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价值理性 回归教育本源

作者: 田达睿 雷振东 叶飞 李宏鹏 袁英哲

[摘 要]为揭示当前流行的世界大学排名的本质,文章从大学综合水平“分值化”的合理性、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大学排名评价过程的公平性等问题入手,通过对QS、THE、U.S. News、ARWU四个主流世界大学排行榜及评价体系的解析,理性思考高校排名的问题。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在政治化、商业化等因素影响下,世界大学排名在合理性、科学性、公平性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过度推崇和迷信大学排名的高校极易被误导。我国高校应专注于自身特色与实际情况,实现多元化发展。大学评价的意义与价值并非“排名”,评价应从技术理性重回价值理性和教育本源,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世界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9-0131-05

一、世界大学排名的兴起与发展

(一)沿革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范围出国留学深造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国际交流合作需求日益增强。为给社会各界尤其是准留学生提供全球大学信息作为择校参考,世界大学排名应运而生。

2003年,为分析中国名牌大学在世界大学中的地位与差距,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第一个全球性的大学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ARWU)受到了广泛关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从2009年开始承办ARWU的排名发布。2004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08年更名为《泰晤士高等教育》,即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和夸夸雷利·西蒙兹咨询顾问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联合推出THE⁃QS世界大学排名。2010年,THE与QS公司终止合作,转与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合作,推出了THE世界大学排行。同年,QS公司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联合发布全球最佳大学排名(简称U.S. News)。2014年,QS公司与U.S. News不再合作,它们各自独立发布世界大学排名。由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包括ARWU、THE、QS、U.S. News)格局正式形成。另外,国际上还有欧盟的U-Multirank、西班牙的Scimago、沙特的CWUR、荷兰的CWTS、基准化分析Benchmarking等30多个世界大学排行榜。

(二)影响力

自世界大学排行榜出现以来,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高校和公众开始关注并重视大学排名。每年都有来自全球不同机构的各类名目的排名榜单,参评学校被“排列座次”,高等教育的发展似乎进入了排名时代。究其原因,目前高校无论是对全球生源的竞争,还是对政府经费支持的争取,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高校的全球排名和影响力,世界大学排名将全球优秀大学的强弱位序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符合社会公众的名校情结,并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各界评价高校的参考依据。例如,世界大学排名或分类工具会影响 77%的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决策[1];美国的高校接受政府拨款的生均经费可因大学进入世界排名而增加6.5%[2];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高校建设计划、资源配置、国内学科评估等工作中也会受到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

由于世界大学排名成功影响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评价以及学生对高校的选择,大学排名结果也成为衡量一流高校的重要标准。因此,世界大学排名对很多国家的高校规划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高校不仅重视排名,甚至将排名的评价指标和结果作为自身发展目标,据此改变学校发展规划与办学思路。

(三)存在问题

尽管世界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IREG)于2006年通过了“高等教育机构排名柏林原则”(以下简称柏林原则)以约束和规范世界大学排名,但近年来各类大学排名还是出现了较多问题,公信力饱受质疑。

首先,世界大学排名种类繁多,不同版本的排名结果差异较大。尽管排名机构都声称自己的排行榜具有权威性,但当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大学排行榜中被评定为不同位次时,这种多元化的结果令人困惑并莫衷一是。以土木建筑类领域为例,QS将其设为“建筑与建成环境”学科排名,ARWU将其设为“土木工程”学科排名,THE则将建筑学归属在“艺术与人文”领域进行排名。针对这一个领域,将2022年度的排行榜进行比较,只有多伦多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4所高校都出现在QS、ARWU和THE排名前50的榜单里,一致率仅有8%;在THE排名第1的斯坦福大学在QS排名34位,在QS排名第1的麻省理工学院在ARWU仅处在76~100段位,在ARWU排名第1的同济大学在THE仅排在201~250段位。此外,中国的大学在该领域的排序也截然不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在QS排名中分别位列9、13、51~100、51~100;而在THE排名中则分别位列40、201~250、151~175、21,其排序整体后移,各学校的先后次序也颠倒不一。横向比较各个机构的世界大学排名方法与指标体系,发现排名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价值理念、评价指标、加权统计方法和数据源等非误差性因素。虽然各种排名的不一致难以避免,但差异较大必然损伤大学国际排名的严肃性与严谨性。

其次,随着世界大学排名的商业化性质不断增强,一些排名机构存在人为干预和后台“操弄”的行为,引发了教育界的不正之风,以至出现一些评价失实甚至荒唐的排名结果。

二、世界大学排名评价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综合水平“分值化”的合理性问题

世界大学排名机构一般基于评价指标数据的加权综合得分进行排名,但大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其综合实力与水平受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不可测度、难以量化的因子,如办学思想、培养过程、人文素养、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都是大学实力的重要表征。因此,用绝对数值或单一分值对一所大学进行排名容易陷入看似理性的数据陷阱,能否真实反映大学的综合实力与内在特色值得商榷。例如,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很小的分差却划分出较大的位次跨度,从土木建筑类领域来看,2022年的QS、THE前50名样本分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85和0.123,说明数据比较集中、差异度较小,仅有少数大学位次间的分差在1~2分,其余相邻位次的分差普遍在小数点后1位,1分之差可能导致10个名次的差距。微弱的分差对于评价大学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但评价机构却将这种微小的差距以排名的形式过度夸张化。

