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陈帆

[摘 要]文章围绕一流学科服务区域发展不充分、与区域发展策略的符合度不高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了区域发展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关联逻辑及现实需求,对高校构建一流学科体系、探索一流学科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协同互动机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促进“双一流”建设内涵质量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支撑区域发展等国家、地区重大战略。

[关键词]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区域;创新发展;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020-05

学科是知识发展的产物,是专门的知识体系[1]。学科建设是以产出高端、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总体目标,以学科规划定位、学科团队搭建、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平台打造、学科组织建制等为内涵要素,在一定科学领域内形成引领性学术能力的系统工程。一流学科,是指围绕国家重大项目和地方重大研究问题进行建设的、引领发展方向的学科[2],代表某一学科研究已经达到高峰水平。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3],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4],一流学科的建设成效会引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5]。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历史存在差异,因此一流学科拥有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积极布局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6],以期达成“优势学科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的目标。一流学科建设要把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作为目标,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作为核心任务,积极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全方位支撑拔尖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等作出更大贡献。

一、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情况

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7]。该名单确定“双一流”建设高校为147所;“双一流”建设学科为433个(新晋58个学科),其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布局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92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名单并自行公布。

从第二轮入围一流学科的名单可知,一流学科大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等标志性建设成果,或者有国家级重要科研平台的支撑。新晋58个建设学科中,有49个学科在近5年具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的经验,有43个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重大奖励,有26个学科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支撑。二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重点建设方向有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科技、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医学攻关、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生物育种等相关学科[8]。如复旦大学的集成电路科学和工程学科,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链,致力于处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工艺以及封测等环节的关键科学问题。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如广州医科大学依托临床医学专业创设了南山学院,实施“三制三化三融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四是依托学科特色,建设大科学装置,服务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的需要。如上海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牵头并参与了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多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建设,在功能材料等方面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同时依托一流平台实现引才聚才。五是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体系,通过集群化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的学科生态。如东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学科,采用学科集群式发展,为学科建设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物育种、粮食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服务区域农牧业发展。六是结合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彰显中国文化特质。如西北大学的考古学学科,在中华文明起源、丝绸之路考古、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管理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从以上一流学科的特征可以看出,一流学科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密切联系、同频共振,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创新驱动力量,一流学科建设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一流学科服务区域发展局限性分析

通过对一流学科的区域布局、支撑程度和质量贡献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发现,一流学科仍存在服务区域发展不够充分、与区域发展策略的符合度不高的问题。

(一)区域布局

一流学科在国内的分布还不均衡。一流学科明显聚集在东部城市和省会城市,中西部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的限制,一流学科数量偏少,发展水平与东部城市相比仍有差距,无法满足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支撑程度

能对标世界一流的高峰学科不足,优势学科规模化的目标尚未达成,无法充分发挥高峰高原学科的集群效应,对其他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受困于体制机制的壁垒,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受阻,交叉合作内生动力不足,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交叉机制,对产业创新提升的支撑力不够。

(三)质量贡献

部分一流学科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注度和研究度不高[9],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不紧密,和行业产业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对区域发展的推动力度不足;学科创新成果应用不突出,产学研用路径不清晰,尚不能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以及解决区域性发展问题;学科培育的人才与区域需求不匹配,契合度不高,向区域产业链输送的高品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三、一流学科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策略

(一)一流学科体系构建思考

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点任务已经是学界达成的共识,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合理优化学科布局,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学科交叉,推动人才、平台、文化、科技等要素全面融入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一流学科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1.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加强高峰高原学科群建设,凝练学科方向,强化特色,扩大优势,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梯队;提升前沿学科群建设,重视对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的协同攻关;提升基础学科建设,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促进产出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助力重大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和产业转型升级。

2.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一流学科建设要紧密联系国家战略规划和区域发展顶层规划,结合所在区域的产业链、区位优势等,立足行业发展急需,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学科特色化、差异化建设。例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等一系列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开展学科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和区域发展的高度融合。

3.促进学科交叉,带动学科群自主创新。学科交叉有利于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创新,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10]。从学科组织与外在机制改革切入,探索跨学科项目攻关,推动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凝练学科方向,突破学科间的壁垒与界限,在互动交融中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组建联合科技攻关团队,带动和提升学科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及重点产业链。

4.凝练育人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要及时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建成一批高质量、产学深度融合的应用型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本研专业教育教学中,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基于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5.加快学科领军人才引育,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高校要充分调动优势学科的项目、资源优势,依托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平台,与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引育一批契合高校学科特色、在行业领域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能突破核心技术,激发创新活力,引领和带动学科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建设科学合理的学科师资梯队,推动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一流学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6.引领学科研究前沿,搭建特色学科平台。高校要加强战略引领与目标引导,瞄准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积极搭建既满足国家需求又突显地区特色的学科平台;链接区域优势学科群和核心特色产业,产出实用性、地区性、原创性的科技创新成果;聚焦产业对前沿关键领域的重大需求,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7.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建立相应的组织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优化相关政策与环境,建立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的服务管理部门,组建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队伍,加快研究成果有效转化和应用,提高专利转化效益,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功能。

8.依托地方资源,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将文化特色与学科建设充分融合,探索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足迹,传承和创新地方优秀特色文化,促进特色学科的建设发展。如陕西省的三秦文化、山东省的齐鲁文化、广东省的岭南文化、四川省的巴蜀文化等都被深层次融入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学学科建设中。

(二)一流学科服务区域创新发展体系架构与实施路径

要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对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密切配合,完善体制机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优化布局学科方向,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应引导高校以多元化与差异化的对策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要求与高校建设紧密结合,引导高校树立学科和地区社会经济同向同行、依存发展的理念。

1.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一流学科要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度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对国内外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布局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学科,在服务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凝练学科方向,持续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立足地方社会需求,在产学研合作中聚焦学科方向,提升学科实力,强化学科特色,以特色学科为重要突破点,通过“以特制胜”的发展策略,打破学科同质化,实现内涵式发展。

2.建设一流学科集群。发挥一流学科的引领示范作用,建设一流学科集群。坚持特色化发展道路,采取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的学科建设策略,集中资源打造优势学科和学科集群,打造学科建设特区,以一流学科(群)辐射带动其他学科。针对区域发展现状,主动寻找与区域产业链的共生发展点,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破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难题。

3.强化学科监督与评价。坚持目标导向,对标一流,对高校学科建设成效作出评价,将一流学科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保证学科建设与国家和区域发展同向同行,激励高校根据区域关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一流学科建设。强化评估考核,健全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使一流学科变成区域创新发展体系的关键行为主体,真正发挥对社会发展、区域经济、产业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

4.强化多方资源的集聚与整合。组建各级各类高校、一流学科发展联盟,定期交流互访,增强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协作。协调高校间跨校际、跨学科协作发展,在资源整合、项目合作、师资共享、专业建设等方面打破当前高校间、学科间的壁垒。鼓励高校发挥学科优势,汇聚区域资源,构建高层次学科平台,在学科交叉中衍生出新兴学科方向。充分调动政府与社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各个方面的主动性,利用科教协同平台、未来技术学院、交叉研究中心、学科课程等资源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一流学科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5.打造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强化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联动协同,实现一流学科(群)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以提高科技水平为核心,以人才供给质量为主线,重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动力,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促进校企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加大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真正实现协同育人、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