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冯平[摘 要]研究生培养是创新型知识人才培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探索合适的培养模式。地方师范院校研究生有其自身特点,比如生源质量一般、创新意识薄弱、主动性不高等,这些问题无疑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挑战。文章总结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包括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引导、分阶段分层次培养、注重多学科综合以及通过快速解决跨学科问题来激发思维、建立联合导师制进行指导等。这些办法能为今后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积累经验,同时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地方师范院校;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118-04
一、概述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创新型知识人才培育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1]。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以创新带动就业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2]。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国际上一般采用两种培养模式:一是以德国的大学和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为代表的“学徒式”模式,即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一般采用讲座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二是以美国的大学为代表的“喷烟式”模式,该模式注重班级教学和集体培养,教师可同时指导多名研究生[3]。国内许多高校也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比如组建联合实验室的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4]。各种培养模式均有其优缺点,如果生搬硬套,可能会出现研究生学习效果不佳、导师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各高校需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吸收其精华并且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和具体情况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地方师范院校不同于一流本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其具有研究生生源质量一般、学校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一般等特点[4-5],因此,探索适合地方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施教主体,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生的共性、特性及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并思考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导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不断尝试和策略调整,笔者对研究生的培养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现将其总结如下。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研究生思维习惯有待纠正
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一般,大多数学生本科毕业于普通院校,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与国内“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学生有一定差距,有的存在创新能力与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5],这些都对导师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此外,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个阶段,对研究生的自主性、自律性、独立性等均有比较高的要求。然而,有不少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还是本科生思维,以为遇到的问题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答案,或者问导师就能有答案等,对于有这种思维习惯的学生,导师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及精力来进行纠正。导师需要让其明白,相较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深度,注重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需要研究生围绕某一领域、专业或者研究方向的具体科学问题来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6]。
(二)研究生缺乏主动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地方师范学校大多地处二、三线城市,对学生和教师的吸引力不高,从而导致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学术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而笔者在指导研究生及与其他同事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研究生存在拼搏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等问题,比如基本不主动找导师交流、也从不主动汇报工作、不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甚至只想混个文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比如在科研工作中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文献资料不知道如何查找或者总查不到想要的文献,或者考虑问题不够灵活全面、顾此失彼等,导致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耗费比较多的时间精力来指导,而且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
(三)学科资源整合和导师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常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即一个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读研期间的绝大部分工作。该模式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导师能够直接对研究生负责,与研究生接触较多,对研究生的能力有整体认识,能够因材施教,并且及时纠正研究生思想及实验技能方面的错误;不利之处在于现代科学研究更注重学科交叉及学科融合,单一导师一般只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了解得比较全面和深入,但对其他研究方向的了解相对少一些,因此,单一导师的培养模式容易限制研究生的思维空间,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学科交融、多方面知识学习的需求,进而限制了研究生的创新活力[7-8]。此外,与导师团队指导模式相比,单一导师模式缺乏与其他导师的持续性的、定期的交流探讨及合作,从而导致学科资源整合度不高、导师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研究生培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导师主导的科研课题;二是学生掌握各种方法,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三是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分析和解决问题[9-10]。这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需要导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估,因材施教,一步一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学生进步较快、能力较强,则可以考虑安排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科研任务来进一步锻炼其科研能力;反之,则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速度来分配适合其当前水平的任务。而多数研究生在从本科生过渡到研究生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经历前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导师不断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对此,本研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其尽快进入角色
从本科阶段步入研究生阶段,学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此外,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因此,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导师需要对研究生进行引导并鼓励其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遇到问题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等着导师来解决或者由导师告知如何解决。此外,引导研究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也是增强学生自信的一种手段。比如,实验室里的仪器坏了,学生跟导师汇报之后,导师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引导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实验室的制冰机坏了,让研究生联系工程师来修理,但工程师认为仪器比较小,没必要耗时耗力从其他城市到现场来维修,于是提出远程指导学生如何修理。工程师寄送相关配件之后,经过一番沟通,学生修好了仪器。参与修理制冰机的两个研究生本来觉得修理仪器比较难,自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没想到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把仪器修好了,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提升,觉得在思考及摸清原理之后,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他们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科研工作之中,解决了很多问题。之后,不管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进展汇报过程中还是在相关的答辩考核过程中,他们都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问题且自信满满。这一意外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二)分阶段规划、分层次培养