此外,基于分值化的大学排名提供了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却忽略了大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世界大学排名机构都采用得分加权统计的“分值化”标尺,对全球学术型、教学型、综合型等各类大学进行统一评分,在同一“赛道”进行比较。这与柏林原则提出的“排名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并考虑到它们不同的使命和目标”和“应该考虑被排名院校所处教育体系的语言、文化、经济以及历史的背景”要求不符。随着大学排名愈发盛行,用于机构排名的指标数据被默认为评价大学办学质量的国际标准,导致一些高校为了提升排名不惜忽视自己的优良办学理念与宗旨,唯评价指标、唯得分排名是从,这样的“标准”引导给参评大学埋下了趋同化发展的隐患。

(二)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问题

世界大学排名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决定了排行榜的可信度与影响力,即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评价对象的客观真实状况。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应以高等教育为核心,尽可能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不同维度,并设定相对均衡的权重系数,从而促进大学综合、全面、良性发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由于不同排名机构之间的评价理念、指标体系分歧较大,甚至相互矛盾,才会出现THE、QS、U.S. News等评价机构分分合合的现象。在四大排行榜中,THE的指标体系最为全面多样,有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包括声誉类、经济类、教学质量类、文献类和国际化等维度;QS的指标体系有9个一级指标,无二级指标,仅涉及声誉类、教学质量类、文献类和国际化维度,且主观指标比重高、客观指标比重低;U.S. News指标体系有13项评价指标,其中11个指标都与文献相关,主要反映了高校的科研实力;ARWU指标体系包括重要期刊论文数、论文标准化影响力、国际合作论文比例、顶尖期刊论文数、教师获权威奖项数等5项客观指标,以论文相关指标为核心数据。

其次,尽管社会声誉调查方法有助于弥补客观指标数据的单一性,但主观评价的可信度与可靠性有限。QS、THE、U.S. News等评价指标体系都包含了基于调查问卷的主观声誉类指标(其占比分别为50%、33%和25%),在调查中受访者极易受到高校历史、规模以及知名度等的影响,往往凭印象或想象进行评价和打分,而非基于对评价对象的真实了解,导致主观评价在方法论上存在不公。例如,在社会声誉评价权重占比很高的QS排名中,名气大或者位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大学的排名都不会太低,一些知名度不高,但某些学科较强的学校则难以脱颖而出。此外,一些世界大学排名的主观调查因问卷数量和多样性不足难以保证排名的准确性,例如THE在2021年度世界大学声誉调查中发放了近22000份问卷,仅回收了10963份,其中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回收问卷仅有200余份,法学仅有66份。

最后,从当前排名机构所选用的评价指标来看,主流的世界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科学研究实力,但对教学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评价明显不足。例如,U.S. News与科学研究直接相关的评价指标权重达到75%,其中文献类指标占比达到65%;THE中与科研相关的评价指标权重达到70%。此外,QS仅有“生师比”这一项与教学相关的指标,U.S. News、ARWU甚至没有教学类指标。

(三)大学排名评价过程的公平性问题

基于数据统计建立的世界大学排名,其评价逻辑、方法及结果看似客观公正,却难以遮掩排行榜背后机构对高校和高等教育进行价值批判的绝对话语权。受到政治立场、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偏见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世界大学评价机构很难公平公正地开展排名工作,主观性的声誉调查更为人为干预排名提供了可能。在社会声誉调查中,受访者的国籍和语言背景对学校的评价判断影响很大,受访专家更倾向于选择其所在国家和大洲的学校,这种主观偏好在评价时存在较大误差。另外,评价机构发放问卷的调查对象所属地区分布很不均衡,THE、QS的受访者中来自欧洲的人员比例较高,U.S. News的受访者中来自北美地区的人员比例较高。可见,在世界大学排名的主观评价中,欧美国家的受访企业和专家拥有更高的话语权。此外,各大排名机构所选择的数据库以Elsevier公司的Scopus或Thomson公司的Web of Science为主,这些数据库都以收录英文文献为主,对非英语国家的参评大学而言很不公平[3]。

三、反思与启示

(一)迷信排名误导大学办学,应理性看待世界大学排名

自世界大学排名诞生后,名目繁多的排行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办学方向,排名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部分高校决策者制定学校发展方向与策略的重要依据,甚至诱发了部分办学者急功近利、短视无章的办学思路。一些高校花费大量精力钻研提升排名的门道和指标,但这些工作很可能无益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一刀切”的评价指标也不适用于处在不同办学环境与办学层次的各类大学[4]。

例如,由于主要的世界大学排名评价体系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大学一味追求排名会将资源、政策等向科研领域过度倾斜,只重视有利于排名指标的任务与工作,激励教师投入科学研究而忽视教学研究。但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术研究机构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5]。脱离人才培养、偏好科研产出的办学思路违背了大学的本质。

再如,由于世界大学排名机构大都以英语文献数据库为基础,受“英语偏好”的影响,一些非英语国家的大学为了提升排名而盲目改变师资队伍结构,优先招录具有英语背景、善于发表英文文献的国外教师,而忽视了本土化或本地化师资的重要性。

因此,中国高校应谨慎看待世界大学排名,保持应有的定力。世界大学排名可以为大学分析自身不足、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但也要明白其局限性。高校不能将排名作为评价大学水平与质量的唯一标准,片面夸大排名的作用[6]而忽视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大学的内在发展规律。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和湖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相继宣布退出各种形式的国际排名,不再向世界排名机构提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