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7]。

(二)挖掘和整合民间曲艺教育资源

民间曲艺资源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挖掘和整合民间曲艺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民间曲艺作为主线,提炼各民族曲艺的一体性,包容多元性,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实践体验,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民间曲艺源于生活,植根于人民的生活,众多曲艺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苗族说唱曲艺嘎百福为例,嘎百福主要是以民族历史与苗族人民的生活为题材,通过说唱叙事进行表演,生动有趣,具有苗族的文化特色。苗族人口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因此,嘎百福在发展历程中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曲艺的精华,并形成了以说唱为主、一人多角、简单易行、无乐器伴奏的表演形式。苗族嘎百福从传唱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了苗族人民对封建旧礼教的批判,如《播翁勇和谷纪妮》反映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柯堡彤》批判了不良作风引起的社会矛盾,体现了苗族人民粗犷豪放、倡导正义的民族性格,通过讽刺、鞭策、劝诫等方式,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并强力抵制。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通过挖掘苗族嘎百福中赞扬的优秀品德,推崇和谐社会,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苗族的发展历史、认同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发挥其教育功能[8]。

地方高校要借助相应的教学平台,开展系列鉴赏活动或校内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与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形式,从而充分发挥民间曲艺的教育作用,达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

(三)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而是落后于时代,必然会失去观众、失去应用的功能。因此,运用民间曲艺资源开展地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挖掘民间曲艺具有教育功能的典型素材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典型素材,创作大家喜闻乐见的微电影、戏剧等,或者保留民间曲艺现有的表现形式,在内容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赋予民间曲艺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广西北海、合浦一带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老杨公》,是集唱、白、做、舞于一体的优秀民间传统歌舞剧,故事情节取材于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蔡九娘的仙姑因触犯天规,被贬至人间,受尽苦难。有一天,她不堪忍受这种种人间折磨,正想投海自尽,遇到了化身为“老杨公”的观音菩萨。蔡九娘性格善良,“老杨公”不忍心看到她备受折磨,故帮助她摆脱了困境。《老杨公》歌颂了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22年,北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根据《老杨公》撑船调的音乐素材,保留了民间曲艺说唱的表演形式,根据“全国最美教师”、2019年“中国好人榜”上榜者、荣获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园长范徽丽跨海送教、海岛幼教拓荒的事迹,结合新时代,创编了北海民间曲艺新剧目——《大爱守望》,丰富了传统曲艺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北海人民初心不改、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广为传播,也丰富了地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

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背景下,将民间曲艺资源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提高教师对民间曲艺的认识深度,赋予民间曲艺新的生命力与历史使命,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教师对民间曲艺要有全面的了解,对核心内容要有透彻的理解,充分借助民间曲艺资源进行教育内容的创新[9],让学生深刻感受民间曲艺的民族特色,感受各民族的艺术审美取向,坚定民族自信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信念,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

(四)拓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渠道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拓宽教育渠道,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融合。高校需要加强领导组织,充分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与风俗习惯,感受不一样的人文风采,体验民族特色。高校可以邀请民间曲艺艺人到校内表演,并组织学生参观民间曲艺文化馆,让学生在民俗活动中感受民间曲艺的魅力。同时,创新教育手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成立民间曲艺社团,组织成员筹备相应的演出活动,既可以表演传统曲目,又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曲目。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文化节活动、学校社团演出活动和校园网等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各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学校应丰富课程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整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推动师资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开展,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进而全面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结语

民间曲艺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较高的教育价值,因此,需要将民间曲艺资源融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高校需要积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鲁特,魏崇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6):100-105.

[2] 李孝君,全颖. 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6):84-89.

[3] 康静雯,陈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与路径: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3):110-115.

[4] 丁姗姗,戴扬.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途径探析: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2(33):9-12.

[5] 孙少帅,段佳锐,张逊. 深化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2,32(4):13-17.

[6] 陈思卿,张应平,邱霞. 新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研究:以“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实践为例[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4):32-35.

[7] 黄雪萍,首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 百色学院学报,2022,35(4):92-97.

[8] 吕顺岷,苏欣. 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常态化机制研究[J]. 广西教育,2022(21):7-10.

[9] 蒙良秋.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基本经验研究[J]. 大学教育,2022(7):6-8.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