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树人视域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作者: 宋娜 王海军 王小引 单琳琳 杨赟 任峰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作为思政元素融入的载体,实现德育价值。文章初步探讨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通过制定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教学实效,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以“如盐入汤”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同时,为各高校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108-0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要先“育德”。高校应注重传道授业解惑与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着力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元素、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课程教学中,挖掘课程的思政要素,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下简称生化)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基础且前沿的学科,当前,多所高校对其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3-7]。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新乡医学院生化课程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致力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梳理优化知识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已逐步形成一种系统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4]。经过多年实践,本课程先后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初步建立了符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的教学体系,实现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为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了参考经验。
一、挖掘育人元素,设定育人目标
生化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迅猛的前沿学科,在更新和梳理专业教学知识要点的同时,要深入挖掘知识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2-4]。课题组在专业教学中聚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三大知识模块,通过搜集整理,将思政元素融入33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见表1)。
二、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生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主要分为准备、实施及评价三阶段,课题组据此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一)队伍建设及思政资源准备阶段
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铁必须自身硬”,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可通过学习交流、教学竞赛等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调整传统的教学体系,修订含有思政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进行含有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改革。三是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课题组共撰写了74个课程思政案例及27篇课程思政论文。
(二)课程思政实施阶段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做好课前渗透(线上)、课堂引领(线下)、课后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润物无声地实现知识内化于心、责任落地生根, 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前渗透(线上)
线上发布学习任务单,建立主题讨论区,“你说我听”,实现观点碰撞,进行隐性的思政教育与知识引领同向同行。比如发布战“疫”Vlog——“你关心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了解核酸检测技术的流程,并感受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实现思政元素的隐性渗透。
2.课堂引领(线下)
通过与知识的有机融合,设置讲述医学故事、名人事迹、探讨社会热点等学习讨论环节,实现思政元素融入的适时适度。例如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这一章节,讲授我国以吴宪教授为代表的先辈们在胰岛素方面的科学探索、艰苦奋斗与爱国精神。联系社会热点事件基因编辑婴儿案例,引导学生坚决遵守科学伦理道德,严守法律的红线。
3.课后实践(线上线下)
课后学生自主复习相应知识点并进行一定的知识与德育元素的拓展。学习完DNA的结构与功能、PCR检测技术后,鼓励学生进入社区、幼儿园以及小学等公共机构为大家进行核酸检测的知识宣讲,了解病毒筛查和产前筛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
(三)课程思政实践的评价效果及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匿名评价,教师根据结果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相长。课题组对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的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共计40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75份。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可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99.4%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对于生化知识的理解有促进作用,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95.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可以给予他们积极的思想引导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指导;69.8%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师应该是思政教育实施的主体。从学生的反馈可知,专业授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阵地,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最后一公里”的思政教育阵地。
另外,我们也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多个学科使用类似的思政案例等,如何避免同一案例在多学科中的“过度思政”及如何有效整合是教师要认真思考的;一些教学案例的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不够细致、深入,可以用新媒体、短视频等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另外,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应利用教学实践、专题讲座、培训等活动来实现,而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这些反馈提示专业课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思政案例,找准切入点,以正确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做精、做巧,做到润物无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总结,通过提炼所得所失,不断调整、完善,有效优化、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制定出个性化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品德的塑造,切实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6-7]。
三、结语
课程思政强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有机融合,思政之“盐”要精而有特色,专业知识教育之“汤”要有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如何“用好盐做高汤”,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思政之“盐”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之“汤”。这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有较强的思政要素和案例挖掘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基因式融合的能力[6]。只有这样,才能打通课程思政教学的“最后一公里”,构建接地气、有温度、有态度的课程思政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素养+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本文聚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生化课程为载体,阐述了课题组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的经验,希望为同行提供经验和借鉴。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课题组将结合课程特点,广开思路,进一步高质量地推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性、制度化和示范性,深挖专业知识所蕴含的特有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目标、保障、落实和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12-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2] 张大良.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2021(1): 5-9.
[3] “课程思政”理念下《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23,39(1):154-160.
[4] 宋娜,张煜,刘友勋,等. 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51):69-70.
[5] 任桂杰,张亚楠,曾季平,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0,40(12):2297-2302.
[6] 张俊玲.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高教学刊,2022(10):168-174.
[7] 贾宪章. 教学反思应是浸润教学相长的“桃花潭”[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4):1.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