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研究

作者: 潘维军

[摘 要]大学生就业教育往往忽视职业意识的重要作用,学界对职业意识的理解也众说纷纭。文章指出,大学生职业意识普遍树立较晚且不明确,滞后于社会发展;职业意识可以促使大学生及早确立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职业能力。高校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社会实习等途径推动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意识;大学生就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大学生社会实习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127-04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每年的大学生毕业季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季”。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低迷,加上三年新冠疫情的影响,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了持续冲击,导致我国房地产行业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动能不足,而大学生盲目择业、被动就业,乃至暂时失业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在规定时间内获得与其专业及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具有较高的职业满意度[1]。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共同构成职业素养[2],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但当前部分高校存在过度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职业意识培养的现象。研究发现,职业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发挥[3],大学生失业中的自愿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都是缺乏职业意识造成的结果[4]。本文从探讨职业意识的内涵出发,分析职业意识对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调查大学生职业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就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内涵

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意识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与定向过程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评价和情感态度[5-7],包括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但是,仅仅将职业意识局限于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方面,对于大学生就业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例如,一名大学生可能对于职业意识的理论概念非常熟悉、见解深刻,可以滔滔不绝地进行论述,但是这名大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树立起职业意识,没有为毕业后顺利成为职业人做好实际准备。因此,大学生职业意识应该不仅包括对职业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具有为就业付诸行动、做好充分准备的意识。本文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视角来界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核心内容是大学生应确立自己成为职业人的意识,即不是将自己当作一名正在学校学习的大学生,而是把自己当作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人。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就是要转变心态,从大学生的心态转变为职场预备队员的心态;不是以在校大学生的心态对待未来的职业,而是以马上要进入职场、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人身份来要求自己,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做好充分准备。

二、职业意识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作用

及时建立起正确的职业意识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必要前提[10]。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能力储备是否充足和就业竞争能力能否提升,甚至影响其就业的成败[11]。大学生只有真正树立起职业意识,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生存处境,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父母的庇护,一个人走向社会独立生存和发展,一切只能靠自己。大学生要真正感受到就业压力,准确认清未来的就业形势,主动接受社会职业的要求,在大学期间为达到职业要求而积极做准备;要激发学习积极性,根据未来职业的需求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要基于对职业的正确理解和对自身的准确认知,在择业方面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务实的态度,既不会好高骛远,也不会畏缩不前。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就业质量才会提高。职业意识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职业目标

职业规划已经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调查,某些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上播放视频,结课时要求学生交一份职业规划报告。这对于没有职业体验和职业意识的大学生而言,无异于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意义。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如果一直不能直接面对生存压力,就缺少动力认真进行职业规划。相反,大学生如果已经树立了职业意识,清楚自己即将成为一名职业人,并保持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心态,就会主动规划职业生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就业市场的趋势,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发掘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最终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二)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

有目标才有动力。大学生只有确定了职业目标,才有认真学习的动力。大学生要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学习未来职业需要的各项知识技能。一方面,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学校规定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学习学校专业课程以外的各种知识。具备职业意识并已确定职业目标的大学生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学校课程无法全面涵盖职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他们不会满足于仅仅完成学校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渠道,认真学习职场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12],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明确的职业目标激励下,大学生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更有目标感,学习效率也更高。如果大学生没有职业目标激励,学习就会缺乏动力,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学习效率也偏低。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习

社会实习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兴趣千差万别,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往往与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目标匹配度不高,导致其对于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没有职业意识的大学生,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遵循学校的安排来完成实习任务,并没有考虑通过实习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而具有明确职业意识的大学生,则会努力寻求与自己的职业目标匹配度更高的实习机会,即使在完成学校安排的实习任务过程中,也尽量寻求与自己的职业目标相一致的实习项目或其他实践机会,尽可能更高效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大学生有了以上各方面的积累,能显著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到渠成地形成自己的职业竞争优势,在毕业时面对就业市场也比较从容,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概率也比较高,同时就业质量也普遍比较高。

