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双1234”融合模式课程思政系统化构建与实施

作者: 杜胜男 王卫强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组以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为例,开展了“双1234”融合模式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其中,结合“1234”显性思政育人架构设计模式指导课程思政整体建设,围绕1个教学理念、建立2个课程资源库、覆盖3个教学要点、达成4个培养层面,完成整体思政体系规划建设;结合“1234”隐性思政融合教学设计模式指导教学落地,坚持1个教学核心、使用2个教学空间、设计3个教学主线、完成4个阶段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和深度学习,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综合育人目标,保证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相融合,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协同。课程组所构建的“双1234”课程思政融合模式拓展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法、途径、范式,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实践路径、经验、参考。相应建设成果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及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双1234”;教学设计;工程类课程; 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093-0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建设现存问题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得到全面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

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承载思政教育”和“思政教育寓于专业教育”的内在统一。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强调价值引领,充分开发和利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而在部分课程建设中,存在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并未有机融合、思政内容融入生硬且与专业知识割裂的问题,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思政教育建设系统性及深度不够问题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应该具有体系化、深入化、结构化的特点。而在一些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思政元素碎片化、不成体系,思政内容体系建设不足,资料零散,建设主旨不够明确等问题,使得育人效果不佳。

(三)思政教育缺乏“以学生为中心”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升其思政素养。但在一些思政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足,教学以教师说教为主,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存在学生缺位的现象。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课程组以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为例,从课程顶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执行等方面,多维度全面优化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构建实施双螺旋进阶式“双1234”融合模式,即结合“1234”显性思政育人架构设计模式指导课程思政整体建设,结合“1234”隐性思政融合教学设计模式指导教学落地。将课程思政内容嵌入“教学理念、课程资源库、教学要点、培养层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能力培养深度结合。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多维嵌入思政内容,形成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1234”显性思政育人架构设计模式

“1234”显性思政育人架构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围绕1个教学理念:围绕“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根本目标”的办学定位,基于“石油、石化及燃气行业中油气储存与运输”的专业特色和“培养满足国家油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确定“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面向业界,树立工程意识;跨界融合,坚持能力导向;实践思辨,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开展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思政系统化体系建设。

建立2个课程资源库:在日常教学科研中挖掘和积累课程资源,建立并持续优化两个课程资源库——思政元素库和工程元素库,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一是思政元素库。围绕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校训、雷锋精神、储运行业杰出人物先进事迹等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二是工程元素库。结合国内外储运行业最新工程案例、国家超级工程、工程技术应用与创新等开展教学,培养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覆盖3个教学要点:以工程案例为主线,基于“理论知识要点”落实知识传授,基于“工程案例要点”实现能力培养,基于“思政元素要点”融入素质培养,三位一体,深度融合。从专业知识、工程案例、环境因素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求。

达成4个培养层面:实现“价值引领认同、理论知识贯通、工程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培养”培养目标,实现育人育才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1234”隐性思政融合教学设计模式

“1234”隐性思政融合教学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

坚持1个教学核心:以育人育才为核心,推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使用2个教学空间:线上资源共享,拓展育人平台;线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场课堂面对面优势,采用“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设计3个教学主线:思政文化主线——培养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教学设计主线——设计进阶式“学、用、创”教学环节;教学模式主线——完成具有挑战度的实际工程项目任务。以制订具有挑战度的工程设计方案为核心任务,在“学、用、创”知识传授和能力塑造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

完成4个教学阶段:按课程章节知识点划分教学单元,以制订具有挑战度的工程设计方案为主线,通过“课前任务达成、课中教师授课、小组任务分享、课后任务提升”四个步骤实施教学,完成全链条闭环教学。

三、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实施

根据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组采取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理论知识领会、工程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完成课程思政内容优化供给设计(见表1),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交融,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学生树立科技报国意识。

以重点教学章节“输气管道调峰”为例,结合“双1234”融合模式完成课程教学。采用“SPOC+翻转课堂”模式,运用线上、线下两个教学空间,依托“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思政主线、“进阶式‘学、用、创’”的教学环节设计主线、“具有挑战度的实际工程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主线,以输气管道调峰知识点为核心内容,结合天然气调峰概念及计算等核心知识点、国内外行业前沿动态、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路径方法及思政案例,形成本章节知识点,组织实施教学。

(一)第一阶段,课前预习任务

教师线上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分组完成预留任务。

1.思政主线支撑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线上平台教学内容——国家超级工程“西气东输”案例的学习,通过该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行业自信。

2.“学、用、创”主线支撑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线上课程视频、课件以及教材章节内容的学习,并于超星课堂平台完成在线测试,践行“学”环节要求。

3.挑战度任务主线支撑内容:通过前期所学知识内容,完成课前预留任务。具有挑战度的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聚焦“平坦地区输气管道末段长度和直径工程设计”主题。学生完成分组,做到一组一设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组内研讨共同完成整体设计方案,并展示汇报材料。在此过程中,达到初步锻炼学生工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第二阶段,课中讲授

教师引导,学生间交流任务完成情况,解决课前疑问。

1.思政主线支撑内容:线下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将思政内容引入课堂教学,结合“西气东输”超级工程案例和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

2.“学、用、创”主线支撑内容:教师讲授学习难点,升级“学”的环节。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明确解答,辅助学生完成对知识体系架构的梳理。针对章节内容学习难点,结合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分析。

3.挑战度任务主线支撑内容: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深入介绍工程案例,为课后具有高挑战度任务的完成提供有效支撑。

(三)第三阶段,小组任务分享

学生课前展示挑战度任务完成情况,呈现“用”环节成果。

1.思政主线支撑内容:“西气东输”学习心得分享。通过学习心得分享,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工程案例中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实现素养提升。

2.“学、用、创”主线支撑内容:任务分享,践行“用”环节。前期预留时间让学生展示任务成果,随后引导学生进行组间交流碰撞,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

3.挑战度任务主线支撑内容:要求学生进一步优化课前预留任务设计方案,通过回顾线上线下所学内容,完成“复杂地区输气管道末段长度和直径工程设计”方案相应的进阶型挑战任务。

(四)第四阶段,课后任务提升

优化任务输出,对任务进行复盘以解决能力盲点,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1.思政主线支撑内容:“西气东输”超级工程案例及行业动态学习。在线上课堂论坛对“西气东输”超级工程案例进行交流研讨,提交个人案例学习心得分享。

2.“学、用、创”主线支撑内容:掌握全章节内容知识体系,包括输气管道末段工况分析、末段储气能力计算、末段长度和管径确定等内容,完成组间差异性“复杂地区输气管道末段长度和直径工程设计”方案并形成报告,制作方案分享课件。

3.挑战度任务主线支撑内容:完成进阶性挑战任务,并提交相应设计报告及分享课件。线下提交设计报告,线上同步展示设计方案分享课件。针对其他组同学的疑问和点评,由任务完成组学生进行跟进答疑。相应活跃度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围。

整体章节教学实施紧密契合双螺旋进阶式“双1234”融合模式要求,结合章节内容,深入融合“西气东输”国家超级工程案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产生持续深远影响。

四、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效果

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组基于该课程系统构建了“双1234”融合模式,实现了育人和育才的有机融合,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及认可。2015年,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入选辽宁省资源共享课程;2018年,入选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首批课程思政试点建设课程;2020年,入选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生评教成绩连续几年皆为优秀,学生普遍反馈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工程案例发人深思。近两年,课程建设模式与资源库等被常州大学、沈阳化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兄弟院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使用,同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的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