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课”课堂创设的三重考量:内涵阐释、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
作者: 吴珊珊 何海容[摘 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需要思政小课堂、校内第二课堂、社会大课堂协同发力。建设好“大思政课”课堂,实现从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跨越,需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践教学与实践育人交互融合,使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校内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其中,社会实践是高校师生与社会课堂联系的重要窗口,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第一课堂的课程属性。社会实践的三重属性使其成为“大思政课”课堂创设的重要活动载体和育人路径。文章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在社会实践设计的基础上构建“大思政课”课堂。课题组在校内外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深、讲透、讲活,然后与社会实践贯通衔接,在协同育人的实践中探索“大思政课”课堂创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关键词]“大思政课”;社会大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思政课建设;课堂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088-05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1]。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他多次对办好思政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2022年7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文中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3]。教育的初心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只有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才能让真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内化为精神气质,外化为一言一行。讲好“大思政课”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多方育人资源,只有多方育人主体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内外协同的育人合力。
一、贯道之“器”——“大思政课”课堂的内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曾引用唐代李汉《昌黎先生集序》中的“文者,贯道之器也”,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4]。就“师者”而言,课堂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重“器”。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自我价值塑造、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途径、渠道、场所。大学课堂是“大思政”的主阵地、主渠道,要立足大学校园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育人。“大思政课”课堂实际包括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是传统教学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延伸。
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5]。大学的第一课堂即传统的教学课堂,可归结为按照专业培养方案、既定教学计划和特定教学大纲,由专任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思政课的第一课堂则是指学校内严格课程意义上的思政课,亦可称作思政小课堂。第一课堂与课程教学密切关联,是课程教学具体实施的场所。2018年11月,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吴岩表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6]。第一课堂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终端环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论及思政课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1]。在“大思政课”协同一体的组织体系中,思政小课堂是内核,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育人“合奏”中担当“领奏”[7]。
第二课堂指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以服务社会和个性发展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各类活动[8],比如班团、党团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学科技能竞赛,各类社团活动及讲座等。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9]。早在2002年,《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就强调了发挥第二课堂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2018年,《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将第二课堂的内容划分为九大模块,分学期按项目细则给每个学生赋分。从此,第二课堂逐渐以系统化、规范化、课程化、可测量化的方式融入我国人才培养大局,并与学生毕业考核评价挂钩。
社会大课堂在现实中总是存在的。马克思将“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称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知信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本就深深地扎根中华大地,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则始终贯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始终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连接贯通,强调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9]他强调思政课“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有效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阐述给社会大课堂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意蕴、更重要的价值功能和更宽广的适用范畴[11]。
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活动与思政小课堂的有机联动[12],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大课堂塑造人、培养人的具体路径和重要活动载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的一项重要活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九大模块中就有社会实践,它也是高校师生与社会大课堂直接连接的重要窗口。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作为单列指标,明确规定了课程的建设目标、核心要素和规范标准。社会实践具备课堂的育人属性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以上文件办法的出台则让其课程属性进一步明晰,社会实践因此成为第一课堂的课程之一。2023年,《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出台,其指出实践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13]。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兼具第一课堂的课程属性、第二课堂的校园活动属性,以及社会大课堂校社衔接属性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各有其内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在各项政策文件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它们各自的功能定位也逐渐明晰。
二、现实之“困”——“大思政课”课堂创设的现实困境及需要准确把握的三对关系
2022年7月,《方案》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全面推进”[3],这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思路指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需要在第一课堂下功夫,日常思政工作需要在第二课堂下功夫,而育人实效最终要落地则需要在社会大课堂上下功夫。同时,《方案》也深刻指出了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重视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当前,“大思政课”课堂创设的品质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各环节都存在短板和瓶颈,须进一步补齐与突破。