三、就业视角下大学生职业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意识普遍树立较晚

调查发现,75%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后才有一定的职业意识[2]。据笔者观察,部分大学生直至毕业仍然没有完成从学生意识到职业意识的转变,而是将学生思维带入职场,因此走了不少弯路,遭受了很多不必要的挫折。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学阶段的学生和教师将全部精力用于应付中考和高考,职业意识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近几十年来,人们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开销都来源于父母,无须本人操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普遍感受不到生存压力,意识不到职业是自己以后立足于社会的基础,缺乏直接、真实的就业动机,也就不会有强烈的职业需求,即为生存而谋一份职业的需要,从而难以树立职业意识。

(二)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比较模糊

不少大学生也意识到未来要面对就业问题,但是缺乏明确的职业意识,对于职业的了解不够充分,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够准确,也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这些缺点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一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缺乏自信,不敢展示自己,不敢尝试更好的工作岗位;还有一些大学生则盲目自信,自恃才高,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估计不足,仅仅关注符合自己职业理想的优质岗位,但又没有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结果往往不能如愿[13]。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部分大学生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学生没有树立清晰的职业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快就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没有为就业提前做好行动上的准备。

(三)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滞后于社会发展

受经济环境以及计划体制残留的就业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就业岗位,希望就业一次到位,在一个单位工作直到退休[11],典型的表现就是近十几年来愈演愈烈的考公务员热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不少大学生缺乏成为一名自我负责、独立发展的职业人的意识。然而,这种观念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市场经济大潮下,劳动力流动越来越频繁才是趋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显示,2020年的流动人口比2010年增长了69.73%。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职业意识应该与时俱进,勇于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而不是退缩到固定的岗位。

四、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意识培养

综上所述,职业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关键,对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尽管高校普遍开设了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但脱离专业知识学习的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效果有限。职业意识的培养应渗透于专业教育过程中,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

课堂教学仍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式,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职业意识的培养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当前,部分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偏重于教材内容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不利于职业意识的培养。

在电子商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课程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并不是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讲解知识点,而是基于具体案例讲解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电子商务模式的时候,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的电商模式,依据课程内容布置项目任务并提供学习平台和参考资源。学生在学习理论内容的同时,也在电子商务学习平台中完成项目任务,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项目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了解本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规范,熟悉行业动态,获得一定的职业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树立职业意识。

(二)在专业实践中树立职业意识

除了课堂学习,大学生还需要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任务。专业实践是一部分行业工作的简化,为大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提供一个简化版的演练机会。在专业实践场景中,大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专业技能方面缩短从大学生到合格的职业人的距离,而且可以增强对本专业的认知、对职场的了解,提高对职场的适应性,从而树立职业意识。

在市场调查实践课程中,课程组完全按照企业商业调研的模式和标准来组织学生实践。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为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签订调研合同,约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各小组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调研问题,进行调研设计并实施调查,最终完成调研报告。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调研督导按照商业调研的标准对每个环节进行把关。团队成员需要积极与“甲方”沟通,明确“甲方”的真实需求,分工协作完成调研合同确定的任务。在实践中,初步培养大学生的调研和分析能力、提炼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分工协作及内外部沟通能力,以及履行合同的意识。这样可以为大学生的职业人角色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逐渐熟悉自己未来的工作场景,开始积极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也是大学生职业意识逐渐被激发出来的过程。

(三)在社会实习中培养职业意识

与学校中的学习实践相比,社会实习在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在真正的职场中才能获得切实的职业经验,而职场也是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最佳环境。大学生在学校中没接触过真正的职场,对于职业的理解往往过于理想化,校园中初步形成的职业意识还没有经受过职场的磨砺,因而并不牢固。学生只有真正经过职场的锤炼,才能切实形成坚定、明确的职业意识,真正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学校对参加企业实习的大学生的关键要求是进行角色转变,忘掉自己的学生身份,将自己视为一个完全独立、自我负责的职业人。首先,学校要向大学生强调,一切问题都要自己设法解决,一切结果都要自己承担,从心理上切断其对学校和父母的依赖;其次,学校要对实习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要求大学生在实习前要有明确、具体的实习目标和实习计划;最后,学校应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实习日记,每天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特别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方面。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职场必需的能力,并促使他们的心态逐步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摆脱学生思维,确立就业目标,养成职场思维模式,逐渐树立起独立自主、自我负责的职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