研究生的成长是渐进式的,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分阶段规划、分层次培养”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定期开展组会、要求学生汇报研究进展的方式;还可以组织“文献精读”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学习高水平期刊上的一些论文,一起探讨其中的课题设计思路以及方案设计的巧妙之处。要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做科研和阅读相关文献,来促进整个实验室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规范研究生实验记录也是培养研究生思维严谨性的一种手段,在日常实验室管理中应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原始数据记录制度,记录实验的时间、条件、过程、结果等重要信息,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定期检查低年级学生的数据记录。导师也要不定期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抽查,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使学生在规范实验记录的过程中锻炼做事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在对研究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考查之后,导师对学生的性格偏好、知识结构、办事效率、理解能力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安排相应的课题,并且在日后的进展汇报过程中对课题进行不断的探讨以及调整。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探究新问题的过程,其结果往往很难预见,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实验不顺利、结果不符合预期等各种问题,因此要鼓励研究生积极与导师进行交流探讨,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而不是拖延或者积攒,虽然每周也有组会就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但是有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后续的研究工作,甚至导致后续工作无法进行。导师需要强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强调主动和及时交流沟通的重要性,研究生也应克服不好意思问导师问题的这种心理。随着课题的推进、研究生阅读的文献量增大以及接触的相关领域知识越来越多,这时可以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导师也可以不时询问研究生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新的想法,还可以鼓励其从文献中寻找新的课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交流能力的培养等[6]。对这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写作训练和课题的交流探讨来完成,平时可以通过对学生写作的材料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报告、中期答辩材料等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修改,来逐步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纠正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比如词不达意、缺乏逻辑性、段落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在之后的写作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再犯此类错误,从而减轻导师修改学生论文的压力。对课题的交流探讨应始终贯穿整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导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会影响科研进展的问题都可以跟导师进行交流,导师应及时给予答疑解惑,尽量提供帮助。导师与研究生的相处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包括制订培养计划、开题、中期考核和答辩等,在此指导过程中通过共同的探讨与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以及结合学生在科研中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训练,最终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通过解决跨学科问题来激发思维
科学研究需要依靠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多学科交叉是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以课题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学习和应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学科交叉意识,以及通过自学相关学科领域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适当关注其他学科的新发现、新成果,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交流,或者选修交叉学科课程,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11]。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以便学生了解同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学术动态,了解学术前沿,激发创新激情和灵感,找到学术伙伴,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或深造积累资源。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去解决一些其他学科的问题,比如维修仪器、与论文中的作者建立联系、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科研活动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事之后会增强信心,也会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建立联合导师制
单一导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局限,研究生长期跟随一名导师学习容易导致思维单一、科研视野狭窄等问题,影响其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鉴于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加强与其他课题组教师的交流,了解学校或者学院范围内有哪些与本课题组研究方向相邻或者相近的课题组,课题组之间有没有合作的可能,进一步考虑与方向相邻或者相近的课题组组成联合实验室来共同开展研究,通过定期召开联合组会或者组织学术沙龙等形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这对激发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以及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利的。而实施这一想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构建合理的导师团队及应制定什么样的规则,使之既能够满足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需求,又能够使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形成强大的合力,这些问题需要在组建联合导师团队之前就充分考虑清楚。从国内高校的一些团队合作模式来看,优秀的导师团队需要兼顾每名合作导师的知识结构、专业领域、年龄、经验等[11],需要有一定的年龄及职称梯度;团队负责人应选择在领域内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资深教授来担任,而其他导师也应该服从团队负责人的管理以及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在培养研究生方面,联合导师制的建立能够增强研究团队的科研实力,不同导师指导的多名研究生一起进行科研工作,遇到问题可以请教其中有过类似课题研究经历的同学,这样很多问题在团队内部就能解决了;而学生的论文也可以请团队内其他同学帮忙修改,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要方便很多。 因此,联合导师制在以后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结语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包括不同学习阶段的角色转变、内驱力的发掘、科研思想的启迪、团队合作能力及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等。高校对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培养质量的探索永远都在路上,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努力,各方面兼顾,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程望斌,黄红霞,罗朝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 (31):154-156.
[2] 张何, 傅昕.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 2023 (1):82-84.
[3] 缪燕平,肖天贵,何建新.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探讨[J]. 教育管理, 2010 (20):32-34.
[4] 王林玲,龚娟娟,苗雪,等.建立地方师范院校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分类联合培养模式的初探[J]. 课程教育研究,2014(7): 236-237.
[5] 王祥秋,张玉红,程马遥.地方高校硕士学位研究生多元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1): 98-99.
[6] 倪雪倩,张升,张召.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科教导刊, 2023(6): 68-70.
[7] 李敬. 关于发挥研究生导师团队协同效应的探讨[J]. 科技经济市场,2011(7): 53-55.
[8] 巴青松,李峰,邓道贵,等.地方院校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8(35): 86-87.
[9] 张希. 关于研究生因材施教的一点体会[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2): 1-2.
[10] 池晓娟,马燕梅,江宁,等.动物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24): 147-150.
[11] 苑娟,李恺昊,杨欢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22): 106-108.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