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洁 王家斌 伍钒 陈晓栋 高广军[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以国家政策需求为导向的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至关重要。文章以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高等流体力学课程为例,从四个方面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包括:立德树人,促进思政融合课程建设;细化课程内容,对标课程思政目标;结合专业特性,建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师以身作则,提升教师思政建设能力。该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创新意识、国际视野与科研探索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怀、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课程学习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同向同行,形成“协同共进”效应,为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课程思政;协同共进;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121-04
近年来,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持续蓬勃发展,路网规模尤其是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轨道交通作为国家重点产业,既是关键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和国民经济大动脉,也是“走出去”国家战略一张靓丽的名片[2-3]。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优化升级,轨道交通产业逐渐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4]。《“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智慧化体系的广泛应用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轨道交通“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指出,虽然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就业人数众多,但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5]。因此,培养一批心怀理想、爱岗敬业,具有科研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投身于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已成为当前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政教育是塑造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在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培养心向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始终就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责任之心,就要在课程专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保持课程学习和思政理论学习同向同行、共同育人。
高等流体力学课程前期进行了4年教学国际化模式自主探索,2021年获批校级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立项资助、校级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资助,是一门具备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因此,如何提升该课程思政的含金量十分重要。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举措
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必修专业核心课,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流体流动基本理论分析轨道车辆空气动力特性问题的能力,为轨道交通企业输送了解国内外地面交通空气动力学前沿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和过硬知识本领的高水平人才。结合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丰富、应用领域广泛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对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如下目标:
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科专业自信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尚的理想信念。
二是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看问题不局限于表面,懂得挖掘其本质,精益求精。
三是锻炼学生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能力,养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紧跟专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四是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怕吃苦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从立德树人、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及教师的思政建设能力等方面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从爱国情怀、铁路科技创新发展、交通强国建设、科学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正确的学术志向,培育职业道德,形成责任担当意识,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打造多元的思政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建设能力。
1.立德树人,促进思政融合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的宗旨在育人,育人的媒介在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将课程与思政进行“1+1=2”的简单组合,而是要坚守课堂“主战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课堂中积极把握思政元素融入的节点和时机。由于课程涉及大量方程、算法、数学模型以及方程的推导,为缓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畏难情绪,教师在课堂中穿插播放相关视频,展示流体流动之美,进一步让学生直观感受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有把基础打扎实,理论搞明白,一切才变得自然而然。积极探索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入渠道,在掌握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形成理想信念,陶冶品德修为,构建文化自信。注重启发式、融合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根据课程授课内容,引入情境教学、榜样示范等典型案例分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互动、深入思考问题,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
2.细化课程内容,对标课程思政目标
深入梳理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流体运动学理论,粘性流体力学,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的推导、简化、应用以及湍流等基本理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的关键技术、热点问题以及科研方向,介绍流体力学在轨道交通工程实际中的最新应用情况,促进学生深化理解流体流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工程应用,独立完成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推导,开展缩比模型数值仿真,提升处理流体复杂流动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博士研究生学习以及将来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提供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有机结合课内外、线下、线上等学习方式,对标课程思政目标,开拓博士研究生培养思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科专业自信感与自豪感,树立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崇高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能力,提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紧跟专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不怕吃苦的工匠精神,养成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结合专业特性,建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结合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点,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一是知识目标。了解流体的基本属性以及在航空航天、列车、汽车、轮船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与表达形式、粘性流体流动与边界层理论以及数值模拟方法。二是能力目标。培养博士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运用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指导计算流体力学仿真以及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识别与分析。三是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自觉服务于我国交通事业发展。
博士研究生教学重在研究、重在自学。因此,本课程将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贯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将课程思政延展至科研活动之中。课程包括8个教学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不可压缩牛顿流体控制方程的全面介绍;不可压流体力学各个分支(层流、湍流、无粘流)的特点、基础理论以及应用;流体力学中所涉及的常用数值方法简介等。新增一个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辅以教师指导开展实践探索,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展示个人特长和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工匠精神,提升专业自豪感。
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体系:一是采用多样化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在理论课教学中,将案例模块化教学与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相结合。通过校际合作,聘请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海外专家Sinisa Krajnovic教授进行全英文教学内容设计和授课,使教学更生动、课程思政效果更丰富。二是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德育,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4.教师以身作则,提升教师思政建设能力
发挥个体功能,按照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系统学习、领会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形成实质性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提升提炼、整合和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为课程思政教育夯实基础。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开展学科前沿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交叉研究,在科研、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与价值的发现、传承、融合与创新,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结合课程团队进行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教学管理。积极参与学校、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示范观摩、案例分享、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结构,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不断反思并解决问题,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持续性改进措施
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建设课程主战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十分必要。
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形成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思想认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此外,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会用法、用好法,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职业品格。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需经过科学设计。高校要针对性地修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本学科专业课程具体的思政建设目标与重点内容,要根据专业特征和优势,研究育人、育才目标,努力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拓展专业课程范围,加大课程跨度。同时,作为工科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看问题不局限于表面,深挖本质,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关乎本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力度。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找准教师育人方法是确保课程思政成效的关键。积极参加优质资源的课程思政交流会,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和意识。
课程思政的受众是学生,国际化课程的思政建设更是面临着语言和思政教育的双重挑战。博士研究生自身整体素质、主体意识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英语表达方式等紧密关联。国际化课程,顾名思义,需全英文授课,同时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学生作为接受主体,英语层次的差异性决定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思想传递的准确性。因此,要清除语言带来的主体“障碍”,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以短期完成课程思政教育需求,长期形成以家国情怀、国际化科研交流能力为增长点,建立国际化课程思政教育长效机制,寻求教师与学生的共赢点,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将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一是坚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座谈建议,及时与教学团队商讨,进一步确定课程思政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以及课程考核的融合体现方式,让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建设,贯穿于课堂教学、课间研讨、课后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升专业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二是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开展问卷调研,让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课程实践等方面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情况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不怕吃苦、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三是根据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结构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原动力,大力拓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广度以及热度,促进专业课程的知识性和文化性,瞄准课程的前瞻性与开放性。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努力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积极参加学校、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交流会,包括经验分享、观摩教学、教学培训等,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合理分享优质资源。五是在学院内开设课程思政公开课,以推广建设成效。