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作者: 王晓斌 杨冬升 王红瑛 凌静姚常伟

贵州省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0

[摘 要]实践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对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工程师培养计划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要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终达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工程师培养;教学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025-05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增强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1-3]。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土木工程人才应具备较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运用符合工程经济学和工程设计等要求的专业知识,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理解工程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实现与不同学科人员的合作。因此,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培养满足建筑企业需求、突破传统思维限制,并具有实际工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4-5]。

一、 贵州省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深度不够

与东部地方院校相比,贵州省地方院校基础教育建设相对薄弱,部分地方院校存在实践基地不固定、实习经费短缺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仅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结合实践开展教学,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只能学到理论知识,对工程现象缺乏认知,较难了解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

贵州省工科专业教学、科研经费较中东部地区投入较少,贵州省地方院校工科专业软硬件设施以及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相对不足,无法有效支撑学生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实践实训类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积极性不高。在培育具有应用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方面,教师团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行业实践经验,还需要拥有出色的专业应用技巧、实际教学能力等。但目前贵州省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三)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工程实践方面的综合素质,应充分运用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平台,制订一系列联合教学方案,开展产教融合工作。但目前贵州省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与企业通过政策项目引导等方式进行的深度合作较少,由企业牵头打造专业的实训、实践平台来辅助院校开展专业课实训的教学模式还未全面铺开,导致部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土建工程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

二、 产教融合背景下贵州省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师资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6-7]。以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就业实习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加大力度引进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教师来自工程建设第一线,工作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与多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联系紧密,既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岗位。二是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同时,选派优秀教师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习先进理念,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水平。三是聘请校外兼职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组建教师团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近几年来,学院建设了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师资队伍,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分阶段毕业设计,使学生熟悉土建工程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通过用人单位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与评价反馈可知,本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部分学生成为行业内的骨干或带头人。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工程环境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实施和实习质量的基础[8]。学院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委员会。同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多家企业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场地。与校外大中型生产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训岗位,还增强了校企联系,为教师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服务。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共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目前,贵州师范大学加大了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分别在东校区、西校区建设了建筑工法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遵循“产教融合、硬软结合、突出实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集成、开放、共享”的思路,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着力点,开展校企深度融合,采取整合、扩展、提升等措施,利用信息化、科技化等手段,建设集科学普及与专业认知、教学模块开发与实施、学生技能竞赛训练、企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六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实训中心。学院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建设。部分建筑工法实训基地样板工艺流程如表1所示,通过建筑工法实训基地建设,逐步提高实训基地的装备水平,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以产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人才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主要以“服务地方、面向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为宗旨,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行业和区域人才的特点,培养出能满足行业和地方需要的人才,并且能有效地促进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此,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地开设了绿色施工与建造、建筑信息化等实践课程,将行业的最新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力推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9-10]。学科竞赛是实践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以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主的学科竞赛,同时还每年组织学生参加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激励学生参与竞赛,学院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合理的激励机制,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学分可以取代选修学分,学科竞赛奖励标准如表2所示。此外,竞赛指导教师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

(五)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课堂[11]。学院需要将实验项目从仅为验证性实验转向更注重技能和创新的实验,由学生自行完成基础实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解决问题。从课程教学中独立出单一课程的实验,将其设置为独立考核的专项实验。此外,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科研论文和课程实例,这些成果可供学生学习使用。同时,强调将科研平台用于教学服务,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此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目前,学院采用本科导师制的方法,1名教师带领4~5名学生开展科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制订科研计划和详细的研究流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并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课程以外的知识,还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贵州省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学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的有效方法。目前贵州师范大学正致力于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发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

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不仅了解工程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获取这些技能的方法等,而且拥有宝贵的工程教育资源和素材。目前,在专业总学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动自助式学习方法的改革创新

学院采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研究课题及解决问题的建议等,明确学习和研究的标准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的指导方针,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提出疑问、探索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路径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并进一步对方案和建议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估与完善。

四、结语

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工程建设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效果。本文结合贵州省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情况,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措施,从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和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力推学科竞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曹蓉,奚家米,倪小勇.基于交叉融合理念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23(8):71-75.

[2] 高等教育满意度研究课题组,马涛,张男星,等.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5):16-25.

[3] 杨懿,汪洋周颖.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S2):127-131.

[4] 李海龙.原始创新导向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6):51-61.

[5]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6] 易兵,刘婷,万琴,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6):54-58.

[7] 胡慧,罗毅平,唐勇奇,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61-62.

[8] 汪烈焰,朱超锋,林楚宏,等.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方正科技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大学教育,2016(11):38-39.

[9] 李彬,宋伟志,朱德荣,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学科竞赛双驱动下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大学教育,2023(4):119-123.

[10] 陈树莲,赵勤勇.关于提高高校学生学科竞赛水平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6-118.

[11] 侯建华,陈锟,吴岭清,等.第二课堂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153-157.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