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语法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 李小倩

[摘 要]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为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出的新概念、新理念。对外汉语语法学作为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理论课,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渠道之一。文章以教材《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引言内容为例,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讨思政元素在对外汉语语法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体现模式和主要融入点,为对外汉语语法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再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法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116-0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可见,课程思政建设本质是开发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传统平台和载体,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的完美融合。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探讨研究思政教育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深入推进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建设。

一、对外汉语语法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价值

对外汉语语法学作为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理论课,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渠道之一。此课程以汉语语法本体理论知识及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现代汉语语法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如教师讲授、调查研究、任务驱动、课堂讨论、教学实践)于一体,兼具理论性、工具性、人文性,以及跨文化交际属性。

本教学设计依托本课程教材《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齐沪扬主编),对教材引言中的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介绍相关历史背景,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对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怀揣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2]。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引导和教育,使其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重要理论课,对外汉语语法学在课程建设中必须突出思政理念。

二、对外汉语语法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点

对外汉语语法学作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的重要理论课,其思政元素的融入必须精准、合理、有力。陆道坤指出,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的有机融合 [3]。为此,笔者尝试将思政元素自然浸润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语言:人类集体智慧的永生之花

作为思政元素设计的第一个融入角度,语言具有哲学层面的天然优势。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是人类创造的交际工具,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人类有语言,可以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意义。语言记载着人类辉煌璀璨的历史,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它承载文明、推动历史,并以此实现自身的永生。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重新了解语言,深入汉语推广一线,为传播优秀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汉语:中华璀璨文明的传承载体

作为思政元素设计的第二个融入角度,汉语具有历史层面的独特价值。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对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汉语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而汉语本身也随着历史的变迁一同发展和进步,是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展现,更是中华璀璨文明的传承载体。

(三)对外汉语教师:文化推广巨轮上的文明使者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使中国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汉语教育逐渐进入许多国家的课堂。作为思政元素设计的第三个融入角度,对外汉语教师具有现实层面的社会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宗旨是弘扬中华文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传播中华文化[4]。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其身处汉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一线,作为汉语课堂的主导者,汉语教师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站在中华文化推广巨轮上,化身文明使者,传播中国声音。

三、对外汉语语法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从理论上加深对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有意识地将汉语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2.技能目标

实现从汉语知识输入向增强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引导学生运用有关语法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语法教学问题。

3.情感目标

思政教育内容自然融入,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深刻认识对外汉语专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一是语言学理论的知识传授:深度理解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及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所具有的特征。二是概念范畴的多维解析: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角度正确理解普通话的概念。三是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考察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历史背景,挖掘汉语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

2.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对外汉语语法学的思政元素、人文内涵,启发学生站在历史维度重新看待语言和对外汉语教学,认识到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汉语发展镌刻着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推广中华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师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三)思政融入的具体手段

1.总体思路:坚持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对外汉语语法学关于语法知识的学习钻研,置于推广中华文化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对外汉语语法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同时,对人文内涵和思政教育元素的深入挖掘,也将促使思政教育和对外汉语语法学课程教学相融合,不断发挥教育的合力。

2.教学方法:坚持教学方法与思政呈现相得益彰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每节课学习内容的安排,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巧妙结合处。卢黎歌等学者指出,识别并有针对性地挖掘出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 [5]。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师讲授、任务驱动、探究式学习、分组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实现思政内容的立体呈现。

3.任务驱动:坚持任务索引和思政目标共同发酵

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达到丰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将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既可以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职业责任感和价值感,同时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发展的伟大目标。

4.教学模式:坚持信息手段与课程思政融合并进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图文与视频资源,实现课程思政的直观融入。教师可以运用线上平台进行课上提问,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游戏感,提高学习兴趣,达成预期目标。同时,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依托网络平台,分享思政教育资源,发起研究讨论,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提交作业并随时发问,教师能够在线上及时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实现知识拓展和思政内容的渗透融合和全方位呈现。

(四)教学内容

1.问题导入

教师导入语应言简意赅、清晰明确,尽量设计得浅显易懂,规避认知障碍和概念术语,使学生较为直观、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

2.第一小节:语言与语言符号

(1)任务驱动

首先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问题1:动物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何区别?问题2:人类语言的价值何在?接着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并进行总结发言。最后由教师围绕课程内容中的基本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和评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热情。

(2)知识学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语言的符号性及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语言符号性体现在“能指”(音响形象)和“所指”(概念)的连接,同时语言的符号性又呈现出一种丰富、复杂的系统性。语言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子系统内部成员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从而可以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意思。语言符号呈现出任意性和线条性两个突出特征。

(3)思政要点融入设计

教师要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讲授语言符号系统及其特点时,要引导学生不应简单地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而应认识到语言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在中华文化的宏观背景下,积极探索汉语微观世界的奥秘,并通过汉语教学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伟大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第二小节:汉语和现代汉语

(1)知识学习

汉语属汉藏语系,在使用人数上居世界首位,具有国际通用的属性。现代汉语是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汉民族的语言,也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语。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各地区方言。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并掌握汉语的发展概况,能够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普通话的概念和形成过程,重点讨论现代汉语在发展历程中所依托的文化历史背景,认识到现代汉语的博大源自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

(2)学习拓展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品鉴汉语之美,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做汉语文化推广者的动力。

一是展示汉语之美。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体会文字间的细腻绰约、壮怀激烈等美学风格。展示汉字的巧思与造型美,讲解字体结构的精妙,或象形,或形声,介绍汉字背后不寻常的故事。可以说,汉语是美与智慧的高度融合,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和厚重。

二是介绍汉语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化的影响。历史上,一些国家或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借助汉字来记载其历史。一定程度上,汉语不仅承载了优秀的中华文明,也刻写了这些国家、民族的文化历史。

譬如朝鲜,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使用汉字,但由于汉字较为复杂,朝鲜底层民众很难有机会学习和掌握。15世纪,朝鲜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带领一众语言学者,以简单易学为宗旨,创制了朝鲜本族文字——“训民正音”,这是现代韩语的雏形。但现代韩语的发音中仍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入声,与我国南方方言相近,这些都体现了朝鲜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再如日本,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日本都使用汉字来表达和记录,称汉字为“真名”。直到公元10世纪,日语假名文字才开始盛行,而“片假名”和“平假名”也都是借助汉字的形体创制而成。在假名文字盛行之后,汉字也并未完全退出日语的历史舞台。直到今天,日语中仍在使用的简体汉字有1000多个。

三是揭示汉语与中华多元文化历史背景的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我们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大融合、文化互鉴,异彩纷呈,才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系统,才使中华文化底蕴厚重、博大精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璀璨的历史,更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交融统一是中华文化包容共进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才丰富了现代汉语,造就了今天更具文化性、更有生命力的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