(一)抓好第一课堂,把握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课程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也是当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6]。《方案》指出了目前第一课堂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须深化,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在思政小课堂与课程思政的互动中,“大思政课”需要以显性教育形式,进一步实现“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14]。思政小课堂同样面临教学品质提升的困扰。在课程设置上,时间长、难度低,各学段都设置有思政课,给学生造成内容“单调重复、老生常谈”的负面印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单一说教的倾向。当前教育总体侧重纠正修补功能,过多关注“问题”与“问题学生”,反而忽视了多数学生成长中的情感困惑、自身优势与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堂产生排斥或抗拒的消极情绪,削弱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二)善用社会大课堂,把握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实践教学是贯通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纽带”[15]。《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2021年本)》指出,要“突出实践教学,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16]。实践教学虽然形式上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但是在强化价值引领及与教材理论知识衔接上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针对社会大课堂的内涵提升,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对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将“真理的味道”贯穿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让思政课与社会实践大课耦合,从而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道理来源于实践和生活,也需要回归生活。在社会大课堂中让思政课回归生活,让学生不只是学习者,也是探究者,这样做既有一定挑战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筑牢第二课堂,把握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管理的关系
《方案》提到“有的学校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3],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但是缺乏育人目标统领,没能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段性目标契合。当前的“二课活动”多由学生会、研究生会及社团组织,由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和开展,缺乏育人导向上的全方位把握,价值引领作用稍显薄弱。甚至有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参与第二课堂的责任意识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或认为第二课堂就是教学之外的活动,应该“让学生自己玩”,不能影响教学时间的分配。必须重申,第二课堂既要更好地融入第一课堂,又要对接好社会实践中的技能需求,为前后段课堂的建设助力。
三、纾困之“法”——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大思政课”课堂: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曾提到: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思政课堂的“道理”是前人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只是“理论知识”,缺少感性认识的积累和飞跃。思政小课堂协同社会实践,可以将道理放回实践中,让学生从自身实践的感性认识中重新收获“自己的道理”。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尝试构建协同联动的教学模式,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一)立足第一课堂,在思政小课堂把道理讲深
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统筹共享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及社会大课堂实践等各项活动设计,增强第一课堂的感染力、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社会大课堂的理论内涵。与其他课程的知识内容相比,思政课的知识点“技术门槛”低,却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甚至是“日用而不觉”,这就对知识活学活用、内化于心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从实验室、教室走出去,打破传统的第一课堂对教学场所的限制,带领学生在更接近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寻找与书本知识的连接。教师精心设计、用心引领,学生投入,师生共舞,在实景中寻求真理、体悟真理。教师要尝试将其他课程中富有活力的教学技术方法运用到思政课堂中,将专业上的经典案例引入思政课堂,更贴近学生个体发展的专业领域,从而增强课堂吸引力。体验式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优质社会实践项目,让师生在双向奔赴中实现无阻隔的交流沟通,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各项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政小课堂上,当讲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章节的内容时,将《小岗村的追梦密码》作为课程导入和案例分析材料。课下,暑期组织学生成立社会实践队,前往小岗村开展实践,并与第二课堂“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活动完美融合,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后进行深度点评,提升学生的讲课技巧。教师还可以延伸教学,在现场进一步解析课堂案例,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放在现实中来讲,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教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加深对第一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了他们的思想认同。
(二)协同第二课堂,将道理放到校园生活的情境中讲透
第二课堂本就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互动性,这与第一课堂的严谨正好互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一样的道理讲出了各自的新意。要立足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设计和同质异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应将教学内容的讲授更多地与高校的办学方向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与最新的生活热点相结合、与最前沿的学术成果相结合。尤其针对“网生代”“Z世代”的学生群体,需要融合网络信息技术,利用学科交叉来创新教学方法技术,真正让思政课中的道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各类活动,紧密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特点,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活动中强化行为追随。第一课堂注重知识传授,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新案例,有针对性地融入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协同、与社会大课堂的充分衔接,增强活动育人导向。将党团日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竞赛及太极拳、啦啦操等体育活动,黄梅戏等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与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协同开展,与社会实践的活动充分衔接。同时,活动选题要紧扣专业特点,在第二课堂的社团培训和学科竞赛中加强第一课堂理论融入,并将在第二课堂学习的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的暑期课堂上。当下很多创新创业类竞赛都单列“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为第三课堂的活动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也将育人的链条